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娟
【摘要】一个优美的语文课堂,不应是语文教师的独角戏,孩子的积极参与是灵动的源泉;一个智慧的语文课堂,不应只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更应是师生在美丽的碰撞中实现有效的互动。
【关键词】学生;课堂;《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从教七年,从一个年轻教师向一个青年教师过渡,沉下心来,回忆过往的每一节课,都有太多的“心机”在里面。“处心积虑”将课堂环节设置得巧妙、流畅,要带领学生走进去,还要带领学生走出来,既要想着知识点完备、透彻,还不能让课堂沉闷,必须应用语言使之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于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迈着沉重的步子,真正地成了一个学校的一批“学究”。而学生呢,对于这个学科仍是有如对待鸡肋。
在执教《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这一梳理探究课后,顿有豁然开朗之感。
《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中的梳理探究部分的一课。其编写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新词新语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注语言的意识,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判断力。斟酌了编者的写作目的,看了教材的文字,查阅了相应的资料,我在想:新词新语,如此庞杂的一个词汇体系,我怎样能让学生在四十分钟之内抓住他们发展的脉络,如何取舍,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什么,本节课的亮点又是什么。沉思之时,想到了课改培训时大家谈论最多的一句话: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尝到学语文的乐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心中有了一丝灵感。新词新语涉及生活中的每个领域,只依靠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一个人主导讲授,恐怕只能是管中窥豹,却难以可见一斑。而学生的加入,也许就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我想,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应仅仅是课堂上,更包括课前和课后。于是,我找到任教班级中课上不喜欢发言但课下较为活跃的两个学生,告诉他们,我要给他们一个表演展示的机会。两个学生感觉很新奇,也很兴奋,用“欧了”这个流行词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我又找到几名同学,布置了不同的工作,这些平时对语文并不“感冒”的学生因为可以成为课堂的重要角色而欣然接受我的任务。其余同学由课代表分成六个小组,可以不同的形式积累他们眼中、耳中的新词新语,从而达到预习的目的。这样,学生就成了这节梳理探究课的主体,我要做的是查阅、了解、掌握更多新词新语,做好最充分的准备,以待解决学生在课堂讨论时可能出现的分歧,诠释学生可能不解、模糊、弄错的词义,给学生以使用新词新语的正确导向。
准备的过程中,我也有过犹豫和矛盾,但最后还是告诉自己:相信学生。
在忐忑与坚定中,《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课开始了。
当我走进教室时,第一个“意外”出现了,平日按常规摆放的课桌椅有了变化。如同班级联欢会的设计,同学自主分成了六组,围成方形,教室中间有一块空地,互相问好后,那两个表演的同学站在中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为同学演绎了精彩的相声片段,短短的四分钟时间,出现了丰富的新词新语,如:童鞋肿么了、悲催、歇菜、炒房、炒股、炒汇、炒货、炒肝、炒更、炒米、炒面、白领、白骨精、木马、斑竹、
烧香、养蠕虫、放鸽子、黑客、黑领、负翁、称酷、叫爽、发霉家,等等。
虽然课前,我对这个节目进行过审查,但孩子们巧妙的构思、认真的修改仍然让我惊叹,竟能在短时间内呈现几十个新词新语。
有了这样良好的开端,我轻松地以简单的问题导入这节课——两位男孩子的相声让大家捧腹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不一,但大家一致认为他们的魅力除却自身的表现力就是语言的新奇。如此我将“新词新语”四个字写在黑板上。当让学生拿出预习时积累的词语时,第二个“意外”出现了,每个小组组长将本组成员找到的新词新语装订成册,各组相互参考,学生找到了频率较高的热门词语,同时也将一些不明确的词语提出来,积累的同学就会热情给予解答。由此,极容易引导学生探知新词新语的由来,我在组织,也在学习。
这样,这节课,词语出现的数量,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
课程情感目标设置是从新的词语中领略流行文化并加深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完成这一目标时第三个“意外”出现了,两个男孩准备了一个情景小品,风趣的表演中包含了饭局、东东、美眉、恐龙、养眼、菜鸟等时下的流行词汇。
这段小品实现了预设目标——学生了解了新词新语在具有时尚性的同时,也有着语言表达的模糊性,即不可取性。在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运用新词新语的同时,学生缜密的思维和创作能力也呈现在我面前。通过表演,学生发言:这些词语虽新却不可取,因为它们中外结合,而又趋于粗俗。更为可贵的是有学生提出:新词新语应走向文明,为我所用。如此,学生情感形成共鸣。
在突破教学难点——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的关系时,第四个“意外”出现了。一个女孩儿走着模特步道教室中间表演她理解的流行语的又一个层面:
学生明星:哇噻,这么多粉丝来给我捧场。
学生记者:你好,徐小姐,我是红旗高中的首席记者武守林,我问您几个问题。您是第一次来红旗高中吗?
明星:No,我有来过。
记者:您认为红旗高中的歌迷怎么样?
明星:它们十分青年哟!
记者:您认为红旗高中的环境如何?
明星:好好风景!
记者:能透露一下您此行的目的吗?
明星:我要用我光鲜亮丽的外表、清纯脱俗的气质征服所有人,免得像你们学校的门卫不认识我,对我好拒绝,让我很受伤。
这段表演让全体同学忍俊不禁,过后,学生们针对这一社会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普遍认为:新词新语是文化的载体,新词新语是流行文化呈现的一个方面,而作为中学生的自己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由此,课堂内容得以圆满完成。
三个表演、四个“意外”的惊喜、全体同学的课前准备构织了“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一课,而我从讲台上走下来,适时点拨、拓展,把更多的空间给予孩子,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充实了课堂。
一个优美语文课堂,不应是语文教师的独角戏,孩子的积极参与是灵动的源泉;一个智慧的语文课堂,不应只是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更应是师生在美丽的碰撞中实现有效的互动。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