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英
进入紧张的高三,知识点的复习成了语文课堂的核心内容,专题复习成了高三教学课堂普遍的模式,“练讲练”成了教学的主要方式,考点不顾学生的意愿一轮一轮“轰炸”下去,“炸”得学子晕头转向,索然无味,疲惫感油然而生。但面对高考,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下去,教师也很无奈疲惫,考点不讲不行,只能轮番讲解,还唯恐遗漏要点。这就形成了一种循环,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整不到最佳状态,课堂上鼓不起学习的热情,教学节奏没有做到张弛有度,教学形式单一,这也是我们高三许多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高三复习课堂亟需生动高效,让单一的专题复习课堂充满活力、多样化,成了重中之重。
激发学生的正能量,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一个教师的教学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必须优化教学过程,“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而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主要还看学生是否主动摄取知识,主动地学习,只有学生主动地投入,课堂教学效率才谈得上真正的提高,只有激发学生的正能量,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才能打造出高效的复习课堂。
到了高三阶段,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已经比较熟悉,学生已培养出了良好的纪律行为,教师也已赢得了学生的认可、欢迎,高考的目标也已达成一致,教学课堂基本上营造出了一种团结、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这个时候教师在有些专题复习上尽可以放手一搏,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教师起好调控、引导作用即可。学生有了主人翁意识,往往会尝到学习的香甜,鼓足干劲,把学习搞上去。
高三复习进行“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专题讲座时,就可以让学生对苏教版必修一到必修五的课内字词进行卡片式的整理,组织五位同学分工合作,其中一位负责一册的重点字词,把一册的字词分条做成几张卡片,形式可多样化,可做成给出词语注拼音式的,也可做成按拼音写汉字式的,还可做成纠错形式的……做好后复印成五份,当作当天的作业分发给其他几位合作的同学进行训练,在训练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补充积累,提出优化方案,第二节课堂中进行总结,分享劳动成果。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评议,评出优秀作业,再把优秀作业集体发印,作为资料强化积累。通过这几个环节,必修一到必修五的字词基本上能较好地掌握。学生通过亲手实践,尝到了自己动手、比较竞争的乐趣,不知不觉做好了词语的积累工作。比起那些传统的教师统一印发,或做成选择题的方式进行“轰炸”积累,效果要好许多。许多专题都适合用这种方式复习,如“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120个实词的积累”、“18个虚词的理解”、“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正确使用词语”……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二分之一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懂得忍住自己的表现欲,要改变高三复习多而全、面面俱到且以教师串讲为主的习惯,教师只做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倡导者,积极地激发出学生的正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这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这样的课堂才会高效,才会有质量。
创设情境,精心设计,获取学生的正能量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情境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中,由于不能提供实际情境中所具有的生动性、丰富性,不能激发联想,学生难以主动地提取记忆中的有关内容,导致乏味枯燥,对学习有困难、疲沓之感。高三的复习课堂尤其需要创设情境,教师要精心设计复习的内容,打破专题复习的束缚,打破贪多求全的格局,而是要求精、求质。
我们在复习语言文字表述运用题的专题时,大可不必一专题一类型进行讲解训练,可以专题交叉,精选题目,灵活机动复习,设计题型时多创设些生动的情境题,引起学生的共鸣。
如在复习“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时,可交叉“扩展语句”、“仿句”两个专题,选取内容时做一些筛选,高三小半年复习时段为秋冬季节为主,我就选了如下题目:
(1)使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性的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2012年,浙江卷)
银杏树 初冬 疾风骤雨 凋零
(2)请写一段文字,具体细致地描绘黄叶飘零的过程,不少于60字。
做这两题时,我们学校里的银杏树正处于如此的状态,我让学生在来校的路上、校园里加以仔细观察,我为此拍了些校园银杏树叶飘落的照片,在多媒体上辅助放映,学生们都比较感兴趣,较活跃,很快就有学生写出了较有文采独到的描写性语段,教师以此为交流内容,进行点评,点评学生运用的比喻、拟人的得失,从而我们掌握了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要注意的地方,可谓一举两得。
再譬如:下面是一首名为《理想》的小诗前两节,请你再续写两节,要求内容连贯,句式相同。
我想成为一只笔,描绘出色彩斑斓的世界。这只是个愿望,无端的理想。
我想成为一凹墨,勾勒出黑白相间的社会。这便是个期望,无边的理想。
这道题既考查了仿写,又考查了语言表达连贯,还可以与现阶段高三有关理想的教育联系起来,创设情境,学生会比较有兴致。
再以此题“理想”为核心内容,发散出去,找一些类似的题型,进行探讨。比如:
(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此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方法,构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2)根据下面提供的上联,对出下联。
十年寒窗苦读有理想锋芒尽露
在第二题上,老师可创设情境,设计成让学生为班集体迎高考写一幅对联,选取优秀的对子,张贴在教室里,学生应对积极,出现满意的对联较多,学生以此掌握了对联的特点。现在教室里就张贴了这两幅对子,“拼坚毅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携理想期盼背水勇战定夺魁”、“十年磨剑为理想,六月试锋现鸿志”。学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得到认可、分享,尝到了自己释放正能量带来的香甜。在此基点上,以“理想”为核心,让学生写材料作文。
这样散发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去探究,在上述的过程中完成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教学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的工作,教师必须时刻抱有这样的意识,去设计自己的教学课堂,慢慢地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多了,就会形成自觉联系的习惯,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行为,慢慢就会拓宽他们的学习思路,不满足老师给的东西,自发地去进行专题交叉,优化知识点,找到好的对策、方式,进行重点积累。
★作者单位:浙江嵊州市爱德外国语学校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