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锦鹏香港接受了很多老上海的文化

2014-06-03 04:55程青松
电影 2014年10期
关键词:镜像后现代民国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导演,关锦鹏拍尽了民国上海。学者李欧梵说,上海与香港是一对双城。20世纪40年代,张爱玲的上海把香港作为“她者”;50年代,香港经历了明显的“上海化”,成为这个传奇大都会的镜像;70年代、80年代,香港发展提速,但“始终以老上海为蓝本”;今天,浦东地区的天空线条与香港惊人地相似,“新上海的城市景观看上去就像是镜像的镜像——对香港的现代或后现代复制”。或许由于这种缠绵交错的关系,关锦鹏可以轻易穿越时空,触摸到民国上海的味道与风情。

“香港这些反正不管是王家卫、我、许鞍华都拍过老上海,甚至有一些商业片《新上海滩》,但是为什么香港导演去还原一个老上海的印象比同代的上海导演好呢?我觉得,49年是一个断层,在内地,所有老上海的东西都打压掉了,风风火火的60年代还有心情去处理吗?

而香港接受了很多老上海的文化。各行各业,做服装的,无论做男性西装还是做女性服装的、饮食的、珠宝的,很多都是从上海过去的。而且那时候富太太还把自己的佣人、厨师都带过去。现在已经很少说香港岛的北角是小上海,但是你走在北角的话,还是有机会看到很多有特色的上海餐饮。所以,我觉得某个程度,这些比较富有的上海人其实带动了香港很多东西。我印象当中,香港人出去打工最有机会碰到的就是上海的老板,所以,有些时候很痛恨那些人,就骂他们‘捞松’,只是一个拼音,去形容他们。”

——整理自《关锦鹏:既近且远,既远且近》(《青年电影手册》,(第五辑,程青松))

猜你喜欢
镜像后现代民国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镜像
90后现代病症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镜像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镜像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