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念红
在国际化视野下打造学校教育培养国际化公民
■胡念红
“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有责任的公民”是国际化公民应具备的素质,这也是英国课程目标之一。近十年来中国的课程目标中也提出与之较为接近的育人方向。其实在近代,中国的史学家、思想家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提出要放眼世界;结合当时鸦片战争的失败,还具体提出“师夷之长技以致夷”的策略。当时的魏源,承认落后而又不甘落后,他的这种放眼世界、振兴中华的爱国思想为后人所颂扬。
在世界全球化、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放眼全球,通过教育创新,改变课堂教学行为,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让每一个孩子自信、主动、成功地学习?如何通过教育创新,激励教育人融汇中西、兼收并蓄,既有选择地吸收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又在交流合作中把中国的文化传统、改革成果和发展智慧向世界各国传播,推动教育与世界的全面对话,不断推进世界文化的交融与升华,培养国际化公民呢?
近十年来,作为全国课改试验区,武汉市武昌区一直把发展教育、办家门口满意学校作为谱写幸福华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教育,武昌区在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定的步伐:曾先后派校长去新西兰、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教育教学交流与学习;开办中英联合校长领导力培训班,进行全英文教学。从教授的聘请到内容的选择,从教学互动到茶歇的安排,无不让学习者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自然融合,学习方式的悄然变化。但是,如果要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校长的国际化视野形成不可小觑。一个校长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发展与未来。一个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校长是很难将自己的学校与国际接轨的。作为校长,只有在弘扬我国两千年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学习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校长的领导力,才能真正打开校园的国际化视野。
提升校长领导力首先需要提高三种能力:
1.与不同背景人群互动的能力。教育面对的人群不同于其它行业,医院只需面对病人;商场只需面对顾客,而我们教育要面对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家长、社会;面对的不止是今天,还有明天、未来;面对的不仅是我国的发展,还有世界的发展。世界、历史赋予我们众多的使命,所以校长要具备与不同背景的人群互动交流的能力。
2.有效地与环境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与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互动能力;与兄弟学校、其它市区、国内与国际等教育环境交流互动的能力。
3.对生活负责并自主行动的能力。自信、活力、毅力、激情、协调、沟通都是校长需要努力具备的行为与社交技能;终身学习和好奇心、想象力都是创新所需要的个人技能。
“学校是一个所有人一起学习的地方”,相信打开校长国际化视野,我们教育未来的发展将进一步对话世界、拥抱世界、融入世界;相信我们能用国际一流的教育理念支撑教育的理想,在挖掘与拓展国家和世界的担当精神的同时,承担当今教育的使命,在交流合作中把我国教育的成果与智慧向世界传播。
教育国际化归根结底是人的观念的国际化,用国际化视野打造师资队伍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键。教师国际化产生于早期大学的“游教”习惯。西方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创办伊始,即带有“国际化”的原始特征:学者和生源均来自欧洲各国。从柏拉图的学园到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都是教师国际化的先驱。上海高校国际化也有较长的历史渊源。早在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就有美国人谢尔屯在内的十名洋教员在华执教,之后几年,洋教员的人数不断增加。当然,也有不少中国教师到国外任教。那么,如何用国际视野打造教师队伍呢?
1.创新是教学改革的灵魂。世界著名的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曾有这样一句名言: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这种改变,就是创新。他将电脑和手机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概念,惊艳了世人。我们教育者可能无法做到像乔布斯那样以惊天动地的创新改变世界,但是我们有很多来自实际的问题,只要我们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找到好的解决方式与途径,就是实实在在的创新。我们不能小看解决这些小事情中的创新,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教育历程,引发我们的思考,小中有大,小中见新,这个意义不能低估。
2.用各种有吸引力的方式开展校本培训。我们要让现场质疑、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案例分析、当堂(小标签)反馈等方式在校本培训中呈现,让培训不再刻板、不再无趣,让我们的互动不再无奈,让我们的讨论有声有色,让我们的争论碰撞出灵光。我们让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培训,不是要看教师学到了多少,更主要的目的是要看教师回到自己的学校、回到自己的岗位,怎样在用这些思想、用这些方式,做得如何?我们期待这些培训能给教师队伍及学生成长带来新的变化。
3.关注不同国度教育思想的差异,了解各国教育的优劣。我们可以组织老师学习、讨论,请不同的老师分享他们的收获。比如通过中英教育体系特点比较,我们发现以下差异:我国初中高中一般设有6~10门课程,英国为8~12门课程,课程的丰富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我国班级人数通常是40~60人,授课形式以大班为主,且多数有额外补课,英国仅为3~15人,除了课堂教学外,附有高比例的课外实践,如参观工厂、大学实验室、博物馆等;我国评价一般以期末考试为主,英国平时作业与论文成绩约占25%至50%,期末考试仅占50%左右。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甄别教育优劣,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式呢?相信不同学科的老师对于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组织教师学习、辩论,让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我所用。
4.打开校门,与国外学校对接,开展国际交流活动。今年,恰逢英国一所学校的游学团在上海一所中学交流,笔者有幸去上海了解了游学相关过程及活动安排,并邀请英国游学团到我校进行交流。不久,我们将接待来自英国的教师、学生游学团,请英国教师上示范课;我们的老师也将为英国学生上课,让英国教师进行评课等,我们力求通过此举打开对外交流的第一步。
有人说,身未动,心已远。我们应该是心已远,身也已动。总之,只要校长对培养国际化公民有思考,有计划,有行动,就能用国际化视野打造教师队伍,推动学校走上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快车道。
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学校,为加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未来公民,鼓励中小学校同欧美等发达国家学校广泛建立姊妹学校关系。此举不仅让更多的师生走向世界,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国外得到广泛的传播。作为一所将和国际教育合作交流的学校,要为培养国际化公民做好哪些准备呢?
1.加大英语课程的学习力度。可将英语课程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就开设了英语课程,免费为学生教学英语。
2.聘请外教,开展英语社团活动。可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纳入到“第二课堂”的活动中,为学生们创造多元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唱英语歌、演课本剧、看美剧等。
3.鼓励师生广泛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和各种竞赛活动。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国外游学或参加青少年国际夏令营,让学生在参与国际性赛事活动中开拓视野,体验西方的文化科技成果,增强国际交往能力,增进不同民族学生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
4.为国际交流做好特色课程展示的准备。可将学校的特色课程,如桥牌、二胡、书画等,呈现给到前来交流的外国师生。
5.力争获取“交换生”资格,获得英、美、澳等国家的游学机会,让学生享受不同国度的教育魅力。
综上所述,放眼全球,培养国际化公民,需要树立校长的国际化视野与领导力;需要用国际化视野打造乐于学习、勤于开拓、善于创新的教师团队;需要为学生将来成为国际化公民奠定最基本的能力基础。
放眼全球,培养国际化公民,我们需要努力探索,进一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习方式的变革,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式及国际合作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课程,培养未来的“国际化公民”的学习力、自信心、责任感。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有更多的学生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成为世界历史、文化、科技发展的积极推进者、有效贡献者。
(作者单位:武汉市铁四院学校)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