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娇
【摘要】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中,有数不清的优秀诗词传世,它们代表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诗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其感情真挚动人,其词藻耐人琢磨,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本文意在阐述引导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吟诵古诗文的热情:组织学生进行个人赛,小组赛,表演赛,使得竞争的气氛贯穿活动的始终;设计诵诗,对诗,唱诗,游戏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热情高涨。
二、讲究方法,深入研讨
古代诗词以寥寥数语,蕴含多种内容。以往的诗词教学中教师偏重于课堂讲析,将诗词一字一句分离剖析,这样做无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妨碍了学生积累素材,影响学生诗词素养的提高,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进步。相应的,教师思考之后应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融于新课标主动探究等理念,以期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综合能力,故在诗歌教学中体会归纳以下几种方法:
(一)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创作背景
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所以,在鉴赏诗词之前应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进行详细的了解。比如,我们了解了中唐的政治形势和柳宗元的遭遇之后,也就更能理解《渔翁》中那种回避尘世、寄情山水的处世态度了。所以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大体了解诗词所要表达之意,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大概的作者轮廓,初步掌握诗词创作时的时代特点以及社会风气等,并将这些知识转为自己所用,方便今后鉴赏其他类似的作品。
(二)品析名句,注意对字词的推敲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亮铮铮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如《唐宋八大家丛话》中记载了一个故事:有一天欧阳修和朋友出游,看见一匹奔马踩死了一条狗,于是大家分别拟句描写。有个朋友写道:“劣马正飞奔,黄犬卧通途。马从犬身践,犬死在通衢。”欧阳修说:“字太多,又重复。在二十个字中,有两个‘马字,三个‘犬字,通衢、通途也重复了。”另一个朋友写的句子是:“有犬卧通衢,逸马蹄而死之。”欧阳修认为还是太啰嗦,于是提笔在句子前后圈掉了几个字,只存“逸马”二字,然后再加上四个字:“逸马杀犬于道。”课堂上让同学们评论一下字词句运用的好处,大家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
(三)分析诗词中的创作手法
在诗词创作中有很多手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学习时就要具体分析,吸收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长处:①总结诗词中的修辞。诗词中往往寄托了作者深沉的情感,这些大多是通过各种修辞来表现,包括:比喻、夸张、拟人等。如果学生能够理解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解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情感与精神。以诗仙李白作品《秋浦歌》为例,其中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出作者的愁绪,且让人读之如有亲身经历之感。因此要想体会诗词中作者的情感,可以由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了解诗词中的虚实之意。诗词中有时会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两句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人的情感如愁、恨等属于抽象事物,因此在描述时殊为不易,为了使读者更能体会诗词中的情感,作者经常会用夸张性的比喻。李清照的创新,在于“愁”不仅可以舟载船装,而且它本身可以因人而异,具有不同的重量,以致一叶轻舟难载山重之愁。目的无非是渲染己愁之深重,但舟轻载重之喻,意新语奇,夸张奇特,想象惊人,已达到匪夷所思之境了。以实写虚是古人常用一种方法,更能形象表现主观的情感。
三、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纵观我国古代诗词,内容上以含蓄为主,因此在鉴赏时需要充分发挥脑中的想象力,才能得其意,悟其情。“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简单几个字,却饱含了无尽境界。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诗词中的情境,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宣泄得淋漓尽致。
总之,古诗词教学在课程标准新的理念指导下,应多实践,多活动,走进生活,让朗朗上口的古诗词诵读充满校园。
(编辑:陈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