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军
人类对甜味有种天生的依赖。于是,野地里那些甜甜的野果子,就是对发现者舌头最佳的褒奖。不过,这种乐趣离现在的孩子却越来越远了。儿子在他的妈妈和奶奶的保护下,仿佛就是住在太空舱里的小外星人。“别玩那泥巴,多脏。别拔那棵草,有毒的!”“哎!哎!怎么把那个野果子塞嘴里了?”随着妻子的一声尖叫,儿子连忙把我给他的几颗“野葡萄”吐到了地上,我只能摇摇头。
遥想我的童年时光,就是跟大孩子们一起“野”过来的。因为家在药材公司的大院里,各种药用植物的种子跌落在不同的角落,于是这个大院成了个不折不扣的药草园。不过,小伙伴们对那些草啊、藤啊的药用价值兴趣不大,我们只关心哪些能吃,哪些好吃。遗憾的是药草通常都不是好惹的,所以主要对象就变成了桑树上的桑葚,构树上的“红绣球”……但是这些果子的产量毕竟有限,况且还需要爬树采摘。于是,易于采摘的“野葡萄”就成了年龄稍小点的孩子们的最爱。
其实,我一直在纳闷这“野葡萄”为啥就不会爬藤,反而长得一副辣椒苗的模样呢?葡萄果里只有一粒种子,但是“野葡萄”的籽儿却很多很多……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这种东西压根儿就不是葡萄,它的大名叫龙葵。
曾经的百菜之王—葵
在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名中带“葵”的蔬菜统治了中华餐桌数千年,它就是曾经的百菜之王—葵。葵也叫东寒菜、冬苋菜,论亲戚倒是跟棉花、秋葵比较亲近。早在西周初年,这种锦葵科植物就已经在餐桌上活跃了,在《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七月烹葵及菽”。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葵的地位不断巩固提升,到唐朝的时候,葵已经成为中华餐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元代的《王祯农书》中曾这样记载,“葵为百菜之王”。这种长相如南瓜叶子的蔬菜究竟是什么味道,我尚未得知,因为它们的势力范围在大白菜兴起之后就退却了。据说它们的味道有点像目前流行的木耳菜,滑腻是它们共同的特点。滑腻之感终究与汤羹更配,显然不如脆爽的大白菜百搭,于是葵菜退缩也就不是奇怪的事情了。
熟的“野葡萄”才能吃
实际上,我们通常所说的龙葵包括了龙葵和少花龙葵这两个不同的种。这些茄科植物几乎出现在欧亚大陆的每一个杂草堆里,它们的紫色“野葡萄”吸引着一辆又一辆传播种子的动物快车。
当然,龙葵的“野葡萄”,不是什么时候的都能吃,那些深紫色变软的龙葵果实才是我们的目标。要是不小心吃下绿色的果子,嘴唇舌头都会发麻,那绝不是好玩的感觉。把深紫色的果实摘下,吹去上面的浮土,对着嘴巴轻轻一挤,一小股紫色的汁水冲入口腔,那是一种混合着辣椒、番茄、青草等诸多复杂味道的甜浆,其间夹杂了一些芝麻粒儿一样的种子。只是这些种子要比芝麻粒儿硬多了,并不好吃。
不得不感叹,人类在幼年时期就能精准地区分浆果的成熟度。这几乎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领,对果实成熟度的准确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食果动物的生死。因为,在果实成熟之前,通常聚集了大量的毒素,比如青涩的龙葵果里有大量的龙葵素,这就是它们麻嘴的原因,这样可以避免贪吃的动物来破坏幼嫩的种子。一旦种子成熟,外面的果皮就会收起自己的化学武器,脱掉绿色的外套,换上彩色服装,以吸引动物来进食。在动物大快朵颐的时候,种子就登上了专用班车,前往未知区域,在跌落的排泄物上生根发芽了。
不得不说,我们人类的三色视觉出奇发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获取足够的果实,又不被毒死。在采集狩猎阶段,植物性食物一度占到人类食物比重的65%。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拥有这种能力,连那些蹒跚学步的小孩子也不例外。至少,我没有一个童年玩伴,因为吃野果而中毒过,显然不能全归因于运气。
虽说摘“野葡萄”摘得不亦乐乎,但是我们从来没有去嚼过它们的叶子,因为没有大哥哥大姐姐这么做过,传统似乎就是这样被传承了下来。
龙葵叶也有春天
在当下,有些人热衷于追寻野菜,他们认为在大自然里生长的野菜才更为天然健康。我曾经看到一个报道,一个大学教师家庭,老妈非要相信野菜养生,于是买了“甜茄”的种子,自种自吃。儿子认为这些野菜味道太苦,而老妈反倒以去火的名义加量,结果一家三口都被送进了医院。后来查验那些“甜茄”,不是龙葵,又是什么?其中的龙葵素就是罪魁祸首!
龙葵叶完全不能吃吗?也不是。有一次,去云南的同学家做客,看他们夫妇二人在择菜,我赞美了一句,“空心菜挺新鲜的”,“这不是空心菜,是龙葵!”细瞧一下,可不是,那分明就是“野葡萄”的叶子!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一直在琢磨,这顿饭究竟该吃下多少这叶子,直到清炒龙葵叶上桌。
看着我举箸不定的样子,女主人明白了,“没事儿,吃了不中毒的。”于是我开始大嚼起来,除了一种淡淡的苦味外,倒是与空心菜有几分相像,只是比空心菜要脆嫩很多,最终一盘龙葵叶被吃了个精光,而且也没有烦扰医生。因为在烹制之前,龙葵叶已经浸泡了很久,还经过了水淖,加上我们每个人吃得不多,毒性自然就显现不出来了。
实际上,龙葵素毒性凶猛,可以促进人体积累乙酰胆碱,提高神经兴奋性,引起脑水肿、肠胃炎、肝脏、肾脏以及肺水肿,并且伴随着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就此终结生命。当食物中的龙葵碱糖苷含量达0.2毫克/克的时候,就会引起中毒甚至死亡。龙葵碱中毒死亡的病例并不常见,那是因为这种物质达到0.1~0.15毫克/克的时候,我们就能感受到明显的苦麻味了。显然,除了眼睛的辨识,我们的舌头也是一道很好的警戒线,它不仅告诉我们哪些东西好吃,更重要的是向我们报告哪些东西不能吃!
那些一意孤行,想靠古怪的味道达成健康目的的人,就只有去医院一条路可以走了。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以身验毒实在不是什么高明之举。
危险的茄科大家族
刺天茄和天仙子是我们经常会碰到的两种茄科植物。前者的果实有点像小番茄,但是如果当“番茄”吃下去之后,就会呕吐、恶心、呼吸困难,这都是其中所含的龙葵素的作用。而天仙子就更恐怖了,其中的莨菪碱是副交感神经抑制剂,如果把它们像萝卜一样的根吃下,还会出现心率加快、瞳孔散大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还会引起死亡。当年,欧洲人第一次见到番茄的时候表现出的畏惧,很可能来源于这些有毒的茄科植物。无论如何,我们还是不要去招惹这些家伙为妙。
反过来说,茄科植物的有毒成分可以做药用,比如莨菪碱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有效药物(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其实,世上并无好草毒草之分,物尽其用才是正道。
龙葵素会有翻身的一天吗?
其实,龙葵素是很多茄科植物的防身利器,不光是龙葵,马铃薯、番茄莫不如此。这种化学成分在科学家的手中,似乎也可以成为对抗疾病的利器。
在一些动物实验中,龙葵素显示出了对抗肿瘤的本事。一方面,龙葵素可以促进红细胞黏附于肿瘤细胞之上,引导免疫系统来攻击这些癌细胞;另一方面,龙葵素可以抑制肿瘤细胞上ATP酶的活动,从而降低肿瘤细胞的物质(比如钙、镁)运输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它们增生蔓延。当然了,这些实验都还在初步研究阶段,距离实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比较靠谱的用途是生物农药,因为龙葵素本来就是为了对抗虫害而生的。只是推广生物农药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做法,害虫仍然会演化出对抗龙葵素的个体,一如肆虐美洲的马铃薯甲虫。如何能避免作物过于单一,通过综合性防控手段控制虫害水平,才是将来的有效解决之道。
初夏时节,龙葵又开始探头了,我已经开始琢磨带儿子去哪里摘“野葡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