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秀丽
1.让班主任上品德与生活课
1.1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可以使工作更轻松有效。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是事无巨细的,学生的大小事情都要管。班主任经常被学生围着“告状”:“老师,他拿我的笔了。”“老师,他撞了我了。”……教室里的卫生,桌椅板凳的摆放,学生如厕、饮水,上学、放学安全,以及课间活动、同伴之间发生的磕磕碰碰等都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包揽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看似学生活动中的“琐事”,对于儿童来说是大事。所以,解决这些事情是班主任的职责,但解决问题的同时又花费了班主任的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如何使班主任工作轻松有效一直是许多班主任探求的主题。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就是选取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品德与生活课程把许多内容和班务工作紧紧地联系起来,许多班务工作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上可以完成。可以说,如果是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课,上好了品德与生活课程就可以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更轻松有效。
1.2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品德与生活教材提供的是一些范例,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用”教材,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班主任和学生接触得最多,最了解学生生活的实际。一些发生在学生和班级中的事件,是最好的“活教材”,可以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班主任与学生接触得多,接触得细,对学生了解得深。可以说班主任工作可以促进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一些教学情况的落实和反馈比专职的教师更及时、更全面。从这个意义上讲,班主任教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比专职的教师更具优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为学生服务。
2.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做到“润物细无声”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生课的教学绝不是孤立的,而是立体的、多角度的。我们应该注重它与其他学科间的整合,让思想品德教育无处不在又不露痕迹。
3.开发课程资源,发挥地方资源与校园资源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课程窄化为“学科”、“教材”,甚至“教科书”,课程资源无非是某些书面的材料。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定要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专家认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价值。
4.课堂教学评价
4.1要准确,忌应付。有些教师缺乏课堂调控技巧,面对学生纷繁复杂的回答,穷于应付。无奈之下,只好用些语气词“嗯”、“哦”连续应付学生的回答,在发现学生回答不够完整或不够深刻时,往往只会说“请坐”(手势),来,谁还会回答?”或者说:“这样啊,下一位……”等等。没有真正评价学生,学生无法从老师的这类评价语言中获得肯定或否定。即使像“好的”这类评价语言,看似在肯定学生的回答,但因为学生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所以最终无法肯定自己。
4.2要激励,忌讽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堂即时评价要努力发挥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掌握知识的功能。因此,我们应该在强烈的评价意识和明确评价的基础上,突出激励性评价,这有助于学生保护自尊心,激发上进心。正如有位心理学家说:“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的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不能把表扬作为激励学生的唯一手段,在课堂上经常毫无理由地赞扬学生甚至讨好,这会失去激励的价值作用,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态度简单粗暴,导致学生难以接受。
4.3要针对,忌泛意。一些品德教师常对学生说:“你必须努力学习。”“你的想法很好。”“你做得真棒。”以此表示对学生表现的赞同。但是,这种评价反馈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事实上,这种评价反馈忽略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培养。无关痛痒的泛泛而谈的评价就像蜻蜓点水,在学生的头脑中很难烙下较深的印记。评价一定要有深度、到位、有针对性,防止笼统模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5.着重情感培养,发展思维
《小学德育纲要》指出:思想品德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教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能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因此,在思品教学中,要着重情感的培养,多方面、多角度、多方法地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要选择行之有效的育情方法,以“情”为线索,讲究“育”的策略,采取以理育情、以境诱情、以比促情、以情引情等多种方法,借助心理换位、设身处地、移情想象等情感体验方式,把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综合起来,达到强化情感的目的。
6.着力导行训练,深化思维
明理的目的,情感的培养都是为了导行。导行是根据课文中的训练内容和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在讲明道理的基础上着力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观点,对这些内容和事例的是非、善恶、美丑进行甄别、辨析、评价,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强化学生的道德评价思维能力。升华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达到情理凝结,形成道德意志,因此,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围绕本节教学的目的、要点,精心设计导行内容,注意设计有层次、有坡度、难易适应的题目,让学生辨析回答。另一方面应讲究导行方法,注重导行实效。
7.及时交流,提高认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讨论是最常用的学习、交流活动形式,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随机的,也可以是专门安排的。辨析在思想品德中能起到既明理又导行的作用。”活动过后,我们要及时让孩子们就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或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