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从原点开始(点评)

2014-05-31 09:34张颐雯
北京文学 2014年6期
关键词:原点经历道路

张颐雯

小说开始,主人公毕业后被分配回乡村小学校教书。在大山深处,他感到了山的沉闷和闭塞,他认定,这里不是他想待的地方,只有远方,才能实现他的理想,找到他的未来。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罗有为做梦都想走出大山,长期困在这么个山沟沟里终究不是个事。没出息,是辛辛苦苦跑出去又回到原点的没出息。”这是整篇小说所有故事的起因。

这也是几十年来,或者是从更遥远的过去开始,我们就有的认识:像小说中主人公开篇所想的一样,此地的生活是“没出息”的,我们应该走出去,改变自己,也改變世界。这样的想法成为生活的主流,似乎已是当今中国人应该的和必须的命运。

接下来,作者对主人公怎样走出去,怎样努力改变生活进行了细致的、近于精确的描述。他在城市里各种关系中的挣扎,在成功同学面前的局促,平淡却崎岖的情感道路,在婚姻中的各种隐忍和妥协,还有他尝试着开拓新生活的决绝。这一部分在小说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支撑着小说的大部分细节,也是小说的主干和最精彩的内容。作者细腻的、深情的笔触写出了主人公在外面世界经历的种种,而在主人公的内心深处,这一切带来了什么?作者没有用明确清晰的方式表达出来,但我们分明知道了一些什么,各种辛酸、矛盾,各种无可奈何,这个外面的世界都已经向他作出了充分的展示。这所有努力的过程中,他的生活境遇起起落落,最终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各种各样的人离开家园,走到外面,他们经历困境,经历不幸和挫折,同时也经历快乐和成功。然后,在很多小说中,这些出走的人或者因为成功而变成另一个人,一个终于被社会认同了的成功者,或者失败而走向各种幻灭,这是社会巨变时代最常见的故事。小说作者来自富裕平静的南方小城,第一篇小说却已经用自己的方式把握现实,熟练地表达出如此沉重的经历和体验,这故事中应该也融入了不少他自己的情感和人生历程。

主人公从在外面备受压抑的生活中回到乡村后,他的感觉产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他眼里,这个地方变得可爱了,和之前生活过的乡村有了不一样的风景。在这里,我的困惑是,这种种新的感受是否仅仅源于外面世界的失败,是否失败才是他回到家乡的重要诱因?从小说中,我们看不到他对乡村感情的更多来源,他认同了这个他曾经居高临下的地方,仅仅是因为在外面的失败吗?我认为这不够,这理由太单薄了。中国的乡村已经有了足够的发展和变化,可以成为他转变的诱因,我相信作者写出回归的故事也是因为发现了这个变化,但小说里却少了足够的理由。新的道路会遇到新的问题,更充分的理由,才能让他在这乡村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走得更长久,整个故事才会更扎实有力。

然而,我还是喜欢这个小说的结尾。主人公在城里并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辛酸和无奈包围了他。很多小说写到这里,就到了尾声。而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回到乡村,回到了“原点”。我相信作者对原点有了自己的认识,他的回归不是被动和无奈,而是主人公在外面经历一切后的自我选择。这时的他再看乡村,已不再是从前,回到大山里的他也已不是走出去时候的他了,此时此刻,他眼里的大山有了自己的风景。这不是失败,是我们的社会发展多年后的巨大变化给了他新的机遇,是作者对世界新的发现。他在世上行走了一圈之后回到的“原点”,也是再度出发,是在走一条全新的道路。作者没能将这个深层的变化表达出来,这是初习写作者常见的不足。但他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敏感,感受到了新的变化,看到了前途。假以时日,作品定能成熟起来,这也是我推介它的原因。

猜你喜欢
原点经历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很多事你只能独自经历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我经历的四个“首次”
Book Pilot 飞行选书师,让书重新回到原点
重返历史“原点”的旅程
回忆我的打铁经历
在原点震荡的扰动Schrödinger-Poisson系统的无穷多个解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