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智库”作用 打造太原文化品牌

2014-06-09 03:28程劲松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社科院晋阳太原市

程劲松

(太原市社科院,山西太原0300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城市是文化的依托,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彰显文化价值的引领导向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城市社科院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思想库智囊团,必然要担负起引领理念、传承文明、融合文化、服务城市的历史重任。

一、传承历史文脉 突显城市灵魂

太原是一座具有5000年文明史和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战略地位,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和转折产生过重大影响。历史上有九个独立王朝在太原建立了国都或陪都,累计300余年,时间跨度近1400年。它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是包括我国“八大古都”在内的都城所不可替代的。从春秋中叶晋国正卿赵简子革故鼎新,励精图治建立晋阳城,到公元前453年的晋阳之战,导致三家分晋史称“三晋”,之后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成为中国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汉文帝刘恒在太原形成了他治国安邦的思想理念,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国盛世的“文景之治”。后唐、后晋、后汉先后问鼎中原,使太原赢得“龙城”美誉。元魏高欢在晋阳建“霸府”,北齐高洋等都以晋阳为“别都”。开凿修建天龙山石窟和蒙山大佛,集中国古代祭祀、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唐叔虞祠晋祠。从战国到北宋,先后有12个朝代或历史时期16次以晋阳城为诸侯国都、陪都。后晋以晋阳为“北京”,公元617年,随父亲李渊在太原起兵的唐太宗李世民夺政天下,建立的唐王朝出现了大唐盛世的“贞观之治”,是名符其实“先有晋阳,后有汉唐”的龙兴之地。太原(即晋阳)在武则天即位后称为大唐“北都”,同东都洛阳、西都长安齐名为“三都”。诗仙李白曾赋诗赞誉:“天王三京,北都居一。”

改革开放以来,太原市焕发出勃勃生机。“十二五”时期,按照省委“一核一圈三群”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市委市政府加快建设“三个一流、一个基础、四大支撑”的一流省会城市。把太原建成“服务全省、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新太原,要以建设转型综改试验先导区为统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实现率先转型跨越发展。从城市竞争的角度上,太原的城市定位在30年前是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的中心城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没有特色文化的城市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建筑堆积,也就丧失了灵魂。因此,太原市委市政府在认真反思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太原新的发展战略,认为太原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在文化建设上大有作为。因此,近年来太原市在民生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同时,文化建设不断得到加强,突显出太原市的灵魂和新形象。

二、彰显文化特色 打造文化品牌

根据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太原要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现代化大都市发展目标,市委市政府于2013年初进一步提出《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意见》。在彰显文化特色上,把2020年基本建成一流文化强市,进入全国一流省会城市、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成为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文化中心为目标。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等“五个坚持”为原则。突出核心价值观引领战略、突出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战略、突出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突出高端人才支撑的“四大战略”;以铸魂聚力、精品塑造、强基惠民、文化传承、产业振兴、创新驱动“六大工程”的方法为抓手,大力践行“三个核心价值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进程。

在具体措施上,坚持“双为”“双百”方针,按照市委市政府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展示文化魅力、吸引世界眼光的新思路和“开发、保护、研究、包容、展示”总要求,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开发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形成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努力建设特色文化名城。要做到推动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着力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鼓励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具体体现在“十二五”时期山西“综改试验区”配套措施的完善和实施中。在注重保护历史文明古都遗产基础上,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按照既可以和周边省市进行交流结合,也可以走出国门和全世界的一些资源、资本和科学技术进行交叉共享原则,发展太原的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品牌。第一是创新思想方法。要强化文化建设,突显龙城特色,打造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文化强市。保持在思想认识上、方法上和规划上领先,使工作上变被动为主动、变经验型为科学型、变保守为创新型,重点打造魅力新城、特色城府和文化古城三城核心文化圈,重点繁荣东西两山和汾河“两山一河”三条景观文化带,重点培育“六区四县(市)”特色名镇、名村、名街。

第二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传承。山西省和太原市分别召开了文化强省、强市会议并作出战略性部署。特别是在落实《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太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办法》等政策设计中,健全文物保护传承工作机制,加强文物科技保护开发;认定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2项;编纂完成《晋阳通史》,深入开展晋商之都、傅山事迹精神研究,以及青龙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大力推进以崇善寺、纯阳宫、文庙、国民师范、文瀛湖为中心的历史街区保护,延续锦绣太原的城市文脉和历史记忆;建设以双塔寺为中心的大景区;推进晋祠大景区综合整治,启动明太原城保护复兴和晋阳古城大遗址保护工程;梦回龙城,再现历史辉煌。

第三是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重点开发以晋祠风景区、龙山石窟、蒙山大佛等为主要载体的晋阳文化;其中以阳曲青龙古镇、晋商博物馆及中心城区的晋商文化遗存等历史遗迹和文物宝库为主的晋商文化;以孙中山纪念馆(劝业楼)、督军府等为代表的辛亥革命文化;以中共太原支部旧址、国民师范旧址、双塔革命烈士陵园等为典型的红色文化;以太山、龙山、天龙山、蒙山、崇善寺等为主的宗教文化。着眼于建设“华夏文明看山西的旅游中心”,打造“唐风晋韵·锦绣龙城”品牌形象。利用太化、煤气化工业遗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展示工业文明历史轨迹,创造工业文化特色旅游,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并建成全省示范城市。

第四是打造文艺精品,普及群众文化活动。太原市近年来有创新的文艺品牌如话剧《立秋》、舞剧《千手观音》、晋剧《大红灯笼》《傅山进京》等到全国公演,个别精品还获得国家级奖励。电视专题片《太原五千年》、历史图书《太原历史文献》影响也很大,仅去年就组织“文化太原、幸福龙城”广场文化活动2500多场,成功举办“三会一节一赛”活动。

三、创新“服务”理念 发挥“智库”作用

作为中西部省城的社科院社科联,太原市社科院按照太原市委重点提出“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加强太原社会科学院、太原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市管高校、党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整合省城社科人才资源,培育一批重点研究基地”的总体部署,具体体现社科院“聚智咨政,传承创新”的办院宗旨,在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文化强市”调研和课题研究,发挥社会科学系统性、前瞻性支撑作用,确实当好市委市政府的“思想库”和“智囊团”。

(一)在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上起到应有作用

太原市社科院组织力量编写关于太原历史发展进程的大型历史文献汇辑《太原历史文献辑要》,总字数达300余万字,该书上起先秦两汉,下迄辛亥革命。以历史上各朝各代太原的行政区划和管辖范围为依据,在内容上辑录了先秦的经书、诸子、通鉴、国别、会要、实录、类书、丛书、纪传、地理志书以及笔记、文集、金石等重要历史文献中有关太原的史料。同时还重点以阳曲青龙古镇、中心城区晋商之都文化为依托,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出版著作和发表相关文章。通过不同形式深入开展傅山事迹精神研究,具体体现地域文化特点。太原市社科院配合开展了系列创新课题,院级重点课题《城市核心价值观太原历史人物小故事》等都具有一定价值和影响。

(二)围绕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开展工作

太原市社科院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开展应用型研究,一方面是要起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应用对策方面研究的龙头作用,如开展以加快建设一流省会城市为主要内容的创新课题、重点课题和今年以来的指标体系研究。另一方面是结合太原市经济社会建设实际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和省、市党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编写了涵盖“五位一体”等各方面的《百题问答》,同时撰写发表相关理论文章,引领和回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

(三)充分发挥社科院(联)职能作用

首先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太原社科院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人员考核办法》、《行政后勤人员考核办法》等。其次是理顺体制,搞活机制。太原市社科院在实施《太原市社科理论建设规划》基础上,推行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完善绩效考评机制,推动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同2011年3月我院挂牌成立的社科联职责结合起来,逐步使“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工作程序走上正轨。第三在工作方法上,一方面让科研工作“走上去”,如聘请中国社科院财经专家倪鹏飞研究员为我院特约顾问,指导、把脉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走下去”、“接地气”,了解社区和村镇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为市委市政府和太原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真实有价值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撰写相应的课题和文章,不断出色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社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猜你喜欢
社科院晋阳太原市
太原市为农村寄递物流补“短板”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到省社科院调研
晋阳胜景
“蝶”变晋阳里振翅而来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非遗“三展”走进晋阳里
太原市园林绿化植物选择及分析
古晋阳之歌
太原市六家药茶企业获省级授权
陕西省社科院为离休干部过百岁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