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传统并勇于创新才是京剧传承之道

2014-06-06 11:57麻雯
北京纪事 2014年6期
关键词:公演屈原京剧

麻雯

记者:屈原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将他的故事在京剧舞台上呈现出来,对剧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请谈谈立意和创作过程。

李恩杰:2013年,中国剧协举办了“中国历代文化名人戏剧创作工程”剧本征集活动,《屈原》让我们眼前一亮。作者是文化部戏剧处处长吕育忠,他酝酿了十几年,创作出这部剧,可以说是厚积薄发。从北京京剧院来说,创作的选题应该和剧院的地位、剧院承担的责任相统一。我们认为北京京剧院的戏应具有厚重的文化积淀,应是大气蓬勃、输出正能量、能够立得住的戏。通过立戏,延续和提升剧院在京剧发展当中的作用,并且锻炼演员队伍。《屈原》这个剧本与剧院选题的方向、要求比较吻合。

北京京剧院投入了相当大的力量,组织了当今京剧创作方面最权威的专家,选择了近几年发展势头强劲的青年演员。屈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影响的文化名人、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把他在舞台上展现,让更多的人通过看京剧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

当今,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富,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应当提升,北京京剧院要发挥文艺院团应有的作用。我们希望《屈原》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树立做人做事的追求方向。

记者:5月6日、7日,《屈原》在梅兰芳大剧院公演,引起了不错的反响,很多观众对剧中舞美、音乐、人物扮相等方面的创新印象深刻。在坚持传统和创新之间,如何把握这个“度”?

李恩杰:《屈原》公演后,总体感觉初步达到了最初的设想。屈原是中国的文化巨匠,剧本承载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观众对这部戏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很多观众观看之后评价说,这是一部多年没有见过的、让人眼前一亮的新戏。

《屈原》在传统京剧的基本框架之下融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今天的京剧到底应该做成什么样?既保留传统,又要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不了解传统京剧的观众——能走进剧场。怎么做?完全按照传统老戏的方式去排,那是不行的。想要创新,必须弄明白哪些是符合规律、能被观众认可的;哪些偏离了京剧的本体。《屈原》一剧的唱念做打尽量保留传统京剧的精髓,而在服装、人物造型、舞台样式、音乐上尝试创新,总体效果还是挺好的。我们还会在听取多方面意见之后再作调整。

创新和改变怎样才能不违背京剧的基本规律,这是我们最为看重的一点。《屈原》公演后,我们连续召开了若干个研讨会,邀请戏曲界最权威的专家、戏迷、票友畅谈自己的想法,最后京剧院内部还要开展演员和主创的座谈会。6月3日、4日将迎来第二轮公演,我们要提前拿出整改方案。《屈原》具有一个良好的基础和起点,今后要不断打磨、提升。

记者:对于京剧本体的把握一直是排演新戏的重点难点,《屈原》一剧在这方面作了哪些努力?

李恩杰:京剧的本质特征是虚拟、是程式。在《屈原》的舞台设计上,我们坚持尽量避免采用过多的实景。但是不是就非得回归一桌二椅?按照老戏的模式?这就是我刚才谈到的既坚持传统又勇于创新。这部戏有强烈的现代感,但是空灵的、虚拟的,并未脱离京剧的本体。舞台设计使用了T形架,上面吊装着屋顶造型,根据需要产生变化——这个组合关系表现宫殿,另一个则可代表监狱。这种虚拟和一桌二椅从本质上是一脉相承的。

记者:北京京剧院每年都会推出不止一部原创剧目,始终走在各大京剧院团前列。新戏的创排也意味着要克服更多内在和外在的压力。

李恩杰:只有新戏,才能真正与我们今天的观众和时代对接。只有创作越来越多的新戏,才能产生好戏。要允许失败,经典是经过大浪淘沙留下来的佳作,这才是真正的规律。我们希望社会能够给予京剧创作更为宽松的环境,以更适应今天观众的需要。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副会长张永和先生提出:“对老戏要严,对新戏要宽。”现在我们正好反着来,谁要拍一部新戏,往往会被批评淹没。但对经典老戏,随便演、乱演的情形屡见不鲜,大家见怪不怪。老的经典毁了,新的经典出不来,京剧不能这样下去。

作为传统艺术、国粹,光靠简单地保留,京剧是传承不下去的。我们不要惧怕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偏差,问题是不能让偏差成为主流。应当营造一种更为宽松的环境,对新戏要持鼓励态度。

坚持传统并勇于创新才是京剧传承之道。新戏得到认可了则继续往前走;得不到认可,就淘汰、改变、调整。只有不断推出新戏,才能引起大众对京剧的关注。不能太排斥新鲜事物,但要有度,不能把京剧的本质特征丢掉,这是原则。

猜你喜欢
公演屈原京剧
京剧表演开始了
端午思屈原
The Walking Dead :the Leading Man Will Be Killed off
我的京剧之路
创办少儿京剧班
她眼里只有京剧一件事
弱的巡演制——论抗战后期重庆官办剧团的巡回公演
大型现代锡剧《天下无讼》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