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慎涛
(洛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河南 洛阳 471022;西北大学文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7)
笔者最近有幸在洛阳民俗博物馆赵君平研究员处,得见一方温庭筠撰文的《杨辇墓志》。温庭筠,字飞卿,为晚唐著名文人,这方墓志是目前所见温飞卿撰文的第一方墓志,其文史价值自不言而喻。据赵君平先生介绍,志石出于西安,现藏私人手里。另据友人转告,志石现流落于洛阳私人手里。2012年赵君平先生曾带新出唐代三方墓志拓片资料(其中含《杨辇墓志》),参加在镇江召开的“全国第二届碑帖研讨会”,与参会专家、学者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温庭筠为文擅长骈赋,而此方墓志则纯用散体,为温文中的仅有。据志飞卿与志主杨辇本不相识,之所以为其撰志乃是因为赵郡李子烈的请托,志言杨辇“娶赵郡李氏”,李子烈又与杨辇十分亲近,杨、李很可能有姻亲关系。而李子烈对飞卿有知遇之恩,志载李子烈“始为常州刺史,顾予求郡从事。”况且杨辇擅长乐府倚曲,与飞卿亦为同道。所以飞卿也乐于撰写此志。撰者郭道元史书无载,但温庭筠集中有《郭处士击瓯歌》,顾予咸引《乐府杂录》认为郭处士是武宗朝郭道源后来曾为凤翔府天兴县丞,充太常寺调韵律官。郭道元与郭道源很可能是一人,如若如此,则温庭筠撰文,其友人书写则是极自然之事。
此方墓志除具有书法价值外,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故笔者先录志文,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考释,以求教于方家。
一
唐《杨辇墓志》,全称《故华州参军杨君墓志铭并序》。出土时间不详,西安出土。志石青石质,高、宽均为44.5厘米。志文楷书19行,满行22字,温庭筠撰文。兹先录志文如下:
故华州参军杨君墓志铭并序
太原温庭筠撰
由两汉以还,始有乐府倚曲,其句读古拙若墙上难用,趋白杨固非白杨、青杨固非青杨之类,雅不与弦管相直。天子备法驾千乘万骑卤薄之列,有铙歌十八曲,歌者与叠鼓鸣箫笳相婉转,以颂功德。其事历千岁而生陇西李长吉,长吉死而有杨辇。辇字公路,弘农人。六世祖雄,仕隋,至司空,封清漳王。王玄孙傑,谯郡别驾,于君为曾大父。傑生潞州涉县令涣。涣生君之先君,名闰,官至江陵府松滋县主簿。公路进士擢第,吏部补华州参军。秩满,复试吏部,得大学助教。未庭见而卒于长安旅舍。享年五十六。娶赵郡李氏。有子五人,曰豹儿、曰波斯、曰镇子、曰胡僧、曰朱八,女三人。以咸通二年五月十二日葬于少陵原。公路夷粹和敏,薰然于士友间。其为诗遒健藻媚,与弦匏相上下。赵郡李子烈亲于大人行也。其始为常州刺史,顾予求郡从事。予与公路雅不相面,只因曰弘农杨辇之为人清而能同,和而不异。勿已,则杨辇可。呜呼!今其死矣,而余为之铭,悲夫!铭曰:
秦之原,灞之水。君其安归,归于此。
将仕郎守饶州乐平县丞郭道元书。
二
志主杨辇,字公路,弘农人。弘农杨氏为世家望族,出自姬姓,因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故姓杨;一说因晋之公族食邑于羊舌,以邑为姓。据志知,杨辇出于观王房杨雄一系。观王杨雄即志主六世祖,《隋书》有传,传载杨雄初名惠,为隋文帝杨坚族子。父杨绍,《周书》有传,弘农华阴人。仕周,历八州刺史,封骠骑大将军。杨雄美姿容、有器度,曾仕周。北周周武帝时因抵抗逆乱,护卫有公,封武阳县公。周宣帝大象元年(579),封邗国公。杨坚建立隋后,杨雄多预朝政,隋朝开皇元年(581),封广平王,当时贵宠一时,与高颎、虞庆则、苏威号为“四贵”。杨雄宽容下士,甚得倾瞩,遂遭高祖阴忌,于开皇九年(589)被明升暗降,夺其兵权,拜其为司空,很快又改封清漳王,仁寿初年又改封安德王,大业初改封观王,死后谥曰德。杨雄有二弟:贵、达。《隋书》本传载杨雄弟达,字士达。《世系表》中载杨雄为“士雄”,杨贵为“士贵”。由其弟杨达名和字之例,可推测士雄、士贵分别为杨雄、杨贵的字。
墓志所记志主曾祖父杨傑,谯郡别驾;祖父杨涣,涉县令;父杨闰,官至江陵府松滋县主簿。自曾祖而下,不见之于唐代文献记载,墓志所记正可补杨雄谱系之阙。
据志知,杨辇咸通二年(861)五月葬于长安少陵,享年五十六。由卒年可推知其生年为宪宗元和元年(806)。曾进士擢第,吏部补华州参军。秩满后复试吏部,得大学助教职位。据《旧唐书·职官志》,华州参军从七品下,大学助教亦不过从七品上,可惜的是连助教一职未及上任即卒于长安旅舍。杨辇擢第时间今已无从详考,墓志载“公路(杨辇)进士擢第,吏部补华州参军。秩满,复试吏部,得大学助教。未庭见而卒于长安旅舍。”如果这是他卒前的全部仕宦经历的话,由其擢第后短暂的仕宦经历似可推知应在晚年。按照唐代惯例,进士擢第后要守选三年,通过吏部的考核才能做官。杨辇仅满华州参军一职便逝世,按通行惯例一任三年左右,加上守选三年,可推知杨辇约在50岁中进士。以50高龄尚不辍科举,由此可见唐代进士科之贵,印证“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为不虚。
志载杨辇极具文学才能,为诗遒健藻媚,尤擅长乐府倚曲,并能做到曲词相配,音韵婉转,其倚曲之才能,几乎可以与李长吉相比。李长吉即中唐著名诗人李贺(790~816),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因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而又称他为李昌谷。李贺资料见诸于史籍甚详,此不述。李贺以擅长歌诗而著名,撰者温庭筠称“长吉死而有杨辇”,可见杨辇相当精通管弦音律。遗憾的是现在已见不到他的任何作品。可能正是因为杨辇在文学方面的突出才能,曾受到名士赵郡李子烈的赏识。
李子烈即当时著名文士李播,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载:“赵郡李子烈播,立朝名人也。”(《全唐文》卷753)杜牧还有《记李播评事》:“子列光殊价,明时忍自高。宁无好舟楫,不泛恶风涛。大翼终难戢,奇锋且自韬。春来烟渚上,几净雪霜毫。”(《全唐诗》卷524)李播登元和进士第,以郎中典蕲州。《唐诗纪事》卷四七载李播典蕲州时:“有李生携诗谒之,播曰:‘此吾未第时行卷也。’李曰:‘顷于京师书肆百钱得此,游江淮间二十余年矣,欲幸见惠。‘播遂与之。”可见李播才名甚著,连未第时行卷都被时人所重。除了上面提到的杜牧与李播有文字往来外,当时著名文人白居易、刘禹锡亦有寄赠李播诗篇。白氏《送蕲春李十九使君赴郡》、《寄李蕲州》、《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诗中李十九、李蕲州即指李播;刘禹锡有《送蕲春李使君赴任》。李播典蕲州时间,白、刘诗中可见端倪。白氏《送蕲春李十九使君赴郡》、《寄李蕲州》两诗,朱金城先生考订作于开成三年(838)。刘氏《送蕲春李使君赴任》与白诗《送蕲春李十九使君赴郡》为同时之作,亦作于开成三年春。另李商隐有《为汝南(按钱振论〈樊南文集补编〉云应作濮阳)公与蕲州李郎中状》,据刘学锴、余恕诚二先生考证,此李郎中即播,诗约开成五年七月间作。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卷二亦将此诗系在开成五年。由此可知,李播从开成三年春任蕲州刺使,至开成五年七月尚在任。《唐刺史考全编》将李播蕲州任时间定为开成三年至五年。另李播还曾为杭州刺史,杜牧《唐故进士龚轺墓志》(《全唐文》卷 755)云:“会昌五年十二月,某自秋浦守桐庐,路由钱塘,龚轺袖诗以进士名来谒,时刺使赵郡李播曰……。”可见李播会昌五年(845)为杭州刺使。又杜牧《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全唐文》卷 753)云:“赵郡李子烈播,立朝名人也,自尚书比部郎中出为钱塘。”可知李播在任杭州刺史前曾入朝为尚书比部郎中,时间应在离蕲州刺使任后,出为杭州刺史前。另据墓志载,李播还曾为常州刺史,《唐刺史考全编》不见载,可据此补入。
李播传世作品仅《全唐诗》所录《见志》,诗云:“去岁买琴不与价,今年沽酒未还钱。门前债主雁行立,屋里醉人鱼贯眠。”(《全唐诗》卷491,第5555页)另白居易《对酒有怀寄李十九郎中》的小注中存《忆故妓》残句,注云:“李君尝有《悼故妓》诗云:‘直应人世无风月,始是心中忘却时。’今故云。”((《全唐诗》卷458,第5211页)另《全唐诗》卷七百七十三录有《见美人闻琴不听》一首:“洛浦风流雪,阳台朝暮云。闻琴不肯听,似妒卓文君”。(第8769页)关于这首诗陈尚君先生定为道士李播作,岑仲勉、朱金城二先生则定为进士李播(子烈)作。从身份上看,进士李播作这首女性题材诗的可能性更大,而且他也有《忆故妓》同类题材之作。并且《见美人》与《见志》均提及到古琴,当为同一人所作。
三
飞卿长于诗赋,工于词章,文思清丽,讲究藻饰,喜好用典,时与李商隐、段成式俱用是相夸,号称“三十六体”。温庭筠在文学史上主要以诗词著称,所传文赋只有现存二十五题三十四首,几乎清一色的骈赋,大量用典,文风隐密。而此篇志文则纯用散体,无一用典,通畅明白,既可补《全唐文》之阙,也让我们见识到了温氏文风朴素的一面。正如温词号称“花间之冠”,以绮艳著称,而《望江南》一首则朴素可爱、清丽自然。
四
温氏精通音律,尤擅长倚曲之事,《旧唐书》载其“能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他之所以为杨辇写墓志,除了李播的面子之外,与两人均擅长乐府倚曲恐怕也有很大关系。温氏此篇志文文学价值之一在于提到杨辇是李贺之后又一位擅长乐府倚曲的高手,补充了文学史上一位被遗落的文人生平及其贡献,此点已于上文考释。
价值之二则是他提到了文学史上乐曲与诗词相配合的问题。文称“由两汉以还,始有乐府、倚曲,其句读古拙若墙上难用,趋白杨固非白杨、青杨固非青杨之类,雅不与弦管相直。”这段话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乐府倚曲之事由来已久,两汉以来就有。从文义来看,倚曲应是由乐以定词;乐府或是选辞以配乐,或是由乐以定词。按温庭筠的说法,这两种声、诗结合的作法自汉代以来就都存在,而且沿袭至今。文学史上向来认为乐府、声诗的产生机制是先诗后乐,并且与词由乐定词的产生机制相区别,孰不知两种方式是并存不悖的。这一点从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也可以得到证明:“凡乐府歌辞,有因声而作歌者,若魏之三调歌诗,因弦管金石,造歌以被之是也。有因歌而造声者,若清商、吴声诸曲,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是也。”
第二点值得注意的是乐府倚曲的声辞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句读和曲子不谐和的局面。所谓的“其句读古拙若墙上难用,趋白杨固非白杨、青杨固非青杨之类,雅不与弦管相直。”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必然的。时移世易,语言、音乐、审美都在发生变化,乐辞之间也需相应调整,这也是古乐府转为近体乐府,近体乐府转为词之关键。即便是新乐新辞也得兼备较高的音乐和文学才能,才能使辞乐结合完美。杨辇正是这样一位人物,故“其为诗遒健藻媚,与弦匏相上下。”从温氏记载中可知杨辇所作乐府倚曲之作应是用的和弦管相直的新辞,至于是否新曲不得而知。不过从具有相同才能的温氏创作情况中,可推知杨辇的乐府倚曲应是新辞新乐之作。郭茂倩《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中,将温庭筠32首诗以“乐府倚曲”名目单独设立,即是鉴于其独立性:(一)曲调、曲题为新创。(二)辞与乐即兴配合;(三)倚曲要有创造性。
以上情况说明由乐以定词的方式并非词的专利,固而也不能成为区分诗、词之别的一个标杆。实际上词体在中晚唐草创之时尚未形成严格的诗词分疆,除词可以歌唱外,入乐之诗依然不废,乐府、声诗、歌词同为歌坛所重。而当时词也未能完全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唐五代至宋初以来被人视为新兴的乐府或诗之余绪。“乐府倚曲”辞乐配合的创作方式是可以与“词”共享的,而且很可能促进了词的创作。杨辇墓志的出土让我们知道了当时又一位擅长乐府倚曲的高手,丰富了文学史的研究内容;也让我们看到温庭筠文章质朴疏朗的一面,可补唐文之阙。
〔注释〕
①为行文方便,此处以下凡出自《全唐文》(中华书局版)、《全唐诗》(中华书局版)的篇章,俱随文括号中标注出处。
②温庭筠事迹可参《旧唐书》(卷190)本传、《新唐书》(卷91)温大雅传附庭筠传。
③此志见载于宋代陈思《宝刻丛编》卷八,可惜仅有存目。
〔1〕(清)曾益等笺注.温飞卿诗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宋)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唐)魏徵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唐)令狐德棻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5〕陈铁民,李亮伟.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及第后的释褐时间〔J〕.文学遗产,2005(5).
〔6〕(宋)计有功.唐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7〕朱金城.白居易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8〕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3.
〔9〕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0〕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顾学颉.顾学颉文学论集〔C〕.北京:中国社科学出版社,1987.
〔12〕陈尚君.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J〕.中华文史论丛,1981(2).
〔13〕(宋)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4〕王淑梅.论温庭筠的“乐府倚曲“及其文学史意义〔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6).
〔15〕张巍.温庭筠的诗法与词法〔J〕.中国韵文学刊,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