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判俊
(吉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四平 136000)
1992年中韩两国建交之前,只有5所高校设有韩语专业,但之后20余年里逾200所大专院校开设了韩语专业。中国高校韩语专业的学习者均为零基础,大学入学以后开始学习韩语,直至大学四年级,约需三年时间。笔者以吉林师范大学韩语专业二年级(中级阶段)学生为对象群体,通过TOPIK真题考试,评估了学生的韩语熟练度,在此基础上分析的韩语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而探索了韩语教学的改善方案。
进行韩语能力评估,不仅促进教师不断思考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和方法,而且鼓励学生产生新的学习动机,还能促使相关人员重新制定韩语课程设置与教学大纲①。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韩语评估手段—TOPIK(Test of Proficiency in Korean),作为升学和工作时衡量语言能力的标准,发挥较大影响,不仅韩语专业的学生在应试,非韩语专业人士也在参加。然而韩语熟练度评估相关研究却很少。TOPIK相关研究集中于对试卷各类题型的难易度评价方面,或是停留在对真题的分析层面。就韩国学界而言,有对阅读部分难易度的研究,对词汇、语法部分的分析及研究,以及对TOPIK评价标准与教材分析的研究②。这些研究大都是对TOPIK试卷中的不同题型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论。
韩语能力评估研究需扩展至不同国家和对象,亦应研究、开发适用于不同国家和对象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改善方案。然而目前为止,韩语熟练度评估机构——韩国国立国家教育院的TOPIK统计资料仅显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应试情况及不同题型的平均分数。鉴于此,本人以中国高校韩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经验性研究。
为评估和研究韩语熟练度,笔者于 2012年12月在对象群体范围内进行了TOPIK真题考试。对象群体是中国四年制国立大学韩语专业在读学生,自2011年9月入学,至接受试验时已经学习了三个学期的韩语。对象群体所在韩语系设立于2006年,具有中韩建交以后快速增加的韩语教育机构所呈现的一般特性,表现为课程设置与中国国内其他大学的韩语系相似,教学主力为硕士学历年轻教师为主。
对象群体为从零基础开始入门,其学习过程和学期授课时数以及使用教材情况,如下表1所示。
表1 韩语课程设置和每学期课时数
对象群体进入大学以后,从韩语发音开始学习,主要采取按照课程进度进行课后复习和课前预习的学习方法。除了与课堂学习相关的预习、复习之外,他们的自主学习方式单一,与韩国人交流很少,而且机会不多。虽然对象群体所在学校图书馆馆藏1千多本韩文书籍,但大部分是教材和字典等工具书,可资利用的阅读资料几乎没有。这种语言环境导致了学生学习动力的不足。
2012年12月,笔者以2011级学生为对象群体进行了TOPIK真题考试,并由此评估了他们的韩语熟练度。由于对象群体所在的韩语系每学年招收两个班级,自然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小群体,二者之间还存在差异。为了增强评估的可信度,考试时使用了与正式考试相同的答题纸,而且为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告知其将TOPIK考试成绩并入期末考试成绩中。考试时两个班级的精读课老师临场监考。做为评估工具的真题是韩语能力考试中级第28回,这样做可以参照实际TOPIK评估标准,具有合理性优点。
TOPIK真题考试成绩揭晓,两个对象群体各类题型的平均分数以及班级整体的平均分数如表2所示。
表2 TOPIK各类题型班级平均分数
TOPIK考试中平均分超过50分视作3级水平。真题考试结果表明,两个对象群体都达到了TOPIK三级水平。这样的语言熟练度评估说明经过三个学期的语言学习,学生可以达到TOPIK考试中要求的中级水平。
在词汇、语法、写作、听力、阅读等四类题型中,对象群体的的班级平均分数如下图1所示。
图1 TOPIK各领域班级平均分数分布图
通过分析TOPIK考试四类题型的得分情况,可以得知对象群体在词汇、语法部分的分数都很高,但写作、听力和阅读部分的分数相对低。这是否意味着中国高校的韩语课程设置中,词汇、语法领域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效率比其他领域高呢?另外,还说明听力和阅读领域的熟练度有待加强。
通过TOPIK真题考试对两个对象群体进行熟练度评估,其结果又是韩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相互影响的综合产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学习者以及语言环境等因素对语言熟练度产生影响,但是语言学习大都通过课堂授课来完成的情况下,课程设置又显得尤为重要,对象群体也不例外。另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亦即所谓的教学方法也会对语言熟练度产生很大影响。本研究基于以上思路,从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对语言熟练度评估结果进行分析。
如表1所示,对象群体所接受的韩语课程大致是大学第一、二学期有韩语综合课程——精读、听力、会话,大学二年级有阅读和写作课。就课时而言,三个学期中有精读课450学时,听力课192学时,会话课192学时,而阅读和写作课只有30学时。精读课不仅在课时数上所占比重大,而且重视程度也较其他课程要高。
通过分析对象群体的TOPIK得分情况得出的韩语熟练度评估结果,反映了中国高校韩语系的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性问题,亦即以语言知识和词汇语法为主的精读课程,在韩语教学课程中所占比重过大。反言之,韩语学习者在以精读课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中很好地完成了理解领域的学习。两个对象群体在写作、听力、阅读部分的班级平均分数较低,这又反映了在语言技能课程设置中存在的课程结构设置上的问题。阅读和写作课程在大学二年级才开始,而且每周仅有一节课2学时,一学期总共才30学时。这与每天都有的精读课形成反差 ,呈现出课程设置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③。当然,精读课是一门包括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等语言技能在内的综合性课程,但目前的精读教学以语言知识和语法理解以及教科书进度为中心,而不使用阅读和写作课的教学策略。听力教学虽然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有,但也以教材进度为中心,并未提高学生的听力使之达到较高水平。随之,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仅仅是围绕精读课而做课后作业,整理、预习及复习。
以上评估结果所示不同能力领域之间的显著差异,反映了中国高校韩语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即学生在词汇和语法以外的其他方面能力严重不足。从课程设置角度对于TOPIK试卷各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精读课所占比重和产生影响较大,促使学生在语法、词汇等领域得分较高,相反实际技能方面的教学和学习战略则相当薄弱。
中国高校韩语教育中,综合性课程——精读课所占比重很大,韩语教材的研究和开发也是集中于精读课程,所以中国的韩语教育无论是开发教材还是利用教材抑或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都偏向于语法翻译式和反复套用式教学方法 。因此,写作、听力、阅读等语言技能方面学生的熟练度以及教学模式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中国200多所大学的韩语专业都是2000年以后设置的,由于师资缺乏,选拔过程中未能检验其教学能力,教师对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思考亦不足[4]。
以对象群体为例,该校的精读课贯穿了大学的6个学期,在课时数上占有比重过大,但主要的问题还在于教学模式方面,即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阶段所采取的教学方法都是语法翻译式和反复套用式。这种模式很适合初级阶段,会带来较高的学习效率,但在中级以后却起到阻碍语言流畅性的负面作用。语法翻译式教学模式的典型学习形态是先理解单词和语法,再进行句型练习,进而学习课文,又称上行式教学法。这种学习形态下,教师为衔接课程进度,更加注重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死记硬背,而不重视学生语言熟练度的提高。这种上行式学习方法还影响阅读、写作、听力等其他语言技能的提高。
同样,听力教学模式也是先学单词和语法,再听短句,进而听长句,且以教材进度为中心,其结果仅止于按照课程进度学习词汇,理解语法及其表达,做教材练习题,最终导致教辅书开发不受重视,听力熟练度提高更加缓慢。这种以教材进度为中心的上行式教学模式导致了听力能力的低弱,使得从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就设有的听力课效果甚微。
如上所述,对象群体接受的是以精读课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这是将语法翻译式和反复套用式教学方法无条件使用于不同学习阶段的情况,反映了语言技能各领域的教学战略之薄弱。因此,如TOPIK评估结果显示,除了词汇和语法部分以外,其他如阅读和听力等方面还需要设计和使用新的教学模式。换言之,需要开发出适用于中级阶段的教学方法,而中级阶段是继续提高语言熟练度的关键时期。
以上通过TOPIK真题考试对中国高校韩语学习者进行语言熟练度评估,继而分析了中国高校的韩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以对象群体为例,韩语课程设置是以精读课为中心的以语法翻译式和反复套用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这从大学一年级初级阶段开始一直持续到大学二年级的中级学习阶段。通过对对象群体在TOPIK考试中显示的韩语熟练度进行评估,可以分析得出中国高校的韩语课程设置在大学一年级的语言学习初级阶段在语言知识的理解方面产生很高的效率的,但在培养其他语言技能方面则是不利的。
本文对于提高语言熟练度的具体教学模式很少言及,因为研究和开发有效的教学模式需涉及很多内容,如教师素质情况以及教材的特殊性和差别性等。我们应该通过有关语言熟练度的更加多样和具体的经验性研究,开发出提高语言熟练度的教学方法以及韩语初、中、高级各阶段的教学模式。
注释:
①关于中国高校的韩语教育实况,中国韩国(朝鲜)语教育研究学会按照教育机构、课程设置、教师、教材等类别进行调查并撰写了报告书。参见金秉《中国大学韩语教育实情调查报告》,韩国文化社2012年版。
②关于韩语综合课,各校课表上的名称各异,如“韩语精读”、“综合韩语”、“初、中、高级韩语”、“基础、高级韩语”等。至于综合韩语的每学期课时数,各个大学之间没有什么差异,一般情况下,四年制大学的韩语精读课一直要上六个学期。
③中国高校的韩语系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除了韩语之外,还要学习政治、英语、计算机、体育等公共必修课,每周课时数一般超过30学时,学生自主学习时间非常少。
④韩国国立国语院研发的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语言技能教材在中国被作为教材的比率很低,笔者认为其原因有二:一是教学模式以综合韩语为中心;二是中国的韩语学习者选择教材时偏爱词汇量和学习分量多,且适用于语法翻译式和反复模仿式教学法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