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补生
在南京朝天宫旧货交易市场,有一“锦绣阁”经营民国时期的军事纸品居多。笔者在此淘到一纸“黄埔军校派令”,尺寸为380×265 mm,内容:“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派令,办人字第九号。兹派苟履之为本分校教育处上校战术教官,此令,校长蒋中正,主任宋希濂,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钤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关防),监印刘福远”。
派令内容使人一目了然,店主还特别向笔者提示“苟履之”后来是国民党将军,话中有话,但笔者更看重其关防。何谓关防?据史料记载:明初,各布政司与六部常以预印的空白印纸作弊,明太祖发觉后,改用半印,以便拼合验对,取其“关防严密”之意,故名关防,其形长方。其后不作勘合之用,而形制未变。正规官员使用正方形官印称“印”,印用朱红印泥,关防用紫红色水,俗称紫花大印,常见于清代文书。此种印制由明、清两代沿用至民国。黄埔军校毕业证书及派令训令,所盖校印多为长方形,校长印为正方形或手迹名章。黄埔军校史及黄埔二十二期同学录特附印谱专页,标志各时期本校校印,以为纪念,但遗憾无一分校关防。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是抗战时期排序最后之分校,仅培训二十期一届学生,因其成立晚,且时间不长,加之历史原因,故存分校史料无几,民间更为鲜见,缘此笔者收之藏也!
黄埔军校(新疆迪化)第九分校概述
一、分校沿革
该分校之历史应溯源自前清“武备学堂”、“武备速成学堂兼兵目学营”、“陆军小学堂”、“将弁学堂”。辛亥革命后,最早为杨增新、金树仁主政新疆之“讲武堂”、“陆军军官学校”。1933年,盛世才任新疆督办时,易其名为“新疆军官学校”。1942年,蒋介石亲赴西北考察,派其夫人宋美龄暨朱绍良巡视迪化时,全市都挂上了中华民国国旗,显示青天白日遍新疆。此时盛督办接受改组军校建议。翌年3月27日,奉命改组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并以当时在校受训学生之第六期改为第十八期,第七期改为第十九期,第八期改为第二十期。1944年5月,国民政府鉴于该分校学生素质较低,且在新疆招生不易,乃将成都本校入伍生团第三营之学生送往迪化,为二十期学生。军官队学员分别编入第十八、十九、二十期。复将新疆军官学校时期之第一至五期毕业生调回九分校补训,依各期毕业先后,分别改定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八、十二、十三、十五、十六期。各期学生之一贯教育目标为“训练军事人才,巩固边防”。
二、校址—“一炮成功”
该分校校址原为新疆军官学校校址,位置于迪化东门与近山“一炮成功”之间。“一炮成功”昔为一无名山岭,但可瞰制迪化全城。清朝钦差大臣左宗棠平变乱,由哈密向迪化进军,迪化城为敌兵所据,不能入。左氏集重兵于该一无名山岭,欲全力破城。甫一炮,而敌兵尽溃,大获全胜,左氏于山岭建炮台,以资纪念,并以“一炮成功”名之。该分校校址位于此处,颇收效先贤,激发战志之功。
三、组织简况
1943年3月27日,该分校奉命更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九分校,组织方面亦有变更。校本部长官为主任、副主任,下设政治部、教育处,训练单位含学生总队、军官教育队、入伍生预备教育班、通信教育班、警卫营,组织尚称完整。重要人事为:新疆省督办盛世才兼主任,龚愚为副主任,邱毓熊为政治部主任,郭文渊为教育处处长,李廷玉为学生总队长,汪明时为警卫营营长。1944年8月,盛世才调农林部,由副主任龚愚少将暂代主任。同年12月龚代主任他调。1945年春,该分校奉命与一分校合并,由前第一分校主任刘仲荻中将任主任(未到差)。中央再派宋希濂中将为主任,唐井然副之,下设办公室、教育处、政治部、总务处、会计室,并委谢淑周为教育处处长,卢光远为学生总队长(后由赵安常继任)。
四、政治环境及学生来源
该分校在盛督办治理新疆环境下成长。盛氏治疆方针在于贯彻六大政策,即:一曰反帝(日本帝国主义);二曰亲苏(苏联);三曰民平(各民族一律平等);四曰清廉(澄清吏治);五曰和平;六曰建设。六大政策又以清廉政策为基础。为此还成立了财政监察委员会,随时到各机关检查账目、库存、审核预决算。凡地方官吏、军官贪污款项达一百元者即行判处死刑。盛氏心腹团长权中海因吃空额而被枪决了。同时,还有几位县长也因贪污被枪决。于经济则采取限价政策,行实物补给,以致供求相应,物价平稳,军公人员月入有余,故均能专心从公。盛氏做法着实迷惑了不少人,有的还认为其是开明或进步督办。
该分校学生为在“民平”政策号召下吸取各民族之知识青年。故新疆境内14个民族俱为学生来源,14个民族包括汉、满、回、蒙、维吾尔、哈萨克 、锡伯 、塔塔尔、索伦、乌孜别克、塔蓝旗、柯尔克孜、白俄罗斯等。除汉、蒙、索伦族外,余均信仰伊斯兰教。大多秉性勇敢,习于骑射。龚副主任任职后,深认新疆亟待开拓,内地与边疆文化尤应交流,乃建议由成都本校拨部分入伍生入该分校。后成都本校征求学生志愿,一时掀起“开发边疆”高潮,计得学生五百名,配全副装备,车运历两月抵迪化该分校受训,此即基于龚氏之建议。五百人中且有各兵科教官十数员随行,其对以后该分校教育禆益甚巨。该批学生毕业后,分发原则为“自愿选择,统一分配”相结合,除少数依中将以上部队指挥官之申请,分发于内地者外,均分配于新疆地区下列单位:南疆四十二师一二八旅,北疆七十八师一七九旅、一七八旅、二三一旅、二二七旅,国境边防大队,联勤总部驻新供应局。
五、修订编制
1941年2月22日,军训部呈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核准实施,兹仅就该分校有关者,分一般调整要旨及特定事项,分述如下:
1.一般调整要旨:
⑴ 确定本校暨各分校收训学(员)生名额及其编制系统表,将学(员)生编队、特科各队、军官教育队、练习团(营)改属教育处(原直属教育长或主任),俾收管训一致,学术统一之利,并规定每一总队,直辖六队至十二队,取消大队部。⑵ 军官补习教育队(即学员总队),以由各战区干训团收训为原则。现因各战区干训团,尚未完全成立,故暂仍照办。嗣后或改为学生总队或停办。视需要行之。⑶ 确定教官、助教及预备教官之名额,每队原分三个教授班者,现改为二个教授班。其他职员、士兵伕、工匠名额,亦按事实需要予以确定,并将课、股、组等名称取消,重行调整,使本(分)各校归于一致。⑷ 各分校之政治部、会计室,由政治部、军政部另案调整。⑸ 各分校办公处(除七分校外)改称为办公室。无线电台由教育处改属办公室。军械科由总务处改属教育处。⑹ 各分校经理处(除七分校外)改称为经理科,军医处改称为军医科,直属于总务处。休养室扩大为附属医院。营缮委员会,校阅组裁撤,归总务处办理。⑺ 各分校之步兵教育军士连裁撤。练习部队改称为练习团(营),依各分校需要,分别编制。⑻ 调整时凡原职名称不符者,呈请改委,超级者准予支原薪,继任人员应按新规定办理。如有溢额军官,送本校及各分校之军官教育队收训。其余人员由该分校造册报本校核办。
2.对该分校特定事项:
⑴ 该分校系新成立,兹规定收训步兵学生(员)各一总队,每总队均直辖十二队,不设大队部。⑵ 炮、工学生队各一队,如无器材,暂不设置。
六、减缩编制
1944年11月8日,奉军委会(三三)会办训渝字第七三二三号令:“关于军训部所属各军事学校,由军训部统筹编制,紧缩员额,增加待遇。裁减编并学校,除有作战任务各学校之练习团、特务团、特种部队另行办理外,应按照编制裁减百分之四十,并将办理情形暨编制呈核。”同月11日,复奉军训部人字第四六三号通令:“为调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各分校)编制,调整编制会议决议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各分校)自二十期起实施,今后每校以大队计算,只暂时保留入伍生总队部,至学生分科教育即取消入伍生总队部。俟呈奉军委会核准施行。”翌年元月十六日,军训部调整军事学校编制小组会议,对编制之调整决议如下:
1.有关改制事项:
规定该分校收训学生为十二个中队,步兵科四个队,骑兵科四个队,炮兵科一个队,工兵科一个队,辎重兵科一个队,通信兵科一个队,共计十二个中队。
2.对该分校调整编制规定:
⑴ 原编制规定收训步科学生一大队(四队),骑兵科学生一大队(四队),特科学生一大队(炮、工、通、辎各一队)合为一个总队。新编制规定收训步科学生四中队(得编为一个大队),骑兵科学生三中队(得编为一个大队),炮、工、通、辎、战车等科学生各一中队(均不设大队部),合计为十二个中队,等于前一个总队。⑵ 总务处原有之工务科,兹因教育处已增设教育器材修造工厂,故该科全部撤销。⑶ 该分校所在地,因一般文化水准较低,每届招考新生其程度亦未能适合要求(高中程度)。为补救计,故仍将原有之入伍和预备班予以保留,俾新生入伍施以预备教育,而提高其程度。⑷ 将原有总务处管理科之运输事宜由特务营办理。⑸ 原有之学员总队,因留待该分校前一至五期毕业学生补训,加强党义及精神教育与技能之处,故仍予以保留,俟补训完毕,即另令撤销。
七、结束与改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即日,该分校五百余名师生全副武装参加迪化各界及驻军庆祝抗战胜利大游行,游行队伍之欢呼声、歌声、枪声(校方规定学生每人五发子弹,听号令向天鸣枪,以示庆祝)此起彼伏,响彻云霄。1947年4月,第二十期学生毕业后,该分校奉命于8月撤销,改组为第五军官训练班,主任刘啸凡,副主任姜明文;该班举办两期,主要培训部队中未经正式军校受训的下级军官。此外,还举办了“无线电训练班”、“对空演练训练班”、“高山滑雪训练班”各一期。1949年9月,该班于此业已结束。该分校自1929年起到1949年止,计20年,共培训学(员)生计二千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