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入学新政”凸显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2014-06-01 12:25曹坚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检察风云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学区新政公办

文/曹坚(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最严入学新政”凸显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文/曹坚(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一分院)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家长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不惜重金购置学区房。学区房的存在和趋之若鹜的现象之下,是怎样的社会原因?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只有这种方式吗?

日前上海市静安区颁布的《2014年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从今年开始,区内公办小学将开始建立对口入学新生数据库,本区内每户地址五年内只享有一次同校对口入学机会。”这一规定初衷在于抑制学区房的频繁转卖,以至个别区内公办小学办学规模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划片生源。该项举措一出引发媒体及民众的极大关注。

学区房早已成为当下中国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热点用词,去年极大吸引网民眼球的是北京一间仅13平方米的学区房报价270万元,合20.39万元/平方米,如此高价的原因在于该房对口“北京最牛小学”实验二小。相比之下,上海静教院附小的学区房每平方米近十万元的价格还有极大想象空间。无怪乎教育主管部门果断出台新政,旨在平抑越炒越热的学区房市场。

然而,笔者以为,新政的实际效果还有待市场检验,仅仅限制学区房的入学资格似尚难从根本上破解学区房“一房独大”的局面。

首先,学区房的价格最终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十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历史已经证明,单纯通过行政手段控制房价,难以实现调控的目标,学区房也不例外。此次静安“最严入学新政”甫一出台,欢呼者认为将有效平抑炽热的学区房价格,笔者对此并不乐观。供求决定价格这一最简单朴素的经济学原理决定了学区房一时半会儿难改扶摇直上的趋势,在新政面前顶多涨势“有所犹豫”而已。新政将学校对口的每一户房屋的入学资格限制为“五年内一次”(双胞胎及两胎除外),也就意味着如果谁想通过购买房屋为子女获得进入对口公办牛校的小学入学资格,那么最少得提前五年买入。而实际上,许多家长未雨绸缪,在孩子尚二三岁甚至还未出生时就买好了学区房。其实,新政只是在公办知名小学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以此抬高入学的门槛,尽量减少符合入学条件的生源数量,指望新政一出学区房价格立挫,那是南辕北辙。

其次,对学区房应持理性平和的心态。质疑学区房天价的论者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学区房价值的真正内涵。购买一套学区房,获得的不只是在此处居住的权利,还相应享受了附近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等社会保障资源,从本质上说,消费者为此支付的昂贵价格并不完全背离市场交易价格的经济运行原理。同样地段的小区,学区房即使建房时间长于非学区房,其市场价格也会高于非学区房,这高出的房价部分就是学区房所包含的优质教育资源等附加值。即使在教育发达的美国,也有所谓学区房的概念。在美国,所有的居住区都是由相应的学区划分的,学区所在公立学校的名声,决定了学区的好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区所在地房价的高低。一模一样的两所房子,在好学区和差学区的价格甚至可能相差一倍。寄希望于通过行政调控手段压抑学区房买卖市场,并进而消除学区房现象,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

再次,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才是破解学区房难题的根本之道。学区房牛气,终归是其背靠的公办小学牛气,如果各个行政区都开办有一批教育资源优质的公办小学,学区房的价值自然会得到稀释和淡化。近年来,教育部门大力推进教育资源平衡发展,推行公办教师在不同学校轮换执教,优质公办学校与普通公办学校结队联合发展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不同学校间的教育差距。但是,不同行政区的中小学教育资源不够平衡,同一行政区内不同学校发展相对悬殊的问题尚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在不短的时期内,优质的教育资源总归是稀缺的,“物以稀为贵”,更何况关乎孩子未来发展的优质教育资源。要使学区房的价格不至于高的那么离谱,使少数牛校摆脱每年招生的重压,关键还在于培育、发展一大批牛校。牛校多了,家长的选择面广了,学区房的房价自然也就降下来了。

猜你喜欢
学区新政公办
亚运城再添一所公办学校! 广铁一中天峰中学落成启用
加强乡镇学区建设 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
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新政”爆款第一车?
学区房就是一面照妖镜
学区房
关于新政的思考
关于公办养老机构深化改革的思考
长沙严禁公办中小学接收择校生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