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兴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姑苏晚报,江苏 苏州 215006)
从现代化进程中看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写在江苏苏州相城区非遗文化博物馆开馆之际
□李龙兴
(苏州日报报业集团姑苏晚报,江苏 苏州 215006)
2014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纪念日,江苏苏州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落成开馆,迎来了首批100多人前往参观,陈列展品200多件,汇集了全区1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项目,20多位非遗文化传承人的精湛佳作。这些代表“江南吴文化”的传统工艺精品,展示了东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架起了培育非遗文化情感的桥梁,传承了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面对一件件饱含吴文化底蕴的珍贵藏品,不难看到:该区在现代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高瞻远瞩,审时保护,修复弘扬,传承利用。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的充分肯定,为世界各国同类城市和地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提供了交流平台和成功经验。
挖掘民间传统文化工艺,让积淀千年的相城文化底蕴昭然天下,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与呼,从而引发社会各界共鸣,让广大市民尤其是决策者,从了解到关心,又从关心到重视,再从重视到深度参与保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传承氛围。
早在2001年,自撤消吴县市建立相城区以来,一批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工艺品浮出水面。作为苏州本土的新闻媒体《姑苏晚报》,相继报道了御窑金砖、太平船模、陆慕蟋蟀盆、九龙砖雕、黄桥铜器、元和缂丝、阳澄渔歌、渭塘珍珠、相城琴弓、水乡草编,堪称“相城十绝”的消息、通讯,先后见诸报端,为主管部门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苏州召开,从此,将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推向了世界舞台。当地政府在围绕“水城、花城、商城,最佳生态休闲人居城”战略目标,加快城市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也加大了民间传统文化工艺的保护力度。同样具有2500多年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相城吴文化,已有600年历史,现在仍在烧制金砖的古御窑,是保留还是搬迁,被推到了必须选择的紧要关头,相城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保留现有两座古御窑,保留必要的生产车间和场地,让古御窑继续生产金砖,使金砖成为世代相传的活态文物。他们结合城镇改造工程,专门辟出周边2.8万平方米的保护性区域,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因地制宜利用旧厂房,改建成近千平方米规模的非遗文化博物馆,将“相城十绝”在向广大市民全面开放的同时,也向世界非遗文化组织庄严承诺:让非遗文化得到世代保护,永续传承,使非遗文化博物馆成为培养、研究、传播,尤其是教育下一代的永久性基地。这不仅表达了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诚意,更加集中显示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御窑金砖被收入全国首批非遗文化名录,两座古御窑经过几十次修缮,被列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利用现代科技,积极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大大提升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品位,走高科技、高工艺、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子,努力探索开发非遗文化的延伸新品,在条件成熟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从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相城十绝”非遗文化是吴越文明的重要结晶,是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的一朵奇葩,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继承显得尤为重要,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就是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最大贡献。
“相城十绝”是民族传统文化工艺的延续和发展,有的在全国民间工艺大赛中屡屡获奖,有的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有的被收藏爱好者高价收入囊中,先后被列入苏州市、江苏省,乃至全国非遗文化名录。
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太平船模和陆慕蟋蟀盆,在参评的100多件民间工艺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取了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尤其是太平徐海林,填补了船模艺术的空白,是不可多得的东方船文化遗产。太平街道为他辟出船模陈列室,同时成为传承和教育青少年的基地,在摆放80多艘不同类型的船模陈列点里,均按比例仿真打造,做工精细,玲珑剔透。一些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南湖红船》和《渡江第一船》,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还有永久收藏在香港海事博物馆的《郑和宝船》。2012年5月,世界航海贸易博览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特邀其作品《郑和宝船》参展,仅空运费就花了15000元,可见世界上对船模的钟情。
蟋蟀盆和砖雕是御窑金砖的延伸产品,同样列入全国非遗文化名录。以制作蟋蟀盆为代表的袁中平,其精心制作的《胜战计》蟋蟀盆,造型内直外曲,盆身用甲骨文镌刻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神韵凸显,质地如璞似玉,被澳大利亚一位电器公司总裁以14000元高价竞得。
以砖雕为代表的刘一鸣,为苏州世界遗产大会,精心雕刻的《世界遗产纪念墙》,共有32块,71公分长、55公分宽的长方形金砖组成,每块金砖上雕刻独立成画,运用中国画散点透视手法,高浮雕工艺,分别雕刻出故宫、长城、苏州沧浪亭等中国29处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昆曲、古琴两大音乐艺术,被参会世遗专家称赞为“中国一绝”。
同样称得上“中国一绝”的还有王嘉良的缂丝。北京故宫收藏的清朝龙袍,由于年代久远,出现多个破洞,寻遍全国无人能修。最后,故宫专家和北京服装大学两名教授,慕名前来苏州找到王嘉良。龙袍虽是以云、龙为主的简单图案,但衣袖上、胸前、腰间都有碗口大洞。王嘉良接受任务后,先是缂几块与龙袍原件一样的复制品,补在破洞上,然后,再补缂缺损的图案,修补的龙袍与原件一模一样。故宫博物院十分满意,又向王嘉良下达了仿制明朝龙袍的订单。
黄桥仿古青铜器已有25年的历史,至今已生产出24枚双音编钟、西周中期的大克鼎、商后期的四羊方尊、西周早期的伯方扁足鼎、世纪青铜宝鼎、铭牌、青铜人像、法器、大钟、云板、香炉、宝鼎等上千种产品。花纹清晰细腻,表面处理效果几乎以假乱真,产品一半出口,尤其受日本客商青睐。
同黄桥青铜器媲美的还有巧生炉。在深圳第十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陈巧生和他的儿子陈冠臻、陈冠丞,两代铜艺家的精湛杰作:“朝冠耳熏炉、天鸡耳锦带方熏炉、錾刻带座高足鼎足、錾刻桥耳三足乳炉”,分别获得“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奖金奖”和其他奖项。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在鉴赏陈巧生作品后,盛赞“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2013年,中国首座反映非遗文化传统铜炉铸造技艺的博物馆——苏州巧生炉博物馆开馆。在香港举行的一次义拍活动中,由陈巧生亲手制作的一鼎藏金色鬲式炉,受到收藏爱好者热烈追捧,最终被澳门一收藏家,以80万港币夺得,拍卖款项全部捐赠。
拥有上千珍珠养殖户,40多万亩养殖水面的渭塘珍珠,起源于60年代。当你来到“中国珍珠宝石城”内,店铺鳞次栉比,珍珠项链、耳钉、挂件、手链、胸针、戒指等首饰品琳琅满目,年销量占全国淡水珍珠的三分之二。渭塘珍珠先后荣获国家农业部、对外贸易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命名的“中国行业一百强”、“中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中国最大的淡水珍珠市场”等称号,渭塘珍珠养殖加工工艺列入国家非遗文化名录。
占据世界近八成市场份额,打破韩国、德国行业垄断的渭塘琴弓。在渭塘集聚了50多家琴弓生产企业,专业制作的琴弓,98%以上都销往国外。
被老外戏称“水乡芭比”的草编工艺品。近几年来,在渭塘编织草编工艺出了名的吴招妹,一些重大旅游活动都会出现她的杰作。分别应邀参加了江苏省第六届艺术节、农民艺术节和家庭艺术节,捧回了一个个大奖,“草编洋娃娃”还被江苏省档案馆永久收藏。
阳澄渔歌唱进了中央电视台。阳澄湖镇王行村,年过六旬的朱文华、蔡金娣挖掘整理了100多首清新质朴、表达民意和情感的阳澄特色吴歌,串村走户为乡亲们演唱,被人们称为“天籁之音”。2011年,阳澄渔歌被列入苏州市非遗文化名录,2012年配合吴歌被列为首批国家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补充项目。
2007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考察相城区民间文艺时,对“相城十绝”等民间工艺赞不绝口,欣然挥毫题词:相城十绝,点土成金。
传统文化要保护,活态保护更重要。为此,苏州相城区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会上,被授予“中国民间工艺之乡”称号。
“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世界遗产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设计高层次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世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最终目的,更是传递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和非遗文化的正能量。
相城区非遗文化博物馆落成开馆,无疑是对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成功尝试,为世界各国同类城市和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难能可贵的是:以东方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东方非遗文化,搭建了一个能充分展示、交流、研究的平台,使东方传统文化在世界非遗文化舞台上更有发言权,成为向国内外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
一部中篇评弹《天下第一砖》,让非遗文化广为传播。2006年,相城区组织强大阵容,投入30万元,经专家多次改编,将御窑金砖编排成一台中篇评弹艺术作品《天下第一砖》,率先在社区、学校、村镇周边地区公益演出,接着,又延伸到各县市,乃至江浙沪等地方书场,再结合苏州市委宣传部舞台艺术“四进工程”巡回公益演出,受到广大听众的称赞。
非遗文化牵线,到金砖五国巡展,是相城区利用活态非遗文化,跨出国门传颂的第一步。2013年11月19日至26日,相城区组团远赴苏州和巴西的友好城市——阿雷格里港市,带上了三块御窑金砖和10多件金砖砖雕精品,向巴西人民展示了御窑金砖的文化魅力。展览结束后,所有参展的御窑金砖和砖雕,被永久收藏在阿雷格里市著名的乔根约·费利加德博物馆。若泽·福尔图纳特市长向御窑金砖第六代传承人金瑾,砖雕艺人袁中平,以及相城区政府颁发了收藏证书。通过展览和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扩大了相城区活态非遗文化知名度,提升了东方传统文化研究价值,传播的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
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行动影响下,相城区太平街道活跃着一支历史文化遗产抢救小分队,随着城市化建设推进,老城镇改造,老房子拆迁,一些老祖宗传下的文化遗产实物,如果不及时进行保护性收集抢救,将永远在我们视野里消失。他们经过近一年的调查摸底,首先向每家每户发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征集》通告,接着在收到信息的前提下,走街串巷上门收集,到目前为止,已搜集到农耕、手工业、捕渔、生活用具、书籍等六个大类,300多件文化遗产实物。其次,还专门腾出场地建立工作室,让传承文化遗产的代表人物,尽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工作室里泥塑能手陆招妹,创作的人物泥塑,神态各异,夺人眼球。
在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践行中,相城区结合现代化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生产与展示相结合、传统与科技相结合、旅游与文化相结合、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近年来,围绕“文化强区”战略目标,先后规划建立6至10个民间文化生态村落,打造10个拥有生产、传承、展示、营销等综合功能的生产性保护示范区域。全区文化休闲娱乐业、文化艺术服务业、工艺美术业和广告业等创意产业,正如火如荼得到快速有序发展。从一组组数字可折射出相城区文化产业的现状:至2013年,全区新增数字内容企业2家,动漫设计、制作及软件开发企业18家,游戏软件开发企业8家。2013年,相城区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67亿元,在全区GDP中占比4%。随着苏州高铁新城阳澄湖数字文化产业园、元和知己文化创意产业园等一批载体快速崛起,到“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将成为相城区的支柱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将达到7%。在日益扩大的文化产业版图中,重点扶持一批增长值较强的创意产业,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内涵,实现在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和元和知己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相城区提升文化产业结构的两大手笔。
其中,苏州高铁新城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最好的证明,这里已聚集成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成立一年多,已初步完成游戏、互动教育、电子图书等数字文化产业。目前,A区已形成31家中小企业的“孵化地”;B区2012 年8月8日迎来盛大游戏、清华紫光、凤凰传媒等高端企业入驻,整个园区当年产值超越10亿元。此外,清华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还在文创园内建设产学研中心,加上苏州首家版权工作站进驻和1.5亿元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基金,阳澄湖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全力冲刺百亿级数字出版城。
挖掘是为了保护,利用是为了更好的传承。综观苏州相城区在当今繁花似锦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给了我们诸多启迪:非遗文化留存的是历史记忆;珍藏的是民族文化情感;传承的是人类文明进步。
相城非遗文化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一旦消失将永远不复存在。只有留驻文化符号,保护民族精髓,创意文化才能延续。深度开发本土文化特色产品,打造文化产业才有核心竞争力,让我们期待相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