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生规划需要循序渐进

2014-06-05 18:16
中国教师 2014年9期
关键词:规划职业人生

王笑梅,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心理中心科研员,北京市德育学科骨干教师。

《中国教师》:生涯规划在国外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而我国开展得比较晚,也不成熟。具体到海淀区,是从什么时候、基于何种考虑开始推行高中生涯规划的呢?

王笑梅:从全国来说,民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生涯指导了,但那个时候主要是侧重于对职业的指导,后来是间断性的。20世纪90年代国家也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生涯指导,但当时侧重于农村地区。后来,2003年高中新课改方案提到了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从那之后有一些地区就在逐渐开展。海淀区相对规范的做法是从2009年3月份开始的,我们从区教科所的角度把全区的德育干部以及与这件事情相关的教师集中起来做了一次培训,那个时候就决定要在全区推广人生规划。后来我们从课题研究的角度申报了国家级课题,2009年12月被批准立项。海淀区34所高中校为这项课题的实验学校,之后就以这些学校为主力,一起研究推进此项工作,并辐射推广到其他区域内中学。

《中国教师》:我们是如何指导学校开展人生规划指导的?

王笑梅:这个课题研究有几种方式。首先做了一些培训,请了一些相关专家,培训对象有学校的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政治教师,这是一种方式。另外,我们的课题叫“群体课题”,总课题组有一个研究计划,也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学校——课题研究校,有一个子课题研究报告及研究计划,他们可以从某一个角度进行研究。总课题研究的题目叫“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践研究”,对于学校而言,就从中选择某一个切入点,比如可以选“学科课程渗透”或者“人生规划教材”研编来开展研究。我们会定期在做得比较有特点的学校开一些现场会,全区所有的学校都参加,这是一种示范与推广,可以帮助学校提炼一些经验。

《中国教师》:我们是如何定位人生规划的?

王笑梅:现在对人生规划的理解越来越宽泛了,我们对人生规划的定位是:人生是从生到死的一个过程,人生规划就是对这个过程的规划。包括的内容有很多: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健康规划、爱情规划、婚姻规划甚至晚景规划等等,都在人生规划里。但是现在毕竟是通过学校这个层面来进行,像晚景规划之类的涉及不到。所以高中阶段的人生规划教育侧重学业与职业规划。通过让学生有一个理想的职业定位,再回过头来让他在大学选专业时选择一个与他职业理想相匹配的专业。学生有一个专业或职业定位后,就能激发他在高中阶段学习的内驱力与积极性,这就是目前的思路。

《中国教师》:海淀区高中开展人生规划指导的方式一般有哪些?

王笑梅: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学校会请一些名家大师进校园,他们会给学生开展一些指导类的讲座。同时人生规划教育也必须进行家校合作,也要给家长做一些培训,要教育家长怎么帮助学生。有些是通过学校的主题活动,比如成人仪式、军训这种大型活动结合人生规划教育的内容来开展。还有一些学校通过社团活动来开展指导。现在的高中普遍还保持正常行政班上课,但是学校会有各种社团组织,海淀区很多中学的社团甚至不比大学少。学生在必修、选修课上完之后,通过社团活动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学校也会引导和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专业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与大学联盟,把大学的一些导师或招生办主任或者是一些有代表性的专业的大学生或大学教师请到校园里来向学生介绍专业,同时把家长请到学校介绍职业,因为家长涉及各种职业。有的学校也利用家长资源把学生带到家长的工作单位参观或者参与实践活动。比较多的学校是通过班会来指导学生,有一些学校会把班会系列化,从高一到高三都是按照学生的需求、人生规划教育整体思路来设计班会主题。还有一些学校购买了一些测试软件,会给学生做一些兴趣或职业倾向测试,但我们没有统一从区的角度进行测试。有些学校愿意跟公司合作,我们也从区域角度指导学校如何对测评数据做客观的分析与参考使用。对于高中生而言,高一时做的测评,到高三可能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对于测评,主要指导学生如何做参考。我们强调的是“参考”,因为测试的局限性其实不少,比如人脉的问题、重要他人对学生选择的影响问题等,都是测试不出来的,但这些,在中国,都是学生做选择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选择就会有偏颇。也有一些学校开设人生规划课程,但是因为开课需要教师,也需要课时,有困难度,但是非常重视人生规划教育的学校,依然会安排出课时来开设课程。整体来说,学校具体的做法是自主开放的,各有其科学性也有缺陷,还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中国教师》:通过社会实践开展人生规划教育有些困难,海淀区有没有在这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学校,他们是如何做的?

王笑梅:有,但不同学校差别较大。比如中关村中学,有好多家长就在科研院所,他们就会带着孩子到各科研院所里,一些专家会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工作,学生也有机会进入他们的实验室去观摩实验。比如十一学校,他们跟一些社区挂钩,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就让学生走出去,十一学校甚至还有一个小假期,大概十天左右,让学生专门去参加社会实践。有的学校在部队大院,可能就跟部队联系比较密切。有些大学附中有他们的优势,比如北航附中,就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院里,大学中学联动,北航就为他们提供很多人力、物力、场地方面的实践支持。

《中国教师》:目前开展人生规划比较重要的方式可能还是通过活动,但活动比较零散,也不够系统,那么如何保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现有的职业信息以便为学生的职业或专业选择做准备?

王笑梅:从区里来讲,我们也尽量让它规范。我们在努力编写这方面的指导手册,以便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这些知识。现在北京市已经有《高中生涯与管理》这样一本教材了,它是北京市课程中心统一编写的。

从学校的角度看,也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比如十一学校让每个老师都成为某一种职业的专家,以便学生咨询;再如理工附中,针对学生做调研,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职业。学生可能会提到100个职业,再把这么多的职业按“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等方面来排序,排到前20%的职业,学校请相关人士来比较集中地做介绍。再比如翠微中学,充分调动家长资源,把家长请进来,让家长来介绍职业,因为家长本身就是从业者或管理者,他们的切身经验对学生来说更真切实用。

《中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规划指导时,学生的需求是什么?

王笑梅:很多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对专业、大学一点儿都不了解,也没想过,而且学生自己选择也是很困难的,很多学生都说要自由选择,但真正让他们自己选择时,学生是很痛苦的,他并不会选择,所以人生规划教育最根本的是教会学生选择。一方面,学生很希望把眼界打开,也就是多了解一些职业以及大学专业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一些方法,比如认识自己,那怎么才能认识自己,其实认识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都需要方法上的指导和工具上的提供。所以大学专业、社会职业、了解自己的方法、了解社会的途径,另外提供一些社会实践的机会与平台,这都是学生需要的。

《中国教师》:生涯规划指导不仅涉及学生,也关乎其他主体比如家长,那么家长对人生规划指导持什么态度?

王笑梅:海淀的家长主要分以下几类:一类是高级知识分子,这类家长对孩子都很重视,他们自己发展得很好,所以希望孩子也发展得很好。这类家长对生涯规划指导还是很认同的,他的知识层面是可以接受这方面知识的。这是这些家长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比如有些家长会有些主观,不太考虑孩子到底怎么想,他希望孩子按照他自己设计好的路走。跟这些家长沟通就涉及怎么让家长去尊重孩子,使彼此的想法达成一致。还有一批家长对孩子管得不多,这些家长还是比较尊重学校的意见,这类家长比较好沟通。还有一批是打工子弟的家长,这些家长比较配合,但是要想让他们对孩子多一些指导与帮助可能还是有些困难,所以学校就需要承担比较多的工作。

《中国教师》:您怎么看待人生规划课程?

王笑梅:我们的研究课题就叫“高中人生规划教育课程实践研究”,但是这个课程我们不是把它理解为狭义的人生规划课。这个课程,至少要把它理解成是一个大的课程,比如学校班会,其实也是一种课程。通过班会这种课程,也可以把人生规划指导工作落实。再比如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课程,也完全可以借助这种课程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再比如研究性学习,是国家必修课程,有些学校就通过研究性学习这种课程方式,给学生立一些学习课题,比如把“了解职业”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通过课题的完成,达到对某一职业了解的目的。还有一些学校的做法可能是人生规划教育方向性的,就是通过整个学校的课程改革,比如十一学校,还有北大附中,这两所学校,已经完全像大学一样,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一个学生一个课表,全部实行走班,没有固定的教室。比如数学,它会按难度分成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其他学科也会分层。学生在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比如有学生将来读文科,他在数学上可以选择简单点的课程,但在文史上可以选择较难的课程。通过课程上的改革让学生真正地做到自主选择,学生在选择课程的时候,就把人生规划教育中的一些基本内容,比如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人生观、价值观等,自然地融入其中了,达到了在选择的过程中认识自我、了解自我、规划自我的目的。海淀区还有一些学校正在做这方面的课程改革,对于这种学校,可能就不再需要开设具体的人生规划课程,它已经把人生规划教育的要素蕴含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之中了。

《中国教师》:对于高中生而言,可能最重要的还是高考,很多人都说自己在报考大学的时候很盲目,您觉得如何进行指导才能使高三学生报考时不再盲目?

王笑梅:原来是在报考之前才匆匆忙忙地拿着填报指南开始选学校与专业,自然比较盲目。但是要想在最后选择大学时不盲目,一定要从高一开始厘清方向。对于从高一就有这种意识的学校,而且如果坚持得比较好,学生在填报考志愿时就特别顺利。比如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是开展规划比较早的,他们从高一开始一直到高三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到高三的时候,绝大多数学生已经非常明确自己的报考方向,这样的效果就比较好。另外我们也鼓励让孩子调整目标,比如某学生高一可能想当律师,到高三可能就改变方向了,其实调整的过程也是一种进步的过程。因为高一时有了一个目标,就开始朝这个目标努力,学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高三虽然变化一个目标,但他又在为新的目标不断努力,那就又向理想走近了一步。规划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努力发现自己,让自己的目标越来越清晰。所以变化是很正常的,这样就可以在变化与调整中更深刻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所以最重要的就是从高一开始慢慢明确方向,它需要一个过程。如果学生能踏踏实实地走完这个过程,到高三时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中国教师》:从2009年到现在,海淀区开展人生规划教育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王笑梅:与其他育人工作一样,人生规划教育工作的量化实际上是有困难的,但是成效肯定是有的。比如刚才提到的海淀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学校就很明显,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明确而坚定。学校的高考成绩也整体较没有指导学生做人生规划前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另外像十一学校、北大附中这两所通过课程改革,指导学生在选择的过程中不断规划人生的学校,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强的。这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大学,适应环境就会特别快,到社会上也会比其他孩子适应得快,所以这些孩子发展也会比较好。人生规划其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海淀区的很多学校在高中阶段就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培养综合能力的平台,这也算是成效。还有一些学校提炼了一些比较规范的方法,比如说规范化的班会,以及不同学科如何将人生规划的内容渗透进去的方法,这些也是可以推广的,从区域角度,我们编写了《高中人生规划指导手册》,也是这项研究的理论成效。

另外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区域内的所有学校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人生规划教育的策略和方式也在不断拓展和完善,受益群体在不断扩大,整体上是在进行有效推进。

《中国教师》:在人生规划指导推广过程当中,您觉得还存在什么问题与困难?

王笑梅:重视程度还是一个问题。人生规划教育的价值理念是不是得到普遍认同了,大家是不是都重视了,现在还是差参不齐的。如果大家都重视了,就自然会思考用什么样的渠道与方式去解决。

目前开展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最主要困难可能有两个:时间与师资。现在人生规划指导的时间有些是不确定的,没法保证。从事人生规划教育的教师也多是学校的心理教师或政治教师兼任,非常专业的教师队伍缺乏,不过我们应该认识到这是一个循序渐进与多方渗透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从学校到国家,小环境、大环境,其实都开始重视这件事情了,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中国教师》: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来帮助学校推广生涯规划工作呢?

王笑梅:最希望的还是政策上支持。资金、时间上的支持都是有利的,比如统一开课就十分有帮助。另外如果学校有一支有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的师资队伍,工作也会较容易开展。有些学校开展不了就是因为缺少教师,所以师资队伍培训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师资队伍培训也需要两个因素:一方面有教师愿意做这件事;另一方面针对教师培训,国家也需要出人、财、物。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如果进行社会实践,要有单位接受。所以单纯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另外学校也会有一些顾虑,把学生带出去的安全问题也需要考虑,国外有一些学校采用社会保险的方式,这样就比较有保障,但这对我们国家来说,现在还比较困难。所以这件事也不是单靠学校的力量就能解决的,它是一个社会大工程。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责任编辑:赵彩侠)

猜你喜欢
规划职业人生
人生中的某一天
人生悲喜两字之间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我爱的职业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独一无二的你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