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特约作者 彭海萌 绘图/王赈阳
某天下午六点,我们正在书城里闲逛,手机响了,某个班的QQ群里,小宇在问:“有谁看见浩文了?他妈妈正在找他,请他马上跟他妈妈联系。”
我当时想:这孩子,一定是玩起来忘了时间,过会儿就会乖乖回家吃饭的。
回家吃过晚饭后,八点了,QQ又响了,是浩文妈妈发的:“我还在找浩文,有看见他的同学跟我联系。”
咦!这可不对了,都八点了。
浩文妈妈说:“早上他说要去同学家玩儿,带了手机和iPad出门,后来楼下邻居说,他好像弄掉了手机,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不敢回家。”
QQ群里,男生的家长纷纷互相打听浩文有没有去同学家,但是都没有消息。这一算下来,已经出门八九个小时了,真让人着急。
我问浩文妈妈:“如果真丢了手机,他有没有可能怕责备怕到不敢回家这个程度?”她说:“应该也不至于。”这就让人不安了,会出什么事儿呢?
班上同学说浩文的QQ登陆了的,但是没回音,真是越发让人着急了。家长们都觉得应该报警了。
从八点到十点,QQ群里七嘴八舌了两个小时,有几拨同学去附近的苹果专卖店查看了(因为他说过要去换卡),但到处都没他的人影儿。
到了十点,终于浩文妈妈跟大家报告:“他回家了,就是丢了手机,不敢面对我,所以跑出去了,去看电影了。”
KFC、网吧、工地,到处都找了,真没想起电影院来。大家纷纷劝告他们早点儿休息,别责骂浩文,平安就好。
我从昨晚到今天,都在思考这件事儿。丢手机不是大事儿,但是出现了“危机”,父母不是第一个求助对象(甚至是第一个隐瞒对象),这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
我还记得上学期,有一个女生在教室里发飙,我接到电话,赶去了教室,但是当事女生反复跟我说:“老师,我没事儿,你走吧!我真没事儿,你走吧!”虽然,她们刚刚把教室里的桌子椅子掀翻了一地,门框也给撞坏了,明显有事儿,但是很显然,她们觉得“妈妈”“老师”都是“非我族类”,不仅不可以托付心事儿,反而是要严防死守的对象。
还有一次,孩子们参加生日聚会,半真半假喝起酒来,也半真半假发起酒疯来,我接到电话,赶到现场,喝得晕头转向的女生还是那句话:“我没事儿,老师,我真没事儿!”旁边她的闺蜜欲言又止:“她烦心,她……”接着就吞吞吐吐地不说了。过一会儿,女主角接到了妈妈的电话,立刻恢复清醒,大舌头也捋直了,甜蜜地说:“妈妈啊,我们玩好了,我在肯德基等你来接我,还有半小时啊,好,我在肯德基等你。”我问她:“妈妈会发现你喝过酒吗?”她回答:“没事儿,过半小时就看不出来了。”
在学校里这么多年,看到过很多小孩儿,在父母老师面前是一个样儿,在同学朋友面前是另外一个样儿。有时候孩子出了状况,跟家长联系时,当妈妈的甚至会大吃一惊,说从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做这样的事情,说这样的话。
其实,小孩儿是很敏锐的,如果父母只接受自己表现好、令人满意的一面,那么他在父母面前就只展现这一面。因为当他表现不够好,不能令父母满意时,父母的态度是让他难以接受的,可能出现的呵斥、指责、冷脸冷言会让他很不舒服,人的天性趋利避害,所以他要努力去逃避这种局面的出现,那么,就做“喜鹊”吧——报喜不报忧,这样自己舒服一点儿。
所以,这值得我们做父母的去反思——我们是否给了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乖(这是前提条件),我脸色好,给你拥抱,这是有条件的爱;孩子不乖,表现不佳,我也脸色好,拥抱你,然后我们一起来解决出现的麻烦,这是无条件的爱。
如果孩子在无条件的爱中长大,那么家就是港湾,任何时候都可以停靠,不会有随时关闭的情况,那么当他有了任何危机,他都可以毫无顾虑地回来,这时候,父母就是他坚强的后盾。
在生活中,我看到的情况是:很多时候,我们没有机会去了解上面的常识,我们凭本性(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养育孩子,而且如果性子急躁一点儿,对于孩子的呵斥就会更多一点儿,接纳就更缺乏一点儿。很多时候,性子急的人,脾性如风,说的时候噼里啪啦,话一说完,火气一消,啥事儿没有。自己不觉得自己说的话对孩子有伤害,他想着我说过就忘了,那你听的人听过也就算了呗。但实际上,一段话有无伤害性,伤害性有多大,应该以接收人的感觉为主。孩子如果从小在阴晴不定的氛围中长大,时不时受到呵斥,那么内心的稳定性、坚固性不好,更容易有一颗玻璃心。
图一
昨天在网上看到新闻,四个小学生,放学不归,最后在江里找到,衣服鞋袜俱全,不像是下水去玩儿的意外,如果这几个孩子真的是相约自杀,那么,家长在孩子的内心状态已经如此不好的情况下居然毫无察觉,可见彼此之间情感不通畅到了何种地步。而且,你看孩子遇到了“危机”,家长不是他们的第一求助对象,所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
另外,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里,很少会提醒孩子去学习生存策略。当父母真的不是孩子合适的求助人选时,那么应该教给他们,你们可以选择的靠谱的人选是哪些人。
以前在六年级上心理健康课时,我送给孩子们的毕业礼物是制作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如:图一)
制作自己的人际支持系统,遇到危机时,他们的第一选择是最亲密的亲人来支持他们,当第一圈层的父母不是这件事的最佳求助人选时,就在第二圈层里选择,第二圈层没有可以选择的人选时,就在第三圈层里选择。总之,提醒孩子,在遇到“危机”时,要主动寻求能够支持自己的人来化解“危机”。
最后,我会跟孩子们说,在第三圈层,一定要有一位心理学专业人士,如果暂时没有,那就是我吧,把我的手机号码标注在这里。我常常逗他们的是:假如有一天,你因为被女朋友蹬了,你因为讨要不到工资,你因为……而站在府南河边上时,把最后一个电话打给心理医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