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启示

2014-06-06 08:41史兰
黄埔 2014年3期
关键词:黄埔军校黄埔革命

史兰

九十年过去了,炮火和硝烟带走了那些黄埔师生的鲜血和青春岁月,将他们意气风发的英武脸庞永远定格在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而浴血奋战的沙场上。

九十年过去了,仍然有这样一个群体以“黄埔军校”视为无形的奖章,当作生命中最温暖的归宿;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激励自己,将暮年雄心写在了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画卷上。

九十年,历史长河中的弹指一挥间。黄埔军校的历史正在慢慢远去,黄埔师生的英雄故事也渐渐沉淀。但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口号犹在耳畔,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依然坚定不移地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黄埔军校已经成为一座丰碑,一个象征,一段传奇。在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之际,重温那段历史,祭奠英烈灵魂,不仅是让我们回望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带给了我们走向未来的勇气和智慧。

因时而建

任何一个伟大的传奇,看起来仿佛都是一连串偶然事件的集合。黄埔军校与时代脉搏共鸣,和着革命进行曲降生,凝聚为一个年代的缩影。时代孕育了黄埔军校,时机造就了黄埔军校,时间留下了黄埔军校。

这是孙中山苦难彷徨、寻找出路之时。20世纪初的中国大地,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深重的民族危机,迫使爱国志士发愤探索自强御侮之道,力求拯救祖国于危亡。为了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孙中山先生发动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革命胜利不久,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结成同盟扼杀革命,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之后,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的相继失败,使孙中山和一切忠于中国革命事业的人们,陷入了一种怀疑和苦闷状态,在黑暗中艰难摸索却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这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照亮前程之时。1917年,俄国爆发了著名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代,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国家,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十月革命”的成功,是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政治上坚强的革命党,没有一支真正的革命军,没有广泛发动群众,革命就不可能成功。“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也给孙中山以极大的鼓舞。对于与俄国毗邻,正在苦苦寻找救国道路的中国,犹如点亮了前进的灯塔。这使中国的有识之士将目光从欧美转向东方,认识到劳工群众的巨大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程度有了空前的提高。

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之初、开拓基业之时。为了救国救民的理想,中国一批早期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于1921年建立了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前人救国实践的经验,关注到国际社会的新动态、新趋势,并准确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成立后不久,中国共产党便对中国社会做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判断,明确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完成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中,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应效法俄国革命,依靠劳工群众,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打倒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封建军阀,建立一个属于人民大众的新国家。

在中国革命遭遇瓶颈、前途未卜之时,关注中国前途命运的有识之士,都逐渐认识到此前的各种救国道路都是走不通的,并在寻求中国革命出路、改变中国命运的问题上,形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要建立革命的武装,推翻军阀统治,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进而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复兴。有了共识,就有了合作、奋斗的基础。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这为黄埔军校的诞生集聚了合力,创造了契机,并最终使得黄埔军校成为开启中国革命新征程的重要载体。

因人而兴

任何一个伟大的纲领,都不能缺少一个顽强拼搏群体的践行;黄埔军校建校宗旨的最终实现,同样离不开黄埔师生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

这是一群追求进步的热血青年。黄埔军校建校初期的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西方列强幕后操纵、虎视眈眈,意图对四分五裂的中国进行各种形式的侵略与剥削。目睹生灵涂炭的残酷现实,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在深重的民族苦难中迸发出来。为“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成立的黄埔军校仿佛一块强大的磁石,吸引着全国各地胸怀革命理想的有志青年。他们中有的为了凑齐路费,积攒数月,不远万里奔赴考场;有的放弃了学位官职,只为了心中理想毅然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就像黄埔四期许光达在即将报考黄埔军校前写下的诗句,“誓要去上刀山。浩气壮可入鬼门关。男儿气短豪情无限。地狱也独来独往”,这正是许多考生当时心理的真实写照。黄埔军校对来自五湖四海的考生进行了严格的筛选,尤其看重的是政治素质。通过“考察学生对三民主义的了解程度及个人志趣、品格、判断力之类”,最终将一批向往革命、追求进步的青年汇集到了这里。

这是一群训练有素的军事人才。为了培养真正的革命军人,黄埔军校采取了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效仿苏联红军学校的教育方法,军校的学科教授的军事理论知识,包括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以及战术学、精神教育问答等;术科有制式训练、战斗训练、实弹射击以及行军等内容。特别是精神问答科目,本着“亲爱精诚之校训,以陶冶其性情,使能忠诚服务,重视职责,恪守军纪党纪,养成革命之精神”,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让学生不仅知道枪是怎样的放法,而且知道枪要向什么人放”,使他们自觉地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士。黄埔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战斗,毕业后多数都派入军校教导团担任下级军官,成为战斗骨干。军校的系统教育,使一批批热血青年迅速成长为杰出的军事政治人才。

这是一群叱咤风云的革命英豪。黄埔军人虽然接受教育和训练的时间并不长,但在战场上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气概和势不可挡的战斗势头令人惊叹,创下了许多辉煌的战绩。在黄埔军校的战争史中,不畏牺牲、奋勇杀敌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被称为“黄埔军校牺牲第一人”的黄埔一期蔡光举,在第一次东征中主动要求加入敢死队并担任队长,大战当前留下了给亲人和朋友的两封遗书,最终壮烈牺牲在攻打淡水城的战场上。“黄埔三杰之一”的黄埔一期蒋先云,在攻克“天险惠州”之战中,奉命爬墙入城巷战,与守城敌军士兵开展肉搏战,多处被刺伤,血流不止,在颊上留下伤疤,为人所见,赢得了“青年军人楷模”的称号。“抗日女英雄”黄埔六期赵一曼,在珠河铁北地区同日军作战中被包围,身负重伤被俘,在狱中受尽酷刑,宁死不屈,壮烈殉国……在轰轰烈烈的战场上,黄埔师生实践了自己的誓言。据当年的一些资料记载,在两次东征和北伐中前后牺牲的黄埔师生约有3000人,但后来在纪念碑或史书上能留下姓名的仅有600余人。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这种血与火的考验中,黄埔师生为国家为民族赴汤蹈火,冲锋陷阵,舍生忘死,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正因为这样一个群体,有志向、有追求、有本领,敢于担当、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才使黄埔军校的历史熠熠生辉,才使黄埔军校这块金字招牌令人敬仰。

因势而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是孙中山先生的至理名言。先生手创的黄埔军校,之所以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是因为顺应了世界潮流和发展大势。

它把握了人民意愿的大趋势。当时的中国,由于地方军阀只顾自身利益,依靠他们进行的“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反对北洋政府的运动都遭到了失败。过去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能从根本上扭转生灵涂炭、列强凌辱的危局。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人民需要一场真正的革命,不是为了某个利益集团,而是为了人民大众,建立一个理想的共和国。正如孙中山强调的,“今日之革命,与古代之革命不同”,过去之革命为帝王革命,“今之革命,则为人民革命”,今日军人必须“具有特殊之精神,造成革命军人,方能出国家于危险”,才能完成“救国救民之责任也”。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在顺应“打倒列强,铲除军阀”这个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时,黄埔军校得到了发展壮大,黄埔师生在战斗中也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持,因而所向披靡。这也正是革命军与之前所有军队的根本区别。

它坚守了祖国统一的大目标。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流淌着追求大一统的血脉。《礼记·礼运》阐述的实行“大道”、“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诗·小雅·北山》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及《礼记·大学》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都包含着国家统一的治国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统一与分立交错出现,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导向和主流。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正是这种意识,才使我们能够作为一个国家而被保存下来,尽管它过去遇到了许多破坏的力量”。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中国版图,统治中国人民,分别支持不同派系的军阀混战,导致“兵灾迭见,市廛骚扰,闾里为虚,盗匪乘隙,纵横靡忌,百业凋残,老弱转徙,人民颠连困苦之情状怵目恫心”。因而,“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黄埔军校就是为了改变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而创建的。祖国统一这个大目标,至今仍萦绕在每一个海内外黄埔同学的心头,使两岸黄埔同学结下了“天下黄埔是一家”的浓厚情缘,成为他们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强大精神动力,鼓舞他们致力于促进“两岸同胞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

它顺应了民族复兴的大潮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拥有五千年悠久而灿烂的历史。西汉的文景之治、东汉的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不标示着中华民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绩。但封建制度束缚了中国的进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只能听凭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国门,中国逐渐沦为半殖地半封建国家,从此积贫积弱,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凌辱宰割。从此,民族复兴就成了每一个中国人魂牵梦萦的目标,激励着人们为之英勇斗争、流血牺牲。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第一个提出了“复兴中华,统一中国”的口号,把实现国家统一、追求民族复兴,作为他矢志终身的两大奋斗目标。黄埔军校的建立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心血结晶,而且顺应了民族复兴的大势。因而,黄埔军校才能在广州一个小小的黄埔岛上迅速壮大起来,由当时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从而在世界军校史上留下了一段传奇。

岁月如梭,时空转换。今天,我们早已远离了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但黄埔军校的历史启示却穿越时空,令人深思。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今天我们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21 世纪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处于急剧变动和重组的过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进。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主题,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为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我国改革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由开创期进入了巩固深化的新阶段。这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共处和竞争并存的时代,也是一个迎难而上必将大有作为的时代。

“天地间,人为贵。”祖国大陆的13亿同胞,2300多万台湾同胞,700多万港澳同胞,5000多万海外侨胞,这些分布在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渴望祖国蒸蒸日上、百姓安康,都希望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当前,中华儿女正昂首阔步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的道路上,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迈进。只要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戮力同心,共同奋斗,就没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没有什么困难险阻不能攻克。

“天下,势而已矣。”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势不可挡,成就伟业。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中国各族人民殷殷所盼。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符合时代发展进步的潮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大势是任何人、任何势力也改变不了、阻挡不了的。这不仅是当代中国人的追求和梦想,也是当年黄埔师生浴血奋战的期盼,更是世世代代中华儿女共同的追寻和不懈的探索。

有了这“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会梦想成真。

这也是黄埔军校留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猜你喜欢
黄埔军校黄埔革命
仿佛在黄埔军校上课
陈福成:为祖国统一尽力是两岸黄埔人的天职
中国的出行革命
黄埔军校一期师生中的浙江籍中共党员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刘英杰
庆祝黄埔军校建校九十周年
《同仇敌忾:黄埔将帅浴血抗日记》等56则
颜色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