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 曙,赵国良,金慧英,郎姗姗,杨 龙
个人剂量监测是确保放射工作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较准确地提供职业放射工作人员受照剂量的信息,从而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防护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放射工作人员实行个人剂量监测,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军队卫生监督规定》等国家和军队的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为了解近年来某军区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外照射剂量水平,查找薄弱环节,提高防护水平,进一步做好放射防护监督工作,现将2009-2012年该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1 监测对象 2009-2012年某军区所属医疗单位接触各类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
1.2 监测仪器 北京康科洛电子有限公司的TLD469型剂量计,探测元件为康科洛的TLD-2000T LiF(Mg,Cu,P)玻璃管和 TLD-2000C LiF(Mg,Cu,P)圆片,同批分散性<5%。检测仪器为Thermo公司的Harshaw 3500热释光读出器、军事医学科学院的BR 2000D-Ⅱ热释光读出器和BR2000A热释光探测器退火炉。
1.3 监测方法 根据《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1],依据《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GBZ 128-2002)[2]的要求进行。热释光探测元件在发放前经240℃退火处理后装入剂量计。每名放射工作人员配发1枚个人剂量计,佩戴在左胸前;同时每个监测单位配发1枚本底剂量计,放置于非放射工作场所中。每90天为一个监测周期,由专人寄送回中心检测。元件测读时扣除本底剂量。
1.4 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 每个监测周期使用同一批探测元件,在使用前按标准偏差法进行筛选,使其分散性在5%范围内。每年或每换一批探测元件,进行一次标准曲线刻度,得出刻度系数。测量中对单个测量周期推算年剂量≥5 mSv者,采取电话或书面联系或现场模拟调查[3],查明剂量较大的原因,确属不真实的测量数据,取其名义剂量进行记录。认定为事故剂量的数据,未计入本次统计。
1.5 统计分析 按不同年份和不同工种对监测人数、不同剂量组的人数频数分布、集体年有效剂量、人均年有效剂量进行统计,分析全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水平及其分布,以及不同工种受照剂量的差异和年度变化趋势。根据个人剂量评价的一般原则[2],将放射工作人员年剂量分为<5 mSv、5~20 mSv和>20 mSv三个剂量组。按照从事放射工作的不同岗位将放射工作人员分为放射诊断、放射治疗、核医学(包括PET)和介入治疗等四个工种。
2.1 2009-2012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由表1可见,4年来受监测的放射工作人员逐年增加。4年共监测放射工作人员4487人次,其中98.17%(4405/4487)年剂量不大于5 mSv;有82人次年剂量大于等于5 mSv,占总监测人数的1.83%(82/4487);其中14人次超过年剂量限值20 mSv,占总监测人数的0.31%(14/4487)。4年人均年剂量为 0.59 mSv。
2.2 2009-2012年不同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由表2可见,在受监测的四类放射工种中,以放射诊断为主,占总监测人数的61.11%(2742/4487);占集体剂量 30.47%(811.91/2664.28);介入治疗仅占总监测人数的7.80%(350/4487),却占到集体剂量的 36.13%(962.66/2664.28)。从剂量分布来看,人均年剂量最高的工种是介入治疗,其后依次为核医学、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4 年的年剂量均值分别为 2.94、1.24、0.44 和0.30 mSv。在年剂量大于5 mSv的82人次中,介入治疗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67.07%(55/82)。
2.3 2009-2012年不同年份、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由表3可见,介入治疗监测人数增长最快,虽然其人均年剂量有下降趋势,但年剂量超过5 mSv的人数随监测人数的增加而逐年增加。其余三个工种的人均年剂量和年剂量超过5 mSv的人数均呈稳中有降的趋势。
本文结果显示,某军区放射工作人员受监测人数4年翻了一番,反映该区个人剂量监测工作逐年规范,覆盖面越来越广。绝大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剂量小于5 mSv,表明相应的工作场所是较安全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能得到有效保障。而且在此期间人均年剂量为0.59 mSv,低于二炮医疗系统 2000-2008 年人均年剂量 1.62 mSv[4],低于2008年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2.1 mSv[5],亦低于2010年成都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剂量2.02 mSv[6],说明该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总体水平较低。与该区2006-2008年人均年剂量1.15 mSv[7]相比,2009-2012 年人均年剂量下降了48.70%,表明近年来,各级领导重视,工作人员安全防护意识不断增强,以及该区防护设施持续改进,特别是放射设备的更新和射线机房的重建、改建加速,使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表1 2009~2012年某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表2 2009-2012年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表3 2009-2012年不同年份、不同工种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四类放射工种中,放射诊断仍是个人剂量的主要监测对象,它和介入治疗是集体剂量最主要的贡献者。介入医学是近年来新兴的放射学领域,工作人员操作时几乎完全暴露在X射线照射之下,既无法进行隔室操作,也无法采取远距离操作[8]。而且,纳入放射工作人员管理的介入医师逐年增多,2012年已超过核医学的人数,位于不同工种的第三位。因此,这部分人员应作为今后监测的重点。
从各工种年剂量分布看,介入治疗与核医学的受照剂量明显高于放射治疗和放射诊断,这与同期国内其他监测机构报道的结果一致[6,9]。超过年剂量限值的工作人员均分布在介入治疗、核医学和放射治疗三个工种。笔者了解到许多从事介入治疗的工作人员均分散在心内科、神经内科及骨科等科室,未受过放射防护知识培训,防护意识较差。部分医院具有介入手术资质的人才紧张,工作量大,一个医师每个监测周期内要完成近百台手术。据文献[10]报道,在铅围裙防护条件下,工作量超过181例,其全身有效剂量就可能超过20 mSv的年剂量限值。有的医院对带有放射性核素的给药场所防护不够重视[11],尤其是有的单位每天进行PET-CT检测的受检者多达20余人,造成负责给药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的照射剂量较高。还有一些医院放射治疗设备超负荷运转,增加了机器的故障率,使维修人员受照剂量增加。因此加强这部分放射工作人员的辐射防护培训,增加自我防护意识,改善工作环境,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熟练操作技能,尽量减少接触射线的时间,对降低个人年剂量均值意义重大。
近年来,随着电离辐射和放射性核素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该区各级医院的诊疗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但电离辐射是一把“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为医学职业照射工作者带来了更高的辐射危害风险。因此必须加大放射防护监督力度,加强经常性监督管理,同时加强法规的宣传和防护知识的培训[12],确保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准确可靠,切实保障该区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放射防护监督实施办法[Z].2000.
[2]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3]荣 曙,杨 龙,陈乐如,等.2010-2011年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41-2343.
[4]郭宝石,南新中.二炮医疗系统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外照射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3):305-306.
[5]李秀芹,谷 悦,赵进沛,等.北京军区2002-2008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1):59-60.
[6]袁贵红,余 静,王意银,等.成都军区2008-2010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调查分析[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2):1433-1435.
[7]赵国良,荣 曙,毛应华,等.某区2006年至2008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10,12(3):221-222,234.
[8]沈勇君,王 虹,白文娟.某医院2009-2010年介入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2,21(3):280-281.
[9]牟 胜,樊 芳,唐 丽,等.2010-2012年云南省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3,22(5):549-551.
[10]Hidajat N,Wust P,Kreuschner M,et al.Radiation risks for the radiologist performing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TIPS)[J].Brit J Radiol,2006,79(942):483-486.
[11]赵国良,朱乐明,毛应华,等.某军区医疗单位2012年放射防护检测结果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5):513-514.
[12]王 超,郭建斌,杨 龙.某部放射卫生防护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3,3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