沩山风景名胜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分析

2014-06-08 06:51黄明元林松美子
怀化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名胜区题项旅游业

黄明元,林松美子

(湘潭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为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目的地在开发过程中已出现或可预见的所有负面影响都应当及时规避。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旅游感知研究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旅游目的地和游客,也延伸到了旅游目的地居民群体。Juanita C.Liu[1]、Sevgin Akis[2]、Emre Gunce[3]、Pauline J Sheldon[4]、Christopher Raymond[5]、Hwansuk Chris Choi[6]、Jeroen Nawijn[7]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旅游目的地居民的旅游感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对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外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深入研究。卞显红[8]、宋子斌[9]、许春晓[10]、卢松[11]、衣传华[12]、何巧华[13]等人对居民旅游 影响感知做了大量描述性研究和实证分析。以沩山风景名胜区为例,研究旅游目的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不仅有助于了解中国现阶段处于发展初期的文化旅游景区与当地社区居民的融合程度,并对中国未来文化旅游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地概况

沩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湖南省宁乡县西部,地处宁乡、桃江、安化三县交界处,景区规划面积约207平方公里,距宁乡县城37公里,距长沙市68公里,是一个集礼佛、度假、休闲、探险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级旅游景区,分沩山佛教文化区、青羊湖水上游乐区、黄材青铜文化区、千佛溶洞观光区等四大景区。2007年2月,沩山风景名胜区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12年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4],这是长沙市继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密印寺景区同时升格为国家AAAA级景区。此外,沩山夏季气温比省会长沙低8-10℃,是良好的休闲疗养避暑胜地。

2.问卷设计和样本选取

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15,16]可知旅游活动对居民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环境等方面都有正负方面的影响。为此,本文借鉴李琛[15]、卢松[11]、衣传华[12]等使用的调查题项,设计了调查问卷。

调查问卷的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平均月收入、家庭收入来源、家庭结构、出生地、本地居住时间和家人或亲属是否有人在旅游相关行业工作十个题项。第二部分是居民旅游影响感知及态度,采用李克特量表,要求被调查者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没意见、同意、非常同意的等级方法来选择对题项的同意程度。该部分调查了居民对旅游的经济影响的感知、社会文化影响的感知、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和居民对本地旅游发展的态度及行为四个方面。经济影响感知共有十二个题项(7个正面题项,3个负面题项),社会文化影响感知共十五个题项(9个正面题项,6个负面题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共六个题项(2个正面题项,4个负面题项),居民对本地旅游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共四个题项,主要包括居民满意度和对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意愿等内容。

本次调查选择了当地的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包括沩山乡政府职工、沩山乡卫生院职工、沩山乡农商银行职工以及风景名胜区附近的居民。调查时间为2013年8月12日至8月13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问卷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后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84份,收回问卷170份,回收率为92.4%,其中有效问卷158份,有效率为92.9%。

二、分析方法及过程

1.居民人口特征情况

沩山旅游风景名胜区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见表1。被调查者中男、女各占总数的45.9%和54.1%,女性的比重较大,主要是因为调查的18岁以下的人群主要为女性。从年龄上看,被调查者偏年轻化,18~45岁的人数占了总人数的77.1%。此外,从表中可以看出约三分之二的人在本地出生,有接近一半的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几近为0,说明当地居民的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从职业组成上看,事业单位职工、私营业主、农民所占的比较相对较大,分别为13.1%、27.9%和14.8%。月收入每个层次的比例较为平均,以1 601~2 000和3 001~4 000两个层次的人数最多。表中显示有63.1%的家庭收入与旅游业相关,居民大部分都是结婚有子女或者三代及三代以上同堂。被调查者本地居住时间在20年以上的仅为44%,而5年以下的为30.5%,说明当地外来人口较多。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表示家人或亲戚没有人在旅游相关行业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旅游给当地提供的就业机会还不多。

2.居民旅游感知分析

本文利用SPSS19.0软件对沩山旅游风景区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的35个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具体步骤为:①描述性选项中勾选了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显著性水平和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②在因子提取选项中选择了主成分分析方法、相关系数矩阵分析,基于特征值大于1的条件提取,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为25,以碎石图输出;③在旋转选项中选取了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Varimax),输出旋转解,最大收敛性迭代次数也为25;④在选项中选择了按列表排除个案,系数显示格式为按大小排序并取消绝对值小于0.3的小系数。处理得到KMO度量值为0.625,Bartlett球形检验值为1484.162(自由度为595),伴随概率值为0.000,表示可以进行因子分析。除“本地知名度提高”、“丰富了居民的文化活动”、“保护了古民居”、“造成了交通拥挤”的共同度小于0.7以外,其他题项的共同度都大于0.7,表明提取的公因子可以较好地解释各题项。结果显示,可以从35个题项中提取10个公因子,其累计贡献率为78.049%。

表1 居民人口统计学特征

为了检验问卷数据的可靠性,本文对问卷全部感知题项计算Cronbach'sα系数。结果显示,所有感知题项的α值为0.907,除第9个和第10个公因子包含题项组的α值分别为0.685和0.506外,其他各公因子包含题项组的α值均大于0.7,说明该调查问卷的信度好。

根据表2显示的旋转成分矩阵,给这10个公因子命名,依次为“对旅游业发展乐观接受”、“商业吸引力增强且保护了本地文化”、“生活环境恶化”、“提高了个人经济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程度”、“生活成本增加”、“生活不便增多”、“精神文化得到提升”、“社会治安变差”、“软硬件综合提升”。其中,被居民认可的因子有七个,按同意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软硬件综合提升”、“生活成本增加”、“精神文化得到提升”、“提高了个人经济水平”、“对旅游业发展乐观接受”、“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程度”和“商业吸引力增强且保护了本地文化”。不被居民认可的因子有三个,按不同意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生活不便增多”、“社会治安变差”和“生活环境恶化”。这表明沩山风景名胜区的居民在感受到当地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某些消极影响的产生。

表2 沩山风景名胜区居民对景区旅游影响感知的因子分析和可靠性分析

3.旅游地居民对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特征

(1)对旅游业发展乐观接受

此项公因子包括七个题项,分别是 “促进思想观念更新开放”、“改善了生活环境”、 “保护旅游资源主动性增加”、“发展旅游利大于弊”、“对游客持友好态度”、“支持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对本地旅游现状满意”,反映了居民对当地发展旅游业的积极评价。该因子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3.833,其中 “对游客持友好态度”、 “支持本地旅游业的发展”和“改善了生活环境”三个题项得分最高,都超过了3.9。可见,旅游业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面做出的积极贡献获得了认可,从而赢得了当地居民的支持态度。

(2)商业吸引力增强且保护了本地文化

此项公因子包括五个题项,分别是 “外来从业人员增多”、“行业种类增多”、“吸引更多投资”、“保护了生活方式和习惯”、“保护了古民居”,反映了旅游发展对当地各行业的发展带来的积极贡献。该因子所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3.652,各个题项的均值相差不大,表明旅游业不仅给当地带来了直接的商业吸引力,而且也扩充了其他业态的发展,比如保护好当地的古民居和生活习惯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生活环境恶化

此项公因子包括四个题项,分别是 “空气污染、污水增多”、“噪音增多”、“垃圾增多”、“造成了交通拥挤”,反映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对居民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该因子所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2.897,低于居民感知的无意识水平3.0,说明当地居民对旅游发展对其生活环境造成消极影响的感知较弱。其中 “造成了交通拥挤”的得分最低,为2.52,“噪音增多”和 “垃圾增多”的得分均超过3.0,可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现有游客数量还在当地交通容量范围内,未达到拥挤状态。相对旅游开发之前的情况,游客的到来使得噪音、垃圾等方面的污染强度有所增加,但环境恶化的程度还比较低。

(4)提高了个人经济水平

此项公因子包括三个题项,分别是 “个人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就业机会增加”,反映了在当地居民个人层面上,旅游业的发展对其经济方面的影响。该公因子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3.885,且三个题项的均值都在3.8以上,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在当地居民经济收益上带来的直接贡献已经得到居民的普遍认可,这有利于获得居民对当地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配合和支持。

(5)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程度

此项公因子包含三个题项,分别是 “自豪感增强”、“文明礼貌提升且更好客”、“居民文化素质提升”,反映了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态度和文明程度等方面带来的改变。该公因子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3.822,其中 “文明礼貌提升且更好客”题项的均值得分最高,为3.9,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在给居民带来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收益的同时,也培养了居民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将有助于居民幸福感的提升。

(6)生活成本增加

此项公因子包含三个题项,分别是 “商品价格上涨”、“房产价格上涨”、“生活费用增加”,反映了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生活成本的影响。该公因子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3.954,表明居民对生活成本提高的感知比较强烈。近年来,沩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吸引了一些投资商的关注,景区周边也形成了房地产投资的热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居民购房带来了压力。此外,商品价格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居民的强烈感知。居民对生活成本增加的感知相对其他因子较高,这应该引起当地政府和相关旅游开发者的重视。

(7)生活不便增多

此项公因子包含三个题项,分别是 “人口拥挤”、“发生主客冲突”、“使用公共设施变的困难”,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生活不便的程度。该公因子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2.54,表明居民没有旅游业发展给其带来了生活不便的感知。旅游业的发展势必会造成当地人口增多,而沩山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现有游客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小幅度人口增长并没有使居民产生拥挤的感知,主客冲突等生活矛盾也鲜有发生。

(8)精神文化得到提升

此项公因子包含两个题项,分别是 “保护民俗和传统文化”、“丰富了居民的文化活动”,反映了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居民精神文化方面的影响。该公因子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3.897,表明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精神文化提升表示认可。从该因此包括的两个题项来看,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保护了居民原来的精神文化习惯,也带来了新的文化活动。据了解,近年来沩山风景名胜区先后举办了 “2005年首届国际佛文化节”、 “千名老人重阳登高游沩山暨金秋盛世千叟宴”和超女星姐 “沩山美丽发现之旅”等大型活动,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9)社会治安变差

此项公因子包含三个题项,分别是 “不良行为增加”、“干扰了日常生活”、“犯罪增多”,反映了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社会治安方面的感知情况。该公因子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2.603,小于居民感知的无意识水平,表明居民对社会治安变差的感知较弱。但在调查中,有小部分居民反映当地偷窃行为有所增加,这可能旅游业的发展给不法分子带来了作案的机会有关系。虽然这种行为暂且较少,但也应引起当地公安机关和相关部门的重视。

(10)软硬件综合提升

此项公因子包含两个题项,分别是 “基础设施改善”、“本地知名度提高”,反映了居民对旅游业发展带来的好处的综幌认知。该公因子包含的题项的均值为3.98,为所有因子中最高,表明居民在感受到交通、水电煤气、园林绿化、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改善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旅游业发展使本地的知名度提高,这对居民的个人形象也有一定的提升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在四个负面因子中,“生活成本增加”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普遍认同,而 “生活不便增多”、“社会治安变差”和 “生活环境恶化”三个因子,居民普遍表示出不同意的态度。六个正面因子都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三、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得出一些基本结论:(1)在沩山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的参与度并不高,旅游业发展给居民带来的收益也不明显。(2)沩山居民对沩山旅游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旅游影响感知可归纳为 “对旅游业发展乐观接受”、“商业吸引力增强且保护了本地文化”、 “生活环境恶化”、“提高了个人经济水平”、“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程度”、“生活成本增加”、“生活不便增多”、“精神文化得到提升”、“社会治安变差”、“软硬件综合提升”十个维度,当地居民对积极的旅游影响感知强度明显大于消极影响感知强度。(3)在四个负面因子中,只有 “生活成本增加”得到了当地居民的普遍认同,六个正面因子全都得到了居民的认可。

居民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影响感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沩山风景名胜区还处于景区发展的初始阶段,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学者们应继续对旅游地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态度进行跟踪调查,对处于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旅游目的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进行比较,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旅游发展对旅游目的地居民带来的各种影响,从而为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和行动指南。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沩山风景名胜区应建立成熟完备的规划和管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保障居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提升其安全感和幸福感。(2)控制沩山风景名胜区的居民人口,完善和优化居民点体系。(3)结合社会力量建立相关机构,调动居民参与当地旅游发展的积极性,提高居民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期望。(4)理顺居民与风景名胜区管理者、旅游者、资源开发者和研究者等各个主体间的相互关系。(5)建立分专业的培训教育体系,推行特许经营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居民素质,丰富行业类型,减少产业结构的雷同性,增加就业机会。(6)完善反馈机制,提高居民的诉求意识,有效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1]Liu J C,Sheldon P J,Var T.Resident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7,14(1):17-37.

[2]Akis S,Peristianis N,Warner J.Residents'attitudes to tourism development:the case of Cyprus[J].Tourism management,1996,17(7):481-494.

[3]Gunce E.Tourism and local attitudes in Girne,Northern Cyprus[J].Cities,2003,20(3):181-195.

[4]Pauline J Sheldon,Teresa Abenoja.Resident attitudes in a mature destination:the case of Waikiki[J]. Tourism Management,2001,22(5):435-443.

[5]Raymond C,Brown G.A spatial method for assessing resident and visitor attitudes towards tourism growth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07,15(5):520-540.

[6]Choi H C,Murray I.Resident attitudes toward sustainable community tourism[J].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2010,18(4):575-594.

[7]Nawijn J,Mitas O.Resident Attitudes to Tourism and Their Effect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Case of Palma de Mallorca[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2,51(5):531-541.

[8]卞显红,张树夫,王苏洁.旅游发展中居民态度与社区问题研究——以江苏省无锡市(马山)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例[J].人文地理,2005,20(4):95-101.

[9]宋子斌,安应民,郑佩.旅游目的地形象之IPA分析——以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为例[J].旅游学刊,2006,21(10):26-32.

[10]许春晓,柴晓敏,付淑礼.城市居民对重大事件的感知变化研究——2006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期间的纵向研究[J].旅游学刊,2007,22(11):90-94.

[11]卢松,张捷,苏勤.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的历时性分析——以世界文化遗产西递景区为例[J].地理研究,2009,28(2):536-548.

[12]衣传华,黄常州.旅游地居民对主题景区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常州环球恐龙城为例[J].地理研究,2013,32(6):1165-1176.

[13]何巧华,苏欣慰.基于相关利益主体感知的旅游型海岛安全实证研究——以福建鼓浪屿、平潭岛为例[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0(2):57-80.

[14]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发布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的通知[Z].2012-10-31.

[15]李琛,葛全胜,成升魁.国内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感知实证研究:以御道口森林草原风景区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9):1806-1814.

[16]苏勤,林炳耀.基于态度与行为的我国旅游地居民的类型划分:以西递、周庄、九华山为例[J].地理研究,2004,23(1):104-114.

猜你喜欢
名胜区题项旅游业
上饶集中营名胜区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马陵山风景名胜区红色文化教育园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幼儿家长学前教育立法需求调查问卷的编制
在旅游业转型升级中实现新引领
教师教学风格测量工具TSI修订的实证研究
某风景名胜区悬索吊桥检测探讨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高职学生价值观调查的研究变量的项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