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预习低效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14-06-06 10:44:38武汉市江汉区西马路小学彭玉红
成才 2014年10期
关键词:课前预习解题小学生

■武汉市江汉区西马路小学 彭玉红

小学生数学预习低效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武汉市江汉区西马路小学 彭玉红

“自主、探究、合作”作为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学习理念,其目的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体验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有人这样形容预习的重要性:“预习是决战前的火力侦察。”“预习是摘取金牌前的预赛。”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但目前依然存在着小学生数学预习低效的问题,需要我们想办法去分析成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一、小学生数学预习低效的成因

小学生数学预习成效低,一方面可能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偏差,另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源数学基础差,缺乏数学素养

我校是一所有96%进城务工子女的学校,学生、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习惯较差,不会预习;家长也因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或不懂得如何帮助学生预习。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缺乏数学素养,加上成绩落后造成的挫败感等等因素,造成了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的下降,以致学业质量持续偏低,数学素养也上不去。

2.进入了“预习即先学”的误区

预习即“先学”,这是对预习认识的误区。一方面,预习不仅是看一看课本,做一做习题,此外,调查、实验、制作等均是预习,如咨询家长购物“几折”的含义、到储蓄所了解哪种储蓄获利更多等等。另一方面,预习能力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正视学生实际,仅简单地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本”是不行的。

有的数学老师担心抓了预习,是否会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上课容易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等,给课堂组织教学增加难度,其实说到底就是害怕教学不能按照自己课前的预设进行。他们期望学生都是“零认知”,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然后引导学生钻入一个又一个预设好的“精彩圈套”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呈现热烈的教学场景,课堂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表演”。还有的则认为小学生难以把握预习的要求,可能会出现错误的理解而不能及时纠正,先入为主,纠偏反而增添困难。

3.课前预习虚杂、无效

虽然我校一直以来也有不少老师重视课前预习,但学生仍未养成习惯,方法掌握不好,效果不佳,主要表现在课堂里学生学习被动,思维不活跃,回答提问不积极,听课注意力不集中。问题出在哪里?我通过深入观察,发现存在下列问题:

(1)课前预习只布置不落实。因为回到学校教师没有进行具体的检查,所以学生把课前学习当成是可做可不做的。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得到提高,预习的习惯没有养成。

(2)课前预习的内容比较繁杂。有时候一节新课联系到的旧知很多,需要去复习不同的几册数学书上的内容。这些都要花费学生大量时间,大部分学生感觉负担重,没有兴趣,因此只是应付。

(3)课前预习的要求过于统一。比如,布置的预习内容千人一面,没有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没有关注学生的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学生是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4)课前预习的内容与课堂教学严重脱节。许多老师课前要求学生做了预习,而课堂教学还是从零起点开始,学归学,教归教,预习与课堂学习严重割裂。教师根本没有顾及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所以课堂仍是一潭死水。长期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课前预习没用,反正课中还要学的观点,因此,对课前预习的态度也就是马马虎虎做做样子而已。

(5)课前预习的形式过于单一。预习的形式都是统一布置学生回家自学,缺乏伙伴们之间的交流和碰撞。

4.数学预习效果缺乏合理、客观的评价

数学预习一般在课外完成,不受时间限制,没有合作氛围,思维结果无法得到及时、合理、客观的评价,势必造成思维的消极性、随意性和停滞性。特别是数学公式、法则、定律等,因为表达简明扼要,容易记忆运用,反而容易助长小学生轻过程重结果,或无过程直看结果的倾向,而且因为教学时“结论”早已知晓,他们根本没有耐心退到思维的“零”起点,慢慢地与教师经历问题的探究与解决的过程,也就无法培养锻炼出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这种预习舍弃了一系列的思维中介过程直奔思维的结果,学生没有经历“结论”探索过程中的种种思维磨砺,亦不能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其预习效果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和负效的。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成效的策略

经过实践研究,我认为提高小学生数学预习成效的策略主要有以下两点。

1.正确认识数学预习的目的

数学预习,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赋予新的生命。它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是学生的一种独立学习活动,还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它作为课堂教学前一种学习者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活动,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学中借助已形成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学习、探索与思考,并尝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获得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数学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的创新活动。

没有预习,学生的学习往往只是跟着教师的感觉走,复制粘贴的成份比较多。而课前预习区别于传统跟随性学习的最大的持点在于它的超前性。如果在课前让学生先预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对新知这样那样的感觉,产生一些疑惑,当学生带着自己的见解或疑惑进入新知的学习中时,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产生更强的内驱力。正如皮亚杰所说: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认知结构的加工改造,才能被学生真正认识和掌握。例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学生课前预习后提出:为什么要学习百分数?教师让学生进入相关的生活情境,此时的学生学习更有目标,更有方向。

2.做好预习指导

(1)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指导预习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课前阅读教材的方法,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具体要求是:第一,通读。认真读课本中例题前的说明、例题、例题下面的“想一想”、算式、结语、注意点;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插图、线段图等等。第二,精读。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如概念、算理、解题思路等内容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并用心思考。关键词句要勾划起来。如“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这一小节中,教材里提出的“百分数和小数怎么互化?”这个问题,预习时要认真思考。第三,试做题目。包括例题与“做一做”等方面的题目。解题时,先分析解题思路,再试做,同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猜想。第四,制作学具。对需要动手操作的学具应准备好,并自己试行操作。如预习“圆的认识”时,要求学生按书上的说明画一个圆,剪下来。然后对折出圆心,指出半径、直径,初步感知圆的特征。第五,利用工具书、参考书作预习记录。利用工具书和参考书扫除学习中的障碍,把读不懂或做不出的记下来,在上课时再用心地听。

(2)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考。学生能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并能求取答案,就是预习最大的收获。

刚开始,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提供预习提纲。用提纲导学,以利于学生预习时围绕重点、突破难点。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后,教师可不再提供预习提纲,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找出问题。如例题下面的提示语、“想”、虚线框里的算理说明和方框里的结论等等,都蕴含着问题,自己要善于发现。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后,教师就可以不用作任何提示,而让学生自拟提纲,由学生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了。

(3)指导预习要因人而异。对同一年级的不同学生、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指导的方法和内容也应有所不同。

低年级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限制,没有预习经验,可采取“放羊式”预习法,即不限定预习的难度和不规定预习的统一要求,而是规定学生在统一的时间内针对下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事先进行阅读,初步了解、感知内容,或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解决一些课后问题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的参与面,暂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在预习内容上的把握,起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目的。

中年级的学生预习时可着重指导他们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养成认真预习的习惯。要提醒学生看图时认真仔细,如数准各种东西的个数,观察各个物件是怎样排列的,为什么这样排列等。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预习时可多让他们做一些可操作性的活动,如画图、折纸等。

高年级学生预习的侧重点则应放在探索新知、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方法上。如预习混合运算时,可这样指导:①“看”,把算式完整地看一遍,看清题目有哪些运算符号,有没有括号,数字有什么特点。②“想”,认真思考按规定的运算顺序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哪几步可以同时算,如果能运用定律和性质是不是可以使计算简便些。这一环节是解题的重点和关键。③“算”,要认真仔细计算,做到“一步一回头”,步步正确。同时注意书写格式正确规范。④“查”,做完后要认真检查或验算。不仅要查运算顺序、运算符号和计算过程,还要看题目有没有抄错。对于“解决问题”类预习指导的侧重点是学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写答语这几个步骤,最主要是分析数量关系,重点是掌握解题思路。

(4)指导学生学会自己检查预习效果。首先,由同桌同学或小组长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预习任务,课堂上需要用的学具是否准备好,试做题是否做了等,以此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增强预习意识。其次,根据教学内容,随着教学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同桌或小组讨论、交流预习内容,提出自己的解题见解。最后,指导学生对预习内容进行梳理与概括,如归纳解题提纲,归纳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

总之,数学课堂应加强预习的研究与实践,运用有效的策略,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索过程中,获得重要的数学知识与学习经验、基本的数学思考方法和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培养初步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师生共同构建出有生命、高效的数学课堂。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课前预习解题小学生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6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浅议语文教学的课前预习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36
做好课前预习
我是小学生
解题勿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