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勤
(蕉城区洋中中心小学,福建 蕉城 352113)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合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但是由于一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认识不够深刻,造成了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出现。本文重点围绕这些不合理现象对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的提出了一些改善建议,旨在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
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活大脑思维和学习积极性的作用,因而在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景教学。但是调查发现,一些教师过分使用声、电、光等效果,课件界面过于花哨,虽然快速吸引了学生注意力,但是很难再将其转移到对课本内容的学习上去,无形中冲淡了主题。这使得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缩短了,思维能力也受到了一定的干扰。
虽然说互联网强大的资源搜索功能和多媒体设备的资源整合功能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便利,但是通过观察发现,教师的课件基本就是教材的电子还原版,很少加入自己的想法。仅仅只是将教材上的知识介绍和例题简单地搬到电子屏幕上,方便学生查看而已。这样的机械重现完全没有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势展现出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别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了,使得课堂毫无生气。
信息技术的便捷、高效大大节省了教师作图和板书的时间,加快了课堂的节奏,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显著。但这也使得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效率一味地使用电教手法,全然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热情,将投影仪变成了“电子黑板”,将传统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对信息技术的过分依赖使得课件成了课堂的主角,实际操作的环节被省去,学生无法形成体验经验,这样的被动接受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形成,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阻碍。
多媒体设备强大的图像、声音、文本、动画整合功能使其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新课的导入阶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点,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抓住这一关键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合适的情境,为推动教学而服务。例如,在教学《统计与可能性》这一课时,教师可结合新课标提出的“数学要贴近生活”的原则,面向生活实际,为学生们播放一段上下班高峰期十字路口的车辆通行录像,让学生数数在1分钟的时间里总共通过了多少辆车。由于车流量十分大,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开始想办法统计,如写“正”字、画圈等,学生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散,也将注意力成功转移到了教材内容的学习上来,事半功倍。而在接下来引入“可能性”的时候,教师再为学生们播放《阿凡提的故事》的电影片段:吝啬的财主采取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是否给阿凡提发工钱,只有所抛出的两枚全部正面朝上阿凡提才能得到工钱。接下再向学生提问:“阿凡提有可能得到工钱吗?”学生们回答“可能!”“那可能性有多大呢?”学生们一下就被问倒了,于是在沉思之中顺利进入了新内容的学习。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学生往往能够转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数学知识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很强,这与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还存在着不小的冲突,再加上生活经验不足,推理理解不强等因素,对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那么如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化解思维弱点、突出教材重点、突破难点是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平行线的认识》这一课时,学生很难理解明明是没有相交的两条线,为什么会被说成是相交。为了帮他们扫出这个困惑,教师首先让学生们随意画出两条直线,然后选取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几组,用计算机在现场进行展示,如下图:
1、4、6和5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判断出他们分别属于相交和平行的关系,但是2和3就开始有争论了。于是接下来就用画图功能将2和3中的直线进行了延长,直至他们相交为止。这样的直观演示使得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相交”的深层含义,化解了教学难点。
但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优势更多地还是体现在对数学图形的教学中,让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动态演示看到书本上无法展现的知识。例如,在学习《角》这一课时,教师就能够通过课件演示“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这一情景,帮助学生降低理解“角”的动态概念的难度。这是传统模具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在今后的立体图形的学习中,这样的优势会更加明显。教师可以自己制作动画演示矩形、直角三角形绕一边旋转180°后分别形成圆柱、圆锥的过程,搭建起从二维平面顺利进入三维空间的桥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化虚为实、以动治静,对于优化小学生的认知、突破教学重难点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知识的内化过程是十分漫长的,仅靠课堂的40分钟去消化理解完全不够,这就需要课下勤奋的练习才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增加训练密度固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数学练习应该呈现出新的状态,以多样化的练习方式帮助学生深化巩固已学知识。下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练习方式:
1.新颖有趣的练习,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课程要求学生逻辑严密,知识的抽象性使数学课相较于其他课程更显枯燥。而在集中精力创设情境、活化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我们的练习应富有生趣,才能更大程度地诱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让他们爱上数学。例如,把练习题设置成闯关的模式,只有回答对了上一题,才能进入下一题的答题环节,或是设计成夺红旗、智力大比拼等对战模式,并辅以生动有趣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声音,让学生能够在挑战欲和好胜心的推动下满怀热情地去完成做题练习。而不是简单地把练习题从书本上搬到屏幕上,因此,要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热闹的学习氛围,提高练习效率。
2.梯度呈现练习,注重知识整理
教材中的学习内容是按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的,逐渐形成知识网络。而学生的水平也各有高低,参差不齐。因而教师在安排练习的时候还应注重对知识脉络的梳理,帮助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建立起数学知识网络。例如,在平面图形知识的复习课中,教师可利用大屏幕呈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然后下面分别标出这些图形的一些概念和公式。选学生代表通过点击鼠标将这些知识送回到相对应的图形中去。全面归类正确后再出示箭头、括号等辅助符号来扼要表示这些知识之间的关系。而在练习时还可以设置“难”“中”“易”三个等级的闯关练习,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完成,这样有梯度有层次的练习,让学生能够拾级而上,循序渐进地强化自身能力。并且在适合自身水平的练习中也更能找到自信,让他们对数学学习永葆信心。
3.开放留白的练习,拓展学生思维
新课标指出:“传统的课堂练习由于单一性过强,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定式,阻碍学生发展创新。”因此,信息时代的数学练习不应再拘泥于机械重复练习来巩固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到互联网上去寻找相关的练习,自己为自己制定作业和练习计划。并加入一些网上的数学小组、专业论坛等,与其他学校的师生进行积极互动,拓展思维、强化自主学习。
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有机结合是时代的召唤,它不仅能有效扩充课容量、激活课堂氛围、化解教学障碍,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能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让小学数学的教学越来越优质、高效。
[1]李薇.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王春华.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