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国琴 杨 梅 马 玉
(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信阳 464100)
小剂量铁剂口服治疗婴幼儿中重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86例临床观察
舒国琴 杨 梅 马 玉
(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河南 信阳 464100)
目的探讨小剂量递增补铁法治疗小儿中重度缺铁性贫血的疗效。方法86例中重度缺铁性贫血婴幼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儿给予不同剂量铁剂口服,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时检测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蛋白(SF)、总铁蛋白结合力(TIBC),并记录患儿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铁剂治疗后,两组Hct、Hb、MCV、MCH、MCHC及SF较治疗前均升高,TIBC较前降低(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对照组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小剂量递增补铁法治疗婴幼儿中-重度缺铁性贫血优于每日常规补铁疗法。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治疗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可严重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及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因此,治疗婴幼儿缺铁性贫血有重要意义。铁剂治疗是特效药,口服铁剂是临床常用方法,但其胃肠道不良反应使多数患儿不能耐受。为减少不良反应,达到有效治疗,笔者自2010年4月以来采用小剂量铁剂递增法口服富马酸亚铁混悬液,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儿科门诊及住院86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男39例,女47例,年龄6个月~3岁,平均年龄1.2岁,1岁以内50例,占58.14%,1~2岁28例,占32.56%,2~3岁8例,占9.30%。均符合缺铁性贫血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重度贫血(Hb 55~90 g/L),Hb 55~60 g/L 8例,60~70 g/L 12例,70~80 g/L 26例,80~90 g/L 40例。排除近期患有禁忌铁剂和心肝肾以及急性腹泻等相关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选用富马酸亚铁混悬液,方便婴幼儿服用。对照组按常规剂量每千克体质量铁元素2毫克/次,每天3次,服用2个月。治疗组首先按小剂量,元素铁0.5毫克/(千克·次),服2 d,每天2次,无胃肠道不良反应,再1毫克/(千克·次),每天2次,服7 d,以后按照元素铁2毫克/(千克·次),每天1次,早餐后30 min内口服,连续服用至2个月,两组均同时服用维生素C 0.1 g/d,并合理添加辅食。
1.3 观察项目及疗效评价: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症状改善情况,若出现纳差、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拒绝服药、黑便等一项或一项以上,即记录为不良反应。每2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及血清铁等。记录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清铁蛋白(SF)、总铁结合力(TIBC)。治疗后血红蛋白升高>20 g/L为显效,5~20 g/L为有效,<5 g/L为无效,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两组RBC、Hb、MCV、MCH、MCHC、SF均较前升高,TIBC较前下降,各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治疗组6例(13.95%)出现消化道症状,但反应较轻微,未停止治疗;对照组有34例(79.10%)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症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由于从食物中摄取的铁不能满足生理需要导致体内储存铁减少、血红蛋白合成不足的一种贫血,临床表现为小细胞低色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铁剂治疗有效是其特点。缺铁不仅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还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人体内有多种酶如细胞色素酶、过氧化氢酶、单胺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等,均含有与蛋白质结合的铁,当铁缺乏时,这些含铁酶的活性减低,造成细胞功能紊乱,尤其是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造成重要的神经介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等不能正常发挥功能,产生非造血系统的一些异常,如易疲劳、注意力难集中、智力减低、消化吸收功能差、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反复感染。人体内的铁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仅少量存在于细胞外。正常情况下,每日仅有极少量铁排出体外,铁的来源主要是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而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铁的需要量比成人多,需靠外源性铁,即食物中摄取吸收。母乳尽管铁吸收率高,但含铁量低,长期单纯母乳喂养而未添加含铁食物,添加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及孕母膳食结构不平衡,孕期患缺铁性贫血,胎儿先天储铁不足,加上幼儿期偏食,是婴幼儿缺铁的主要原因[1]。本组资料显示1岁以内发病率最高,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下降,与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报告一致[2]。少数患儿因面色苍白、乏力就诊,大多以其他疾病就诊,尤其呼吸道感染,进行体格检查时才被发现。轻度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有报道铁剂每周给药1次就有效[3],我们建议多以饮食调整,合理搭配,及时添加富含铁的食物,大多不需另外口服铁剂。营养性贫血属慢性疾病,中重度缺铁性贫血一般不必输红细胞,输红细胞的适应证为:贫血严重,尤其发生心力衰竭,合并感染及急需手术者。注射铁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发生过敏反应致死,临床少用。有文献报道[4]小剂量铁剂口服治疗轻中度缺铁性贫血疗效显著,为避免不良反应,我们用小剂量铁剂口服治疗中重度缺铁性贫血也能达到满意效果,与谭咏等[5]报道一致。在低铁状态,每次补铁的前10 d,铁吸收率是增加的,小剂量递增法口服既能顺应肠黏膜吸收铁剂的规律,又能有效减轻胃肠道反应,婴幼儿服药的依从性大大改善。治疗效果与常规补铁无明显差异,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婴幼儿是发育的关键时期,缺铁早期即可影响智能、行为的改变。早期发现、早期补铁治疗对防治缺铁性贫血至关重要。小剂量铁剂递增法口服2个月,无明显胃肠道反应,吸收率高,排出体外量极少,在体内不断蓄积,逐步增加血红蛋白合成,改善含铁酶的活性,最终达到婴幼儿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与生化指标比较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1] 邹尧,竺晓凡.缺铁性贫血[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2):158-160.
[2] 中国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协作组.中国7个月-7岁儿童铁缺乏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4,42(12):886-891.
[3] 尹莉.静脉铁剂不同给药方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及氧化应激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 罗燕.小剂量铁剂补充预防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6):78-79.
[5] 谭咏,王玉洁,戴晓阳.富马酸亚铁悬混液对缺铁性贫血患儿CHr的影响及其疗效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1):1582-1584.
R725
B
1671-8194(2014)29-01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