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崇雷
(宾阳县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400)
3-DCRT对食管癌调强放疗的临床分析
林崇雷
(宾阳县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400)
目的 对比分析三维适形放疗(3DCRT)、调强放疗(IMRT)以及常规放疗对食管癌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选择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6例行常规放疗,B组26例行3DCRT放疗,C组26例行IMRT放疗,对比分析三种放疗方式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A、B、C三组患者经过放疗后有效率基本一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1、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总疼痛缓解率高于A组,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经放射治疗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放射性肺炎、气管炎发生率和骨髓抑制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3DCRT和IMRT放疗于常规放疗近期疗效基本一致,但其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放疗后放射性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常规放疗;疗效
食管癌是一种世界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占癌症病死率第6位,至少90 %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对射线敏感度高,由此,放疗对于食管癌综合治疗占具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常规放射治疗方案由于肺受量及心脏受照体积等影响,使病变食管局部剂量提高受限,疗效无明显的提高,5年生存率较低为8 %~16 %,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局部未得到控制和复发。如何提高食管癌放疗的疗效一直是临床广大医师和患者关注的热点,也是众多学者专家致力研究的重要方向机攻克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技术不断完善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证实其不仅能让靶区受到精确剂量照射,还能有效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被广大临床医师和患者认可接受,广泛应用于治疗食管癌。本文笔者选取所在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放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78例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食管癌,病理类型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男性57例,女性21例,≤60岁47例,>60岁33例,病变部位:颈段2例、胸上段23例、胸中段44例、胸下段9例,根据临床分期标准[2],II型4例、III型33例、IV型41例。将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6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变部位、临床分期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入选比例均在知情条件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放疗方法
A组26例患者行常规放疗,患者在模拟机下定位设野,射野长度包括肿瘤病灶以及其上下3 cm,宽度为0.5~1 cm,前后0.5~1 cm。颈段以及胸上段患者,加做双锁骨上预防照射。B组和C组患者均采用东芝Aquilion 16层螺旋CT模拟定位,扫描的范围从C2~L4,层厚=5 mm,层距=5 mm。靶区的勾画由2位经验丰富的医师共同完成,肿瘤靶区(GTV)包括食管壁增厚>0.5 cm的肿瘤、食管旁、气管食管沟、心包淋巴结短径>0.5和>1.0 cm的纵隔转移淋巴结。临床靶区(CTV)包括原发病灶以及其前后左右0.5~0.8 cm,上下3 cm组织,计划靶区(PTV)主要考虑摆位误差以及靶区移动,一般情况在CTV外放0.5 cm。剂量为每次1.8~2.0 Gy,1次/天,5天/周,总剂量为60~66 Gy,疗程为6周。
1.3 观察指标以及评价
参照万钧等提出的食管癌放射后近期疗效评价标准(1989年)进行评价,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无缓解(NR),有效为CR+PR,无效无NP[3];采用RTOG急性放疗性损伤分级标准评价患者在放疗期间出现的正常组织急性反应即不良反应。对患者进行为期0~3年随访,计算其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检验标准为α=0.05,P<α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近期和远期疗效分析
A、B、C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4.61 %(22/26)、96.15 %(25/26)、92.31 %(24/26),三组疗效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96,P>0.05)。三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76.92 %(20/26)、88.46 %(23/26)、84.62 %(22/26),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57,P>0.05);三组2年生存率38.46 %(10/26)、57.69 %(15/26)、61.54 %(16/26),三组2年生存率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11,P>0.05)。
2.2 疼痛缓解情况分析
B+C组患者疼痛患者30例,其中29例得到缓解,缓解率为96.67 %,A组疼痛15例,缓解13例,缓解率为86.67 %,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68,P>0.05)。
2.3 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B组+C组经放射治疗后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放射性肺炎、气管炎发生率和骨髓抑制明显低于A组(P<0.05),详见表1。
食管癌作为一种世界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占恶性肿瘤第4位。由于患者缺乏早期的特异性临床表现,确诊时已经进展为中晚期,难以进行根治手术进行治疗。且绝大部分患者均为鳞癌,其对放射线的敏感度较高,由此,目前临床上治疗食管癌主要的安全有效方法为放射治疗,临床上至少80 %患者采用放疗或者其他综合治疗手段缓解临床症状或者延长生存期[4]。但是常规分割放疗对患者生存率提高并不显著。主要是由于食管周围重要的气管放射耐受性限制,靶区剂量极难提高,局部未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复发已经是治疗失败公认的原因。靶区漏照、剂量不足以及剂量均匀性较差等众多因素均会导致局部未控以及复发[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临床3中放疗方案近期疗效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由于在短期内入选病例大部分能达到有效治疗的标准。根据随访结果,本研究患者1年、2年生存率3中治疗方案比较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3DCRT和IMRT相比于传统放疗方式具有一定的优势。
表1 3组放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析(例, %)
本组患者各种放射治疗不良反应A组和B、C组比较差异显著。B+C组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主要和剂量的分布以及食管受照的体积差异有关,B组和C组肿瘤局部剂量高于A组,由此,食管局部的反应比较严重,但是周围正常器官剂量明显降低,能较好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常规放疗虽然能降低食管炎的发生率,但是其局部剂量不均匀分布,对周围正常组织的保护作用较弱。B组+C组患者肿瘤适形性好,脊髓受量低,由此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反应明显低于常规放疗。在食管癌放疗过程中,肺组织经常会受到一定剂量的照射,造成不同程度的放射损伤,结果显示,3DCRT和IMRI能有效的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减少肺组织受量,提高靶区剂量的均一性。其主要优势在于能通过适形野的设计来实现高剂量区的分布以及靶体积在三维空间上的形状一致,靶区外组织剂量迅速下降,进而达到提高肿瘤局部照射剂量以及肿瘤各部位照射剂量分布的均匀性,保护周围正常的组织器官[6]。
综上所述,3DCRT和IMRT放疗于常规放疗近期疗效基本抑制,但其能有效的减轻患者放疗后放射性损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1] 李建成,刘迪,陈明强,等.食管癌3种放疗方式比较的疗效[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1,24(6):503-505.
[2] 杨岩丽,李宝生,尹勇,等.三维适形、逆向调强和旋转调强放疗技术治疗胸段食管癌的剂量学比较[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2,32(1):65-69.
[3] 王锋,蔡晶,谢国栋,等.食管癌不同部位病灶的3D-CRT及IMRT治疗计划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16(21):12-15.
[4] 祁英,陈东基,马有国,等.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定位与计划探讨[J].甘肃医药,2013,32(2):135-136.
[5] 李定杰,刘海龙,毛荣虎,等.胸中段、胸下段食管癌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3):265-267.
[6] 邱嵘,王军,王玉祥,等.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2,19(1):68-71.
R735.1
:B
:1671-8194(2014)03-014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