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智
在为数不少的教师眼里,希冀成为研究型教师的相关倡导往往是一种奢求,因为日常教育教学工作已让人应接不暇、疲于应对甚至无法招架。而在笔者看来,作为教师,养成研究的习惯和能力,是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过渡的前提,而通向研究型教师的道路并非无迹可循。
一、做个有追求的教师,需要坚持
曾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一则《小和尚的故事》,颇有启迪。
很久以前,山里有座寺庙,寺庙里有一群和尚,其中有一个小和尚。这个小和尚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扫地挑水干杂活,做早课,然后翻越两座山,到集镇上购买寺院的生活用品,回来以后继续做功课。每天如此,持续了十多年。一天,小和尚偶尔发现,其他小和尚都比较轻松,每天做功课之后,很少做杂活,偶尔也被派去买些杂物,但都是被指派到寺庙前的集市上去,只要翻过一座小山岗,路也平坦。小和尚心有不平,去问方丈。方丈微笑不语。第二天,小和尚还是如旧。可是,当他走到寺院后门时,发现方丈坐在台阶上,也不言语,径自带他到了寺院前大门口,坐下,闭上眼睛。过了很久,太阳落山了,几个小和尚蹦蹦跳跳地回来了。这时,方丈睁开眼睛,对这几个小和尚说:为何今天这么迟回来?几个小和尚面面相觑,疑惑地回答道:没有啊,以往我们也是这时候回寺院的呀。方丈转过身,问小和尚:你每天去集镇,路那么远,还要翻过两座山,路也不平坦,还要扛许多东西,怎么还比他们早回寺院呢?小和尚回答说:这么远的路,这么难走,我只有一个念头,早点回来。方丈听后,微微一笑。第三天,方丈把所有的和尚都召集起来,说寺院有一项很重要的使命要去完成,需推举一位和尚出来担当。经过严格的考核,包括从体力到毅力,从经书到悟性,唯有这个小和尚能胜任。在大家羡慕和钦佩的目光中,小和尚坚毅地走出了寺门。这个小和尚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
细细咀嚼,不难发现由这位小和尚的成长历程,至少有以下三点值得世人学习和借鉴:一是追逐梦想不懈怠。“这么远的路,这么难走,我只有一个念头,早点回来”。早点回来仍然是“做功课念经”,长年累月,经久不怠,历久弥坚,十多年如一日,不被尘世干扰,不被人间吸引,不被烦事分神,一心向善,一心向佛,一心上进。尤为可贵的是,当得知“其他小和尚都比较轻松”,“很少做杂活,偶尔也被派去买些杂物,但都是被指派到寺庙前的集市上去,只要翻过一座小山岗,路也平坦”时,小和尚也曾“心有不平”,也“去问方丈”,但“第二天,小和尚还是如旧”,每天继续做自己认准的事情,坚持自己的梦想,矢志不渝,笃定不变。二是不畏艰难和困苦。“小和尚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扫地挑水干杂活,然后做早课,然后翻越两座山,到集镇上购买寺院的生活用品”,每天早早起床,干杂活。念经书,翻山岭,购物品,路途艰难,事情繁琐,工作辛苦,但小和尚不畏难,不怕苦,不惧烦,每天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终于修成正果。三是勤学苦练梦成真。小和尚每天“做功课念经”,饱读诗书,博览经书,积累了丰厚的知识;每天“翻过两座山,路也不平坦,还要扛许多东西”,练就了刚强有力的体魄,铸就了坚忍不拔的意志。知识、智慧加上强健的身体,成就了一番伟大的事业。于是,“在大家羡慕和钦佩的目光中,小和尚坚毅地走出了寺门”。
作为教师,也应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而要想成为有追求的教师,首先就要尊重自己选择的职业。任何职业,只有首先被从业者自己看重,才能引起他人的重视。当所有的教师都把教育看得足够尊严的时候,当所有教师都把它当作生命一样神圣守候的时候,他人就不能不对它肃然起敬。要想成为有追求的教师,就要耐得住寂寞,全身心投入。德行的修炼,知识的积累,教法的成熟,都需要潜心进行研究,“把教育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做”。教育会带给我们多重的收获。当我以满腔热情投入到教育的时候,我发现教育比其他工作有着更多的乐趣和幸福:我的教研成果得到上级的肯定,我的课受到领导和同仁的好评,我的付出得到学生进步的回报。我累,但是我快乐着、收获着。
要想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就要有努力的方向。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一个教师不是有了知识、学历就能做一名好教师。你必须要有努力的方向,一名真正具备专业素质的教师,一定要具有心灵的力量,一定是一名能很好地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人,一定是具有很好地走进学生心灵的能力,具有高超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的人,因此,只有为自己设定一个又一个目标,才能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
二、驾驭学科课堂,需要点滴积累
知识渊博,信息丰富,是进行教学教育研究的基础。很多教师难以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注重日常学习,忽视了相关学科知识的积累。如果知识储备匮乏,缺乏研究的基本原材料,教师无论搞研究或者写文章都会像农民在贫瘠的土地上种庄稼,缺肥缺水,难有好的收成。教师日常的知识与实践积累,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必备条件。因此,要使肚子里“有货”,必须勤于学习和积极积累。教师应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积累相关的学科知识。研究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业余时间利用上。研究型教师大多是善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探究的人。
譬如,一位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师,不仅应熟悉课本的内容,也应当力争让自己成为博古通今的人,并且对于历史学科内容的相关争论与教学方法,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进而深入研究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应当善于处理各种信息,筛选、吸收各种教学成果,为我所用,这与传统意义上积累知识的过程不谋而合。善于积累并且善于发现问题,是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起点。
三、发现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需要敏锐洞察力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大量看似平淡无奇的教学教育问题,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种审视和探究的眼光,可以挖掘出一般人不大注意但又非常有价值的问题。问题意识浓厚,是搞好教研的“种子”与“引子”。问题意识浓厚者能从平淡中发现惊奇,甚至能发现令人惊讶的重大问题。那些人们常举的例子,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的日常事件中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从浴盆洗澡水中顿悟出浮力原理,等等。同样,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果缺少问题意识,就容易对有价值的问题视而不见,如人入宝山,却空手而归。endprint
发现问题需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人问爱因斯坦,科学家与一般人的区别在哪里?爱因斯坦回答说,打个比方,从草堆里找出绣花针,一般人只找出一根针就完事了,而科学家则翻遍整个草堆,直到把所有的针都找出来。这个比喻也可用于一般教师与研究型教师的区别。翻遍所有草堆找出所有绣花针的举动,其实也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深入探究精神。这是研究型教师不可缺少的职业习惯和专业眼光。
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大量问题,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勤思考,努力培养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就有可能有所发现。
四、总结反思的习惯,需要平素培养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养成反思的习惯。教师的反思不只表现在对自己工作经验的总结,也表现在日常听课与读书的过程中,对他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和案例进行正确的评判、分析、比较和归纳,从而促进自己在教学与研究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与深入的剖析。这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
教师要对一系列教学、教育实践问题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判断和理性思考,达到知其所以然的较高境界,即知道怎么样去取得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只有通过反思探究,教师才能发现一般人不在意、视而不见但却有价值的问题,进而写出人人心中有而个个笔下无的新颖独到的研究文章,这既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也是对推动教育事业发展进步职责的担当。离开教学教育反思探究这一源泉,可能成不了研究型教师。
五、教育诊断研判能力,需要不断修炼
所谓教育诊断,就是教育工作者运用正确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判断、甄别、分析和评价教育与教学现存的现象与问题。例如,为什么一个教师非常努力,但课堂效率依然低下?从中可找出哪些原因?有什么改进方法?除了教学方法问题,学生情况有哪些特殊之处?班主任工作、德育工作是否也存在一些问题?等等,这有点像医生给病人把脉诊病。提高教育诊断能力是走进研究型教师殿堂的必经之路,也是教师进行教研的起点。
诊断教育问题,不仅需要教师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还需要相对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立足点要高,这样才能对教育问题鞭辟入里。正如高明的医生,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有丰富而专深的医学理论素养,方能把准脉搏,看清病因,准确无误地作出诊断,开出中肯而有效的药方。
一些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较低,也体现在对自己及他人的教育问题与教育实践缺乏足够的诊断研判能力。不乏一些教师凡事只是随大流,他们对自己或者别人的做法到底对不对,为什么要这样做,缺乏起码的判断,因此进行教学研究之时,也很难说出之所以然。教师缺乏评判力,自然难以拿出良方改进教学。时下各种教育教学理论与教学方法,令人眼花缭乱。在此种情形下,教师更应学会甄别各种教育理论与方法的真伪优劣,从而选择一条从实际出发又富有成效的研究道路。
总之,研究型教师,首先要有爱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是爱的职业,爱是教师诲人不倦的动力,爱使教师获得幸福。一个不爱教育、不爱学生的人是不会成为教育家的。因此,研究型教师要做到不管学习成绩好,学习成绩差;长得俊,长得丑;家里富,家里穷;家长有一定职权,还是没有职权都要真心诚意地爱每一个学生。其次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没有责任办不好教育,教师所肩负的有岗位责任、社会责任和国家责任三种主要责任,研究型教师要培养责任意识和信念,不论荣辱、富贵清贫,不管有没有困难和险阻,都要坚定地履行责任,养成责任习惯,主动尽职尽责。第三要淡泊功利。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已经十分突出,如公开课作秀、考试作弊、拷贝论文、培训走过场等,教师应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加强自身师德建设,淡泊功利,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从教育本身体会幸福和自身价值,从更高层次体会自我价值的实现。
若能长此以往,坚持不懈,我们离研究型教师还会远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