耿敬章 刘军海
(陕西理工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1, 汉中 723000)(陕西理工学院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2, 汉中 723000)
香樟 (Cinnamomumcamphora),别名樟树、芳樟等,属樟科,樟属植物, 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1]。樟树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经济树种,其根茎、枝叶可以提炼樟脑和樟脑油等[2]。此外香樟含有挥发油,尤其以籽中为多,其脂肪酸组成以癸酸、月桂酸等中碳链脂肪酸为主,占90%左右[3]。香樟籽有一定的生理作用,能散寒祛湿,行气止痛,治吐泻,胃寒腹痛,脚气,肿毒,具有降血脂及降胆固醇等作用[4-5]。《纲目拾遗》记载:“磨涂肿毒;治中酒、心胃疼皆效。”《广西中药志》记载:“治呕吐,水泻,腹痛。”《湖南药物志》记载:“利尿,解酒”[4]。研究以香樟籽为原料,对香樟籽油的响应面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以期为香樟籽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1 原料
香樟籽:采集于陕西理工学院香樟路,将采集到的香樟籽洗净后烘干并用粉碎机粉碎后备用;CO2,食用级。
1.2 试验仪器与设备
HA231-50-06-C型超临界C02流体萃取装置:华安超临界萃取有限公司;RE52-AA旋转蒸发仪:广东凯文设备公司;FY135中药草粉碎机:天津市泰斯特仪器有限公司;TU-122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TDL-40B型飞鸽牌离心机:上海安亭;Al204型电子天平:梅特勒-托利多仪;DHF-9055A型电热鼓风干燥箱:上海一恒。
1.3 试验方法
1.3.1 香樟籽油超临界CO2提取工艺流程
香樟籽→烘干→破碎→去壳→筛分→称量→装于萃取器→控制CO2流量→设定压力、温度和时间→超临界CO2提取萃取→分离→精制香樟籽油[4]
1.3.2 香樟籽油得率计算
1.3.3 还原力的测定
采用普鲁士蓝法[5]。
1.3.4 DPPH·清除率的测定
将香樟籽油溶液取0.1 mL与3 mL120 μmol/L的DPPH·溶液加入同一试管中,摇匀,在黑暗中放置30 min,以无水乙醇为空白在517 nm测定其吸光度[6],并按下式计算其清除率:
清除率=[(Ac-Ai) /Ac]×100%
式中:Ac为无水乙醇加DPPH·溶液的吸光度;Ai为香樟籽油加DPPH·溶液的吸光度。
2.1香樟籽油的超临界CO2提取条件的优化试验
2.1.1 CO2流量对香樟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
设定萃取压力为30 MPa,温度为50 ℃,萃取时间为2.5 h,研究20、25、30、35、40、45 kg/h 6个梯度的CO2流量对香樟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7]。按方法1.3.1提取香樟籽油。由图1可以看出,CO2流量应控制在35 kg/h左右较为适宜。
图1 CO2流量对香樟籽油得率的影响
2.1.2 萃取压力对香樟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
设定CO2流量为35 kg/h,温度为50 ℃,萃取时间为2.5 h,研究20、25、30、35、40、45 MPa 6个梯度的萃取压力对香樟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按方法1.3.1提取香樟籽油。由图2可以看出,萃取压力应控制在30 MPa左右较为适宜。
图2 萃取压力对香樟籽油得率的影响
2.1.3 萃取时间对香樟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
设定CO2流量为35 kg/h,温度为50 ℃,萃取压力为30 MPa,研究1、1.5、2、2.5、3、3.5 h 6个梯度的萃取时间对香樟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8]。按方法
图3 萃取时间对香樟籽油得率的影响
1.3.1提取香樟籽油。由图3可以看出,萃取时间应控制在2.5 h左右较为适宜。
2.1.4 温度对香樟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
设定CO2流量为35 kg/h,萃取时间为2.5 h,萃取压力为30 MPa,研究40、45、50、55、60、65 ℃ 6个梯度的温度对香樟籽油萃取得率的影响[9]。按1.3.1方法提取香樟籽油。由图4可以看出,温度应控制在50 ℃左右较为适宜。
图4 温度对香樟籽油得率的影响
2.1.5 响应面法优化香樟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条件
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CO2流量、萃取压力、萃取时间、温度各因素的最优试验范围,研究按照表1的因素水平表,以香樟籽油得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化,以确定香樟籽油得率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回归方程图及响应面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表3。
表1 试验因素水平及编码
根据香樟籽油提取的试验结果,由响应面分析法得出关于香樟籽油提取率的二次回归拟合方程:
提取率=30.09+0.80A+0.42B+0.92C-1.46D-3.02AB+0.71AC+2.35AD-0.91BC+0.57BD-1.36CD-2.25A2-3.22B2-2.52C2-1.62D2(式中:A为CO2流量,B为萃取压力,C为萃取时间,D为温度)
对香樟籽油提取的试验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由回归方程各项的方差分析结果(表3)可以看出,Model的F值为7 067.70,P值为<0.000 1,表明Model极显著,同时CO2流量、萃取压力、萃取时间和温度都是显著因素, CO2流量与萃取压力、萃取时间、温度的交互作用都显著,萃取压力与萃取时间、温度的交互作用也都显著,萃取时间与温度的交互作用也显著。而失拟项的F值为4.26,P值为0.102 0,说明了该模型与香樟籽油提取实际情况拟合程度比较好,可以预测香樟籽油提取最佳条件。根据回归分析结果(表3),做出相应曲面图,见图5~图10。
表2 香樟籽油超临界CO2萃取工艺设计试验及结果
表3 回归方程各项的方差分析
注:“P>F”<0.05,代表研究因素为显著因素。
图5 CO2流量与萃取压力交互作用对得率影响的响应面图
图6 CO2流量与萃取时间交互作用对得率影响的响应面图
图7 CO2流量与温度交互作用对油得率影响的响应面图
图8 萃取压力与萃取提取时间交互作用对油得率影响的响应面图
根据香樟籽油提取试验结果和回归方程各项的方差分析,由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出香樟籽油提取最佳工艺条件,即CO2流量为36.13 kg/h,萃取压力为29.88 MPa,萃取时间为2.61 h,温度为49.25 ℃。
图9 萃取压力与温度交互作用对油得率影响的响应面图
图10 萃取时间与温度交互作用对油得率影响的响应面图
2.1.6 验证试验
根据响应面设计法优化的结果,选择香樟籽油提取率较高的3个较优条件,将这3个试验条件(试验1~3)和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得出的较优条件(试验4)一起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见表4。
表4 验证试验设计表
由表4可知,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得出的较优条件(试验4)香樟籽油提取率最高,因此香樟籽油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CO2流量为36.1 kg/h,萃取压力为29.9 MPa,萃取时间为2.6 h,温度为49.3 ℃。
2.2 香樟籽油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
2.2.1 香樟籽油还原力测定
由图11可知,随着香樟籽油浓度的增加,吸光度也不断增大,相应的还原力也增强。当香樟籽油质量浓度大于0.3 mg/mL时,香樟籽油的吸光度明显高于对照物VC,表明香樟籽油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
图11 香樟籽油还原力
2.2.2 香樟籽油对DPPH·的清除能力
由图12可知,香樟籽油清除DPPH·的能力较强,明显高于对照组VC;在试验浓度范围内,随着浓度的增加,其清除能力也逐渐增强,呈现较好的量效关系。因此,香樟籽油具有较好的清除DPPH·能力。
图12 香樟籽油对DPPH·的清除能力
香樟籽油超临界CO2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CO2流量为36.1 kg/h,萃取压力为29.9 MPa,萃取时间为2.6 h,温度为49.3 ℃。香樟籽油具有较好的还原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VC,而且对DPPH·有较强清除能力,随着香樟籽油浓度的增加,其清除能力逐渐增强,明显高于对照组VC。
[1]黄喜根, 任健敏, 刘晓庚, 等. 樟树籽核油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 林产化工通讯, 2002, 36(3): 19-21
[2]李林松,罗永明.井冈山地区樟树果挥发性成分的分析[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17(3):36-37
[3]黄喜根,任健敏,刘晓庚,李艳霞,龚霞.樟树籽核油的开发与利用研究[J],林产化工通讯,2002, 36,(3):19-21
[4]周汉芬,韦一良,胡健华,等.樟树籽仁油醇解工艺研究,中国油脂,2005,30(8),53-56
[5]陈红惠, 彭光华. 雪莲果叶酚酸抗氧化能力的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1, 13(1): 32-33
[6]赵平, 任鹏, 张月萍. 原花青素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比较[J].现代化工,2012, 20(5): 22-24
[7]罗登林, 聂英, 罗磊. 超临界CO2萃取樟树籽仁油的研究[J].粮油加工, 2007, 25(4): 52-54
[8]钱国平, 杨亦文 ,吴彩娟. 超临界CO2从黄花蒿中提取青蒿素的研究[J]. 化工进展, 2005, 24(3): 286-290
[9]廖传华. 超临界CO2萃取技术在天然香料工业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03, 2(1): 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