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择校成权贵们的“私人订制”

2014-06-10 07:37葛剑平
人民论坛 2014年12期
关键词:私人订制教育资源师资

葛剑平

择校产生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性

择校的背后隐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

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是出现择校问题的核心矛盾

近期,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并针对北京等19个重点大城市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提出详细的时间表:到2015年,这些城市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这种政策的导向对平缓当下竞争激烈的“择校热”,保障每个公民均等地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进而实现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缘何出现“择校热”

择校犹如“私人订制”,表达了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追求与渴望,是一种纯自我的教育选择性行为,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古今中外皆有之。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竭其所能,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希望子女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因为拥有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就意味着会拥有更好的教育利益回报。

我国自1993年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之后,择校现象就日渐加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民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愿望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的矛盾比以往更加突出,使得择校的竞争近乎残酷。愈演愈烈的择校风直接影响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和均衡性,使教育资源分化愈加明显。尤其是钱、权交易等不正当竞争手段,使社会公正的价值观念遭受肆意践踏,更为教育“寻租”、教育腐败提供了温床,从根本上丢失了作为公益性质的教育本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质疑和强烈不满。

择校产生的前提是教育资源的差异性。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由于师资水平、硬件设施、教育质量、学校文化禀赋各不相同,相互间存在着差异。基础教育阶段择校乱象的形成有着复杂的成因,追根溯源还是在于我国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以及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改革开放以后,在“效率优先”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能够加快教育的发展,国家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对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给予重点投资和政策倾斜,成功打造了一批重点校。长期以来,重点校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突飞猛进,占据优势地位。与此同时,普通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先天不足再加之国家政策层面的厚此薄彼,其发展举步维艰。日积月累,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愈发呈现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取消“重点校”,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也十分明确了取消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之分的规定。然而在现实中,虽然“重点校”政策取消了,但重点校经过多年的积淀,无论是硬件还是师资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生源方面更有着“皇帝女儿不愁嫁”的优越感,备受当地政府与家长的青睐。

择校的背后隐藏着社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学历、名校往往被作为用人单位衡量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最重要的指标,以致成为人们跻身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敲门砖。同时,对人才需求多样性与人才选拔标准单一性的矛盾仍很突出。高等学校的等级化、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社会认可度低及终身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等,又加剧了高考一次性结构竞争。众多处于社会底层的家长在耳濡目染中形成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现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倾慕,他们对城乡教育资源和教学质量差异有着深刻的体会,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以此改变命运。

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是出现择校问题的核心矛盾。化解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最大限度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真正让每个学生享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否则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政策只是扬汤止沸。

最大限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义务教育要实现全面高水平的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诸如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等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因此,需要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供求均衡原则、扶弱促强原则,进而逐步缩小差距,实现教育资源总体上的优化配置。

搭建教育发展共同体,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和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创新城乡教育一体化工作思路,搭建城乡教育互动发展联盟、名校集团化和教育发展共同体。本着以强带弱、由弱变强、均衡发展的思路,通过优质学校输出品牌、管理、资源以及课程改革、师资培训、教育科研、成果交流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渗透、互补和共享,带动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同时,在充分发挥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其差异性,实现优势互补和深度融合。

实行教师校长轮岗制,“对症”解决择校难。师资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校长、教师定期轮岗的交流制度,逐步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分层分类适度有序地扩大教师定期交流的规模和范围,形成中小学老师、校长“定期轮训、定期考核、定期聘任、定期流动”制度,逐步缩小校际间管理水平差距。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为“名师”、“名校”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尽快研究出台激励性政策。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特别是加强农村中小学队伍建设,在师资引进、校园建设上,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

建立和完善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的督导问责机制,以及所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激励机制。在督导和评估上,必须淡化以区域划分等级的观念,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完善督导评估办法和标准,制定具有导向性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大措施,不得单纯以考试成绩评价学校和学生。

让特色创新成为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实践表明,优质的中小学校大都具有独特的办学特色。他们思想解放、理念先进、甘为人先,特别是能充分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先进办学经验,在办学思想、管理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各具特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绝不是指教育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把高质量的教育拉下来与低质量的教育平均,而是要根据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指导,促使其协调发展,循序渐进地让低质量教育慢慢向高质量教育看齐。政府部门要鼓励和扶持学校改进传统教育指导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凝练自己的办学特色,使之真正成为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让“择校”不再成为权贵们的“私人订制”。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责编/徐艳红 美编/于珊endprint

猜你喜欢
私人订制教育资源师资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在柏林收到“私人订制”礼物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
不断提高职教师资培养质量
“五老”是金钱买不到的优质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