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宾
“事实孤儿”:困境中的艰难成长
文/郑宾
缺少呵护的树苗会枯萎,缺乏关爱的孩子会受伤,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和帮助不可或缺。然而,对一些孩子来说,想要得到父母的关爱,却是一种奢望。虽然有亲生父母,但他们的生存处境却和孤儿一样艰难,甚至不能像孤儿那样得到保障政策的帮扶。他们被媒体称为“事实孤儿”,他们的生活脆弱,孤独,没有保障。
10岁的男孩龙龙是上海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身高只有1.2米,和同学们站在一起要矮上一截。在老师的眼里,龙龙话不多,很乖巧,学习成绩也不错,还当过升旗手,竞选过大队长。可是,在学校时,这个孩子常常说自己肚子饿,有时,老师还能在他的脸上、脖子上看到明显的伤痕。
当时,龙龙是与继父和生母生活在一起。龙龙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被判给父亲,与父亲、奶奶一起生活。七岁时,父亲病故,没有经济能力抚养龙龙的奶奶便将他交给了亲生母亲。
本以为自小缺少母爱的龙龙终于可以享受到来自母亲的关爱,谁知事与愿违。母亲这时已经再婚,且育有一女。由于分开的时间较长,龙龙的生活习惯与母亲一家有着很大差异,双方都不能适应,而继父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就是打骂、体罚。几次以后,龙龙在家中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与父母沟通,在一些事情上甚至会撒谎。继父和母亲越发觉得孩子“不听话”,变本加厉地打骂孩子。
校方、居委和青保办意识到龙龙也许正遭受着家庭暴力,与他的父母进行过多次交涉,但情况并无好转。直到有一天,龙龙的班主任看到他的眼睛肿得只剩下两条缝,肚子异常鼓起,走路一瘸一拐的,脸上还有明显的淤青。老师赶快带着龙龙到医院检查,随即报警。验伤报告显示,龙龙的左侧肋骨断了两根,左耳、锁骨等部位还留有旧伤。从孩子口中得知,“肚子上的伤是被继父踢的,脸上的乌青来自母亲的小板凳”。
当晚,龙龙的奶奶来到派出所,见到了分别两年多的孙子。“第一眼见到孙子,我简直要认不出了。我孙子本来白白净净,很清秀的,现在却黑瘦得不成样子,全身是伤,又脏又臭,很久没有洗过澡。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两条腿一条粗一条细,左耳朵也变形了。孙子说是继父和妈妈打的。”奶奶心疼得直掉眼泪。
龙龙的遭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很多单位和个人上门探望龙龙,还有人表示愿意长期资助龙龙的生活。但是,对于龙龙来说,经济上的资助仅仅是一方面,该由谁对他进行妥善的抚养才是最大的难题。
继父和生母显然不是合格的监护人,龙龙一听到回到继父和母亲身边的话题,便沉默不语。
最终,经过多方的平衡和协商,决定由奶奶起诉至法院,转移监护权,抚养的责任落到了奶奶的身上。然而,奶奶真的能够胜任新的监护人吗?
奶奶坦言,自己年纪大了,照顾龙龙有些力不从心。奶奶已经72岁了,之前还脑梗过,一只手使不出力气,这样的身体状况,让奶奶对长期抚养龙龙感到忧虑。
近日,本刊记者联系到负责处理龙龙事件的高境镇青保办主任,询问龙龙的近况。提到这个孩子,青保办主任颇多叹息。原来,奶奶当时居住的15平方米的房子就要动拆迁了,奶奶原本打算房子拆了之后,她拿着动迁款住到大儿子家中,安度晚年。监护权转移后,奶奶和伯父一直拒绝让龙龙回家落户,因为伯父担心龙龙会分掉其动拆迁款,而奶奶也以年纪大了行动不便为由,始终没有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履行过实际监护职责。
之后,龙龙开始了住校走读的日子。他平时住在学校,周末住到班主任老师家。但几个月后,老师怀孕了,提出不便继续监护这个孩子,龙龙再次面临无人监护的困境。一些关注龙龙处境的热心人,帮孩子物色了一对老年夫妇来照顾他,但这一系列波折毕竟对龙龙产生了不小影响,他的成绩有所下滑。
龙龙就像一只没有牵线的风筝,不知道将会飞到哪里,也不知道最后的归宿。
心理学专家指出,像龙龙这样的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心理需求受到漠视,他们的心灵往往十分脆弱。
龙龙遭受家庭暴力的事件发生后,上海团市委的儿童心理专家专门上门探望。经过仔细观察,与龙龙交谈,心理专家发现龙龙的心理已经受到严重伤害。龙龙一提到父母就会紧张和害怕。龙龙受伤后,继父和母亲曾在青保委干部的陪同下到奶奶家看望龙龙,当天晚上,龙龙就做了噩梦,发起高烧。邻居也说,他们看向邻居的眼神总是带着恐惧,说话也是细声细气的。
龙龙在家中和在学校的表现截然不同,在学校里,他乖巧懂事,而在家里,他常常撒谎,对父母的问话不理不睬。长期亲情的缺失,会引发孩子一定程度上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而家庭教育和约束的缺失或方法不得当,则有可能导致孩子行为和道德品行的偏差。
专家介绍,与正常家庭的孩子相比,这类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他们多表现出自卑、孤僻、早熟、好胜、激进等特征。由于经常居无定所,生活一直在动荡,他们还可能产生一种被遗弃、被抛弃的感觉。
九岁的女孩婕婕,父母常年来一直不务正业且居无定所。婕婕从出生后就跟着父母住在不同的小旅馆里。2011年,她的父母因为涉嫌诈骗被判入狱10年,婕婕的生活一下子没有了着落。
父母被判刑后小婕婕便和都患有精神病的奶奶和姑姑共同生活。精神病人本就是限制行为能力的人,如何能够担当起监护人的职责?八月底,姑姑精神病复发,而比姑姑病情更加严重的奶奶根本无法送她上学,原来准备升三年级的婕婕就此失了学。随后婕婕被送到苏州亲戚家中暂住,但亲戚只答应照顾半个月。
婕婕户口所在地的上海长桥街道得知消息后,派人将婕婕接回了上海,暂住在长桥街道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周萍家中。据周萍介绍,和同龄孩子相比,婕婕要成熟很多,说出来的话像大人一样。在这早熟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不幸生活的逼迫,在这迅速成熟的过程中,她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要比同龄孩子大得多。
表面成熟的婕婕,内心其实异常脆弱敏感,刚到周萍家时,她的情绪很不稳定,甚至产生过轻生的念头。她曾对着小猫咪自言自语:“小猫咪,你很可怜,我也很可怜,我就像只皮球一样,被踢到东踢到西。”这种被抛弃的无助感和孤独感,在很多“事实孤儿”身上都能看到。
由于父母健在,按照规定,婕婕不能被福利院收养。于是,由长桥街道妇联组建的“爱心妈妈”志愿者队开始轮流“领养”婕婕,照料她的学习生活。两年多来,在“爱心妈妈”们的关心下,婕婕比初回上海时开朗了许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孩子也是如此。对于“事实孤儿”来说,一个温暖的家才是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最好的方式,然而,找到这个温暖的家,又谈何容易?
2012年初,一个名叫“小璐璐”的孩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据《青年报》报道,2010年夏天,一名年轻女子在上海新华医院诞下一名女婴后,便独自离开了医院。医院多次联系,妈妈仍然拒绝接回亲生骨肉,几个月后,妈妈的手机号码就成了空号。璐璐的母亲是上海人,因此,璐璐不在福利院的救济范围内,无奈之下,医生护士只能临时当起“奶爸奶妈”。在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小璐璐就在医院的新生儿监护室里生活,出落得白净可爱,其母亲始终不见踪影。平日里,病房阿姨和医护人员会轮流照看璐璐,但忙起来的时候,大家都无法时刻守在璐璐身边。
近日,本刊记者了解到小璐璐最新的情况。目前,小璐璐已经被外公外婆接走照顾。但是,小璐璐至今还没有户口。正常情况下,孩子出生后,父母会为其办理“出生证”,然后凭“出生证”给孩子上户口。由于母亲的一走了之,小璐璐一直没有办理新生婴儿“出生证”,甚至无法接受成长各阶段的疫苗注射。没有户口的小璐璐,以后在教育、医疗保障等各个方面,还将面临诸多难题。
像小璐璐这样因为各种原因被滞留在医院的儿童,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在四川省自贡市,一对双胞胎自出生后就一直滞留医院,只因为父母怀疑孩子患有神经性梅毒;在广州,一个女孩从四个月到两岁一直在医院生活,因为她在该医院手术后留下了鼻部缺损、身体疤痕的缺陷,她的父母认为医院负有责任,不肯接她出院……
根据上海市妇联和上海政法学院共同开展的“上海市医院内滞留儿童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仅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科医院、新华医院、儿童医学中心4家医院5年内滞留儿童就达61人,其中上海籍的有5人。这些孩子长期滞留医院,身心健康都会受到影响。同时,医院本不是福利机构,对这些孩子又不能见死不救,这无形中干扰了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增加了医院的负担。
当父母不能成为孩子合格的监护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孩子的权益?值得欣慰的是,“事实孤儿”已经引起社会和相关部门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民政部、社会公益组织、妇女儿童保护机构以及相关法律界人士,都在积极地行动,弥补空白,研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