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彬
传统的阅读教学“重讲析,轻讨论;重应试,轻素质;重灌输,轻探究”,显然这一旧格局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改实践中,笔者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探究知识,尝试采用“感知———质疑———品味———迁移”四步教学法,效果颇佳。
一、感知
这一步骤,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具体来说,要求学生扫除字词障碍,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整体感知的方法一般是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读法,如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速读、浏览等。有的特殊文章,可多种方法相结合。如《故乡》一文,可以精读其中精彩片断,而略读其它内容。
在学生自读课文时,我一般都根据不同体裁布置不同的思考题,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如讲授《父母的心》一文时,我要求学生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父母的心是一颗怎样的心?让学生对课文有感性的认识。当然,在让学生感知时,教师应给予每一位学生以足够的阅读时间,让他们能完整地了解课文的大意,初步感受课文的内容。
二、质疑
质疑是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关键一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哪儿来的探索?没有疑问哪来的创新?因此,课堂上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极为重要。
第一,鼓励学生有怀疑精神。教学中,告诉学生不能迷信书本,迷信权威。无论是谁的话,谁的书,都可以产生怀疑,这是学生质疑的基础。
第二,引导学生对比事物,找出不同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找规律,发现问题。
第三,提倡学生应当有自己的感受,对问题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疑问提出来了,还需要解决疑问。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绝对不能搞教师包办,一定要营造合作学习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般我将学生编成四人小组,一起讨论自学中的疑点、难点,若四人小组不能解决的,可在全班展开讨论;仍不能解决的,则由教师点拨,主要是点拨启发,教给学生思考的角度和方法。
三、品味
品味赏析是课堂教学的关键,也是最难以把握的一个环节。要想让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欣赏美文,获得美的享受,在享受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给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告诉学生品味的具体内容。要求学生深入课文,分析字、词、句、章。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从细处着手去品味感悟。比如在品味语言时,我一般要求学生从重点字词、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包含的情感等方面着手,这样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深入课文,品味感悟文章精髓。
第二,创设情境。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品味、感悟,还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在讲授《父母的心》一文时,我播放了韩红的歌曲《天亮了》,并向学生讲述了歌曲背后的故事。在悲壮的歌声中,同学们开始思考父母的爱的真谛。如此的情境教学,更益于学生去品味、感悟文章的情感。
第三,尊重见解。在品味中,教师一定要敢让学生说,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从多侧面、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学习《生命的意义》一文时,有学生提出异议:保尔为何不早日休息,养好身体,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围绕这一问题,我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寻求答案,使学生对文本的分析有了深度,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而这样一种创新精神、探究精神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
四、迁移
在实际教学中,迁移训练相当必要。要让学生从文章的作者、体裁、题材、语言风格、艺术特色、中心意思等延伸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如讲授《背影》时,可作如下迁移:朱自清的生平、为人;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与《背影》的比较阅读;体现至爱亲情的诗句、文章、故事等。如此迁移训练,紧扣了课文,学生易于接受掌握。同时,迁移要少而精,要紧扣文章的重点、难点,要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切忌面面俱到,造成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局面。经常引导学生作有效的迁移的训练,将会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让学生积累、整理知识,适应考试的基本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坚持“感知———质疑———品味———迁移”四步阅读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语文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