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呼唤智慧与温情同在

2014-06-05 03:27缪九松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3期
关键词:服务生教育家德育

缪九松

儿童教育的内涵是宽泛的,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儿童的健康成长才不会偏离方向。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这样写道:“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其深远的作用。这正如江河的源头一样,水性极柔,一丁点人力就可以使它的方向发生根本的改变”。作为人生大厦基础的儿童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然而,过度地关注与重视任何事物都会有“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的担忧,儿童教育也是如此。那作为“水性极柔”的孩子,儿童教育该给予怎样的推力和引导?

一、让儿童成为自由愉悦的实践者

父母是子女天然的老师。言传身教,多方面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看到一对父母带着孩子在一个星级酒店吃饭。服务生细致而优雅的服务让孩子吃得很开心,对妈妈说下次还要来,并且学着服务生的样子给爸爸端水喝,说:“我是服务生,请喝茶。”父亲一把抱起孩子,怜爱地说:“我的宝宝怎么能当服务生呢,应该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可孩子倔强地说:“我就想当服务生嘛!”

我知道,是酒店那位漂亮而文雅的小姐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孩子是爱美的,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美高于一切,绝没有世俗的尊卑之分。然而,我们在成人之后,也就随带了中国几千年的积习和传统:人有等级之说,业有尊卑之分。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一贯要求就是要有鸿鹄之志,岂能学燕雀飞于低檐。

身为家长,不但容易要求多于鼓励,而且更易狭隘地界定成功。身为教师,我们有时也会同样有着职业的尊卑心理作怪。同样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作文中说他们将来的志愿是当小丑。中国的某些老师斥之为:胸无大志,孺子不可教也!外国的老师则会说:愿你把欢笑带给全世界!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或孩子都能在某一方面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只是我们忘记了在生活中,只要热爱工作就会带来愉悦,学习不仅仅需要智慧,还需要有温情。孩子是纯色的,他们不能成为家长和老师们梦想的调色板。我们的教育更应是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一个岗位,演一种角色,学一样本领,体验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给儿童成长以等待的时间

在一次公开课上,执教的老师提了许多问题,学生们回答得很好,听课的老师们都流露出满意的表情。临近下课的时候,老师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他请了一位比较胖的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男生站了起来,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了,连听课的老师都有点着急起来,可执教的老师依然微笑着在等那位男生回答,两分钟过去了,那位男生终于说话了,而且回答得很好,原来他有点口吃。下课后,有些听课者就问这位老师:如果没有这位男生耽误了一点时间,这堂课的反响会更好。为什么不另外选择其他的同学呢?那位执教的老师温和地笑着说:“如果我不给那位男生回答的机会,可能以后他就会失去了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意见的勇气,而这比我的公开课要重要得多。”显然,在那些听课的教师中,至少那些有此困惑的老师们还没有这个意识:多给孩子鼓励有时胜于暂时的结果,等待往往会带给我们成长的奇迹。

某电视台曾经做过一个访谈节目,主题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钢琴也过了十级,然而她的性格却越来越孤僻,甚至于不再和父母说话,有一天,她突然要退学。她的父母很不理解为什么给她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去学习,她却不感激他们。他们哪里想到,是他们自己一手造就了孩子今天的心理疾病。他们只是想到孩子的学习、练琴,想到在亲友面前显示自己教育的成绩,他们惟独没有想到孩子的心理需要和年龄需要。因为我们常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规定着孩子的路线。我们急于求成却忘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卢梭在《爱弥儿———论教育》中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

三、给儿童成长以“生态、生命、生活”的关怀

“生态、生命、生活”的教育意识已经在教育界形成共识。关注生态,关注生命,关注我们的生活,不仅在通识教育中广为重视,也要在儿童教育中广为实践。教育家陶行知说:“不仅重视儿童的近期发展,而且重视儿童的终生发展。”陶行知提出了“六大解放”理论。即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时间、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生态意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成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教育目标之一。我们提倡回归德育的“生活世界”,着眼于学生的“生活世界”,意在让品德培养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真实世界,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在知行结合中,获得自我教育与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托马斯·里考纳在1991年出版了《完善人格教育》一书,提出了学校应承担完善人格教育重任的10条理由,以及进行完善人格教育的12种学校内外德育实践途径,形成了系统的完善人格德育理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德国教育家鲍勒夫提出“朴素道德观”,主张重视人格教育,提倡负责任、坦诚、正直、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举止端庄等个人品德方面的教育。因此,作为培养人、造就人的教育或者德育,就应该高举人文精神的旗帜,以人为中心,关注人本身,尊重差异,把对人的完善与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内核和最高宗旨,这也是教育内涵历史演变和扬弃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所在。

因此,好高骛远地追求同样的成长道路只能是对孩子的无辜戕害。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关键是我们需要找到适合他成长的土壤。正如花的开放,小野菊虽绽放不出牡丹的国色天香,但牡丹也绽放不出小野菊的清香与可爱。我们给予“生态、生命、生活”的教育正是为孩子的未来成长打下健康的基础。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即生活”。这都在告诉我们儿童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融,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都存在着积极的教育因素,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抓住生活中出现的教育契机,适时教育,适时引导,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给孩子一个体验苦难的机会;给孩子一个锻炼自己的机会;给孩子一个试飞的机会。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别林斯基说:“应当竭力使孩子们尽量少感悟一些,但要多感受一些。”生活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我们的儿童教育才会在坚实的基础上展现出我们民族教育独有的魅力。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我们给予孩子怎样的教育,孩子就会回报以怎样的未来,纯净孩子的心灵,绿化孩子的空间,不仅要从儿童开始,也要从成人开始,我们在给予孩子智慧的同时,还应该给予孩子生活的温情,只有在健全人格基础上的人才,才是我们能拥有美好未来的乐观保证。endprint

猜你喜欢
服务生教育家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教育家与儿童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