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成长”理念下大学体育教育的缺失及发展对策

2014-06-10 02:55廖可人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育健康成长发展对策

廖可人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5-000-01

摘 要 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进行了重新的认识,总结出现行大学体育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缺失,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健康成长 大学生 体育教育 发展对策

一、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健康观不再局限于身体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明确的对“健康”进行了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的总称[1]”,健康应该涵盖身体的健康、心理的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问题及缺失

(一)教化本体的问题及缺失

所谓化,就是潜移默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2]。教化本体的大学体育教育以教化为立足点,以伦理道德及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重视大学体育教育的社会本位而轻视了受教育者的个人本位,注重体育技术技能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需求。

教化本体的大学体育教育很难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功能,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理念亦无法形成。大学体育教育忽视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对大学生身体健康成长存在教育缺失。

(二)体质本体的问题及缺失

1.对体质的认知存在问题。现行的大学体育教育片面的将体质理解为身体形态发育水平,生理功能水平及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大学体育教育结合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等众多学科,不遗余力的对促进大学生身体形态发育、改善大学生生理功能水平、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鲜有将体质与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相联系,对体质存在片面的认知。

2.体质本体的培养缺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卫生部等部委要求各高校每学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一次体质测试并将数据予以上报用于监测大学生体质状况,选定测试指标全部涉及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运动能力这三个方面,而对心理素质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测量并无具体要求,体质本质的大学体育教育缺乏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全面培养。

(三)知识本体的问题及缺失

知识本体的大学体育教育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技术、技能,体育运动规则及健康运动常识等知识的教授,局限于课堂教学,淡薄了大学体育和谐环境的构建,导致大学生体育运动交往相对狭隘,无法满足呈多元化发展的大学生体育诉求,无法使大学生达到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步成长。

三、发展对策

(一)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健康成长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促进个性发展,关注体育情感,诱发运动兴趣,使学生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知识及技能、技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与健康的理念,养成体育运动锻炼的习惯,实现终身体育。

(二)优化校园体育环境

1.优化体育物质环境。体育物质环境涵盖体育运动场地及空间、体育运动器材、体育运动装备等三个方面。学校应注重对运动场地及空间需求的扩展,加大体育运动器材的投入并适时予以维修保养,引导学生对运动服装、鞋帽及护具等器具的配置。

2.优化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环境涵盖体育教学环境、体育锻炼氛围及体育制度建设等。正确引导课内外体育活动,建立健全体育协会及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管理制度,合理利用体育舆论对运动竞赛、体育活动进行宣传,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促进良好体育运动氛围的形成,达到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的目的。

(三)发展体育运动交往

1.丰富群众性体育运动交往。学校要有计划的组织全校性体育活动,大学生体育协会、社团则可以灵活的组织一些更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趣味性体育活动,使群众性体育运动交往有计划又不失灵活地得以推广。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及组织形式可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特长、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需求,帮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体育活动中学会调节情绪,重构心理平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调节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2.开展竞技性体育交往。竞技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则对大学生的行为予以规范,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及行为习惯将受到影响,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竞争意识、社会道德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及社会适应能力都将得以提升。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加,要求学校为体育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再学习机会,使体育教师接受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及学校体育学等相关地先进教育理念,帮助体育教师丰富教育教学的手段及方法,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完善教学内容及方法

选择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第一”的理念、增强体育意识、培养锻炼习惯、提高体育运动能力的教学内容,重视运动处方、运动保健、体育养生、医务监督、体育观赏、体育疗法、体育心理等相关的理论教学,简化高难度竞技内容,选择可持续锻炼的体育活动进行教学,扩展教学空间与时间,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

(六)改革考核与评价体系

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体育运动能力,自主锻炼习惯,体育意识及态度,进步幅度及体育技术技能的掌握情况等,注重学生的身体、心理及适应能力的提高等多方面的发展,实行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彬.论学校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融合[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16(4).

[2] 谭红.学校体育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实缺失与改进策略[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5).endprint

猜你喜欢
体育教育健康成长发展对策
好习惯伴你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
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
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探寻体育教育的精神内核
安全相伴,健康成长
因为有你,我才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