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全,张震中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内科,乌鲁木齐 830000)
脑中风又名“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及时、准确地诊断和合理的治疗至关重要。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等治疗。中医治疗本病临床多采用平肝潜阳、活血化瘀、息风止痉等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然现代有医家认为本病病位在脑,邪闭脑窍是脑中风发病的重要病机之一,既往针灸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1,2],然从复方配伍出发,从开窍法论治本病的临床报道较少。笔者基于“邪闭脑窍”之病机,从开窍法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选择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脑中风患者共90例。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5例,男31例,女14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0.32±5.43)岁;伴高血压23例,糖尿病17例,冠心病10例;对照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1.43±4.05)岁;伴高血压20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2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伴发病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西医诊断标准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3]。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颁布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4]。
年龄45~80岁;符合缺血性卒中的中医诊断标准和西医诊断标准,并伴有神经功能障碍。主症: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神识昏蒙,舌强言謇或者不语,偏身麻木;病发多有诱因,未发前常有先兆症状;自愿受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由炎症或自身免疫性动脉炎以及后循环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出血患者;伴有可能影响结果评定的病理情况(如痴呆、严重帕金森氏病)患者;伴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目前正在参加其他药物临床研究患者。
2组均采取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溶栓、抗血小板聚集、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脱水剂(甘露醇)、利尿剂(速尿),并根据患者伴发的疾病配合降压、降糖、降脂药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自拟的醒脑开窍汤治疗:郁金15 g,石菖蒲12 g,枳实10 g,白芍20 g,怀牛膝 20 g,石决明 30 g(先煎),钩藤(后下),全蝎6 g,白僵蚕6 g,远志12 g,栝楼仁12 g,半夏12 g,炙甘草15 g。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次。2组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断。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采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定生活自理能力。
根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通过的疗效评定标准[3]。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度;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 ~90%,病残程度l~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 ~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内。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表2显示,治疗前2组NIHSS、ADL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IHSS、ADL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和ADL评分比较(s)
表2 2组治疗前后NIHSS和ADL评分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NIHSS AD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5 17.34±4.54 6.09±2.98*# 49.32±3.77 67.44±6.43*#别 例数对照组 45 18.03±4.43 11.23±3.06* 48.45±4.50 53.15±5.57*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为人类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6]。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1700多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心肌梗死和卒中。在我国,急性脑卒中患者中70% ~90%为脑梗死[7]。目前,临床上针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各种治疗的共同目的是溶栓复流,保护神经元细胞膜功能,避免缺血梗死区扩大,促进缺血半暗带神经元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中医根据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将其归属到“中风、“偏枯”、“大厥”等范畴。本病多因正气不足、肝肾亏虚、阴亏于下、阳亢暴张,并兼风、火、痰、瘀、气、虚相互交织[8],其中痰浊内阻是中风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若风痰流窜经络、痹阻脉络则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废而不用;风痰阻于舌本,机窍不利,脉络不畅则言语謇涩;风痰上扰,清阳不升,浊邪不泄,则清窍受蒙、意识障碍、时昏时清;风痰随肝风上窜于脑,横窜经络,蒙蔽清窍,即表现为卒中。本病急性期中风入脏者可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如不能及时开窍祛邪、抢救失误,往往神昏日久、预后不良。因此,本病治疗上宜醒脑开窍、平肝潜阳,佐以活血化瘀。《丹溪心法》亦指出:“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可见,中风发病的基本病机多与脏腑功能失调,痰浊内生,痰郁日久,化热生风,痰热风火相煽,瘀血阻滞,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脑之神明失用有关[9]。临床所见,醒脑开窍法应用得越早,病情改善越快[10]。因此,对于本病的治疗重在涤痰开窍,佐以平肝潜阳,由此则神明不为所蔽,则神志可苏。
醒脑开窍汤由郁金、石菖蒲、枳实、白芍、怀牛膝、石决明、钩藤、全蝎、白僵蚕、远志、栝楼仁、半夏、炙甘草组成,方中石菖蒲、郁金、远志共为君药。石菖蒲辛、苦、温之性,具有开窍醒神之功效,亦能芳香化湿以化痰;郁金味苦入心,有涤痰开窍的作用,凡肝阳化风、痰浊壅阻清窍而引起的中风昏迷、舌强不语者,多以郁金配伍石菖蒲,其开窍之力尤著;远志能安神益智、祛痰,三药相配,加强祛痰开窍之效;石决明、白芍、怀牛膝、钩藤共为臣药,石决明味咸、性寒,质重潜阳,专入肝经而能平肝,为凉肝、镇肝之要药;钩藤能清热平肝,息风止痉。《本草述》:“治中风瘫痪,口眼喎斜,及一切手足走注疼痛,肢节挛急”,且钩藤有助于增强石决明平肝作用。另肝为刚脏,主动主升,肝阳上亢多因肝肾阴虚,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气抗逆太过;白芍苦酸,可柔肝养血、补肝体、助肝用,防肝阳亢逆太过;怀牛膝苦酸、平,既能补益肝肾,又能引血下行。此外,痰随气升可上蒙清窍,在化痰的同时应配伍降气药,以助痰随气降;枳实能行气祛痰、栝楼仁配伍半夏化痰散结;全蝎、白僵蚕为动物虫类,能破血祛瘀通络解痉之功,以上5药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全方配伍具有化痰开窍、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之功效。
从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汤治疗,其临床疗效及NIHSS、ADL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提示脑中风与邪闭脑窍有一定的相似性,从开窍法出发论治本病可取得较好疗效,然其作用机制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石学敏.中风病与醒脑开窍针刺法[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9.
[2]石学敏.“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9005例临床研究[J].中医药导报,2005,11(1):3-5.
[3]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29(6):379-380.
[4]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医药学报,1986,1(1):56.
[5]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29(6):381.
[6]付敏,李光勤.2010年美国卒中一级预防指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29):3308-3310.
[7]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J]..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3.
[8]唐兴荣,余尚贞,王光耀.脑立苏冲剂治疗脑中风急性期60例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4,45(1):29-30.
[9]陈红雨,李明文.醒脑开窍针法合化痰通络汤治疗缺血性中风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6):738.
[10]朱伟珍.浅论中风病治则及用药[J].中国中医急症,2005,15(4):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