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孝莉
“支架”原意为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心理学家伍德最先把它引入到学习领域,把它理解为同行或有成就的人对某人的学习过程所给予的有效支持和帮助。
如今,在教学领域内比较流行的“支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为学习者建构一种概念框架,而这种概念框架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状态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一种是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教学中教师建立支架的目的是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探索、会话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学生能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一、精心备课 预设支架
教学支架的辅助对象是学生,他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基础的。那么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了解学情,找到学生的生长点、需求点。在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内,搭建教学支架,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
笔者在备课杜甫的《登岳阳楼》时,就揣摩首联中作者的心情这一问题,颇费周折,究竟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把握?最后决定搭写作背景这一教学支架,实践证明非常有效,教学实录如下:
师:“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今上”体现了诗人什么情感?
生1:激动
生2:兴奋
……
师:是吗?
(学生疑惑)
师:请同学们看书上的注释①。
(学生看)
师:此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生齐读:这首诗是杜甫晚年漂泊荆湘,途经岳阳楼所作,时间大约是大历三年(768)冬季。
师:现在再想想呢?在这种情况下,会是什么心境?
师:作者眼观浩荡烟波,想到自己举目无亲,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为家;而落得如此境地,皆因战乱未平,国家多难。
生:沉默
生:感慨
生:悲痛
生:伤感
……
二、捕捉灵动 生成支架
教师除了在课前预设教学支架外,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地生成一些支架,可调整课前预设的支架,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当然,这要依赖于教师较高的专业素养、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智慧。我们来看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文时是如何在教学中生成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
师:那我要提个问题了,(放映PPT“倭瓜”),谁来读?
生:倭瓜。
师:倭瓜,正确,一起读
生:倭瓜。(一起大声朗读)
师:告诉我什么叫倭瓜?
生:倭瓜就是南瓜的意思。
师:在哪搞懂的?怎么知道倭瓜就是南瓜?
生:因为日本人都叫倭寇,南瓜是从日本来的,所以叫倭瓜。
师:你说日本人叫倭寇,有点委屈了一些日本人。
生:日本人叫倭寇。
师:那全体日本人都叫倭寇?没想到带出个倭寇来啊。什么叫倭寇?不能说日本人都是倭寇啊?
生:日本的坏人就叫倭寇。
师:谁知道?确切的讲。讲的都不对。
生:日本的土匪等。
师:有道理,但是不是土匪是海盗,海盗!过去日本人,在海上干坏事,劫持人家船只,抢人家东西,叫海盗,明白了?
生:明白了。
师:日本人有好多当海盗的,都是坏家伙,所以我们中国人叫他倭寇,当然,还有日本侵略者,有倭寇侵占我们的台湾,澎湖列岛,本来澎湖列岛都是我们的,钓鱼岛更是我们的了。这叫倭寇啊,你看老师鼓掌了吧,所以我们要记住不是所有日本人都是倭寇,是日本人的海盗,我们叫做倭寇,还有侵略者。搞清楚,你那只是个说法,传说,我问过黑龙江的那个老师,为什么东北人把南瓜又叫倭瓜呢?他们说最早这个南瓜是从日本引进来的,传过来的,这只是个说法,民间的说法不一定有真正的科学道理。
……
三、转移任务 撤去支架
在教学中搭建支架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现有的发展水平”过渡到“最近发展区”,教师的支架应该是动态的,应随着学生的学习进度而改变当前的支架水平和支架长度。在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应该随着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而逐渐撤去支架,将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黄厚江老师在执教《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是这样巧妙的设置和撤离支架的。
师:我们现在要渐渐地走到文章关键的地方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要这样说。最后,他把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意思给表达出来了。那么你们理解他表达什么?
生:(沉默,思考)
师:文章到这时第十九句,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就这两三句话,这里自谓,是可谓善学者也。为什么用自谓?他觉得太学里面读书的人远远不如自己。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什么意思?
生:应该是有两种,第一个是要告诉太学学生要努力,第二个是要告诉东阳马生作者学习的艰苦。
师:这两个意思不是一样的么?
生:我觉得应该是希望东阳马生能珍惜太学这个优越的学习条件,希望以后能有所为。
师:对,你肯定也是这样想的。
生:我觉得是让东阳马生不要骄傲,让他知道学无止境。
师:这篇文章不是原文,是有删选的,现在我抄一下被删选的一段,大家看一下插在哪里?
师: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待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
师:我们再来看一段,这段是文章的最后一段,编者把他删掉了,我觉得我们的编者很有问题。我来抄一下啊。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大家读一下
……
师:好,我们现在把整篇文章都看过了,你们说作者宋濂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
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最后一段和写此文的目的,先后搭了两个教学支架,但并未说出答案。当学生解决一个问题后,接着抛出第二个问题,这两个问题是有层进关系的,撤去支架后,学习任务依然是学生的。
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就应该适时、适当设置和撤离教学支架。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