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继彤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教师有着支配和管理课堂的“权力”。但是,这种教学的模式并不能将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特别是语文是一门充满人文性质的学科,如果学生的思维被约束了,就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联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在教学时,应该改变教学的方式,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改变教师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主体,推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一堂好的语文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合理提问,以提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对语文素质的培养。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
1.教师的主导地位明显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体,在语文课堂上尤为如此。初中语文和小学语文两相比较,有着很大的不同,小学语文注重培养学生对语文的认知能力,是语文最基本的功能。初中语文对学生的要求在提高,不再仅仅只是培养学生认识汉字或组句,而是要求学生对语言要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能够在学习诗歌和文章时,有自己的鉴赏能力和意见。但是在大多数的语文课堂中,教师仍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作为一名听众,被动地接受老师所教的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无法让学生对语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
2.应试教育理念仍然存在
应试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考试的分数,体现在语文教学的死记硬背上。在语文教学中,虽然有很多的知识需要记忆,很多的文章和诗歌需要背诵,但是,这都不是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的,而是教师硬 性要求的,这么多的内容,学生虽然背诵出来了,但是知识强制性的记忆,过一段时间就会忘记。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没有一点益处,甚至会起反作用。
二、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策略
1.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科学的提问
初中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模式还没有完全形成,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的提问时,一定要对问题的难易程度进行掌握,依据学生自身的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的提问。如果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太难,学生回答不出来,将会使课堂的氛围变得很难堪,最后是教师自问自答的场面,完全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太过容易,学生会觉得没有难度,而不愿意进行思考。所以,教师必须对班上学生的智商有一个了解,依据学生的情况计划好要在课堂提问的问题,鼓舞学生进行思考,培养其思维的能力。
2.改变提问的方式
如果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直接对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学生就会感觉没有兴趣,因此根本不对问题进行思考,也不会去对问题的根源进行深究,这样就达不到提问的效果了,所以,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婉转一点,虽然还是问这个问题,但是可以迂回地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上《愚公移山》这节课时,对文中的“遗男”一词进行提问,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特别是对古文不感兴趣的同学,就不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了,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问“这个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的话,他爸爸会不会同意?”,这就会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在这一过程中了解遗男的词义。通过换一种方式提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
语文教师在提问时,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停留在对知识的表面进行提问,因为如果问题太过容易,虽然符合很多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使学生一堂课下来没有很大的收获,特别是思维能力强的同学,这些容易的问题不仅不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还会阻碍他们的创新型思维的提高。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将容易的问题和有难度的问题结合起来,使班上的每名同学的思维都能够活跃起来。
4.善于运用鼓励的方式启发学生
学生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时,由于其思维能力没有完全养成,导致在答题时会答的不够全面或者答得过于片面,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马上纠正学生的错误,学生对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想明白后再与课文的内容进行联系并回答,语文问题具有主观性,教师给出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注重答案的多样化,对一个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思考,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初中语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创新型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内心情感的表达。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时,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科学合理的提问方式,逐渐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这样既增加了课堂的活力,又加强了师生间的交流,如此就会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