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敏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4)
学生干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中的佼佼者,在学风建设、教育管理中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1]。管理培养好高职院校学生干部,对于提高组织凝聚力,改进校风学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是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馈乏。高职院校青年学生大多处在二十岁左右的年纪,既是富有朝气和活力又是最易感到迷茫困惑的年纪。在信息化时代,90后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想中又不可避免的带有世俗功利性的一面,突出表现在官本位和金本位思想。例如,干部选拔过程中走关系,工作过程中拉帮结派,“一言堂”等;或开展活动时以虚开发票、实销多报的方式谋取私利,或者在社团活动中收受贿赂等现象屡见不鲜。二是责任心不强。很多90后为独生子女,在家中娇生惯养,挫折耐受力差,担任学生干部后责任意识淡薄,工作不主动、甚至推诿,缺乏团队意识。三是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由于高职院校生源限制,很多学生干部本身基础比较薄弱,对学生工作认识不够,习惯于被动,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务学生能力较低,学生工作难有突破。
首先,学生干部培训缺乏时间保证,难以形成系统化培训。随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和办学模式调整,很多院校都采用了2+1、1.5+1.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或一年半,余下时间到企业顶岗实习。很多学生干部刚刚开始熟悉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自己本身的工作,就马上要进入企业实习,这样就造成了干部队伍流动性很大,学生管理工作非常被动的局面,学生工作只是简单重复以往惯例,少有创新,缺乏系统性和长远性,不利于学生干部培养后续培养和学生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其次,学生干部培训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达成有效的培训效果。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对学生干部培训进行规范,培训方式以会为主,培训内容也是日常事务管理为主。很多院校仅是在新任学生干部上任之初对干部职务和职责做了简单解释,具体工作中基本上还是老师口头布置、新老干部口口相传,导致很多新任学生干部任务不清,责任不明。这样的一种培训模式,很难让学生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有效提高,大大减少了学生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变化,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青年学生很难不受到社会不良思想和风气影响。学生干部是高职院校学生中工作能力较强、学习接受能力较优秀的一批学生,如果没有正确思想的引导,他们更加容易被五彩斑斓的社会所诱惑,这也是学生干部中官本位和金本位思想滋生的原因。此外,很多家庭有不正确的培养观念,重技能而轻性格培养,重成绩而轻思想引导。虽然培养出来的孩子在某方面的能力可能特别突出,但挫折耐受力差,虚荣心强,奉献意识、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团队意识。
一是缺乏成长服务理念。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从学生自身需求来讲,大多数学生干部希望在工作岗位上能锻炼能力,提高综合能力素质,展现自我才能,或者结识更多朋友。据此,归属与被尊重与自我实现是学生干部主要的心理需要[2]。但实际情况是,高职院校没有树立为学生干部成长服务理念,普遍存在重管理,重能力,轻视对学生干部培训的问题。在学生干部日常的工作中,事务性工作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导致学生在思想和素质方面得不到培养和提高,感受不到自身的成长。这种问题的根源在于单纯从对学生干部进行管理和使用的角度来看待学生干部培养工作,没有为学生干部搭建成长的平台,不能够及时为学生干部解决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能为学生干部成长需求提供成长指导,从而使得学生干部成长成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倦怠、消极心理。
二是缺乏道德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而在调查中发现,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中世俗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思想普遍存在,比如选拔学生干部唯关系论,之前提到的官本位金本位思想。这些思想深刻地反映出一个现实,就是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让学生加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学习,加强道德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纵观学生干部普遍存在着政治理论修养不够、政治理论学习热情淡薄、人生理想信念过于偏激和世俗化等现象,这与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干部只注重使用,忽视对其进行道德培养,人生理想信念教育,或者教育流于形式是分不开的,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工作作风不正,学生干部对学生的凝聚和感召作用下降,不能发挥健康向上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而影响到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缺乏投资建设理念。高职院校在学生干部培养工作中长期存在几种观念,比如无需培养观念,这种观念认为学校的学生管理事务只有那么多,学生干部已经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他们的能力足够完成工作。也有一种使用管理观念,学生干部参加学生组织就是为了在具体的学生工作实践中锻炼自己,丰富自己,那么只要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去做事情,这就是对他们的培养和提高,不需要专门做什么培训培养之类的活动[3]。也有许多高校纯粹对学生干部培养算经济帐,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短,培训投入比较大,而学生毕业后就无法得到回报,把“人力资本”投入当作自己的经济负担,把高校育人行为市场化。同时,有的高校由于自己的经费短缺问题,即使想做学生干部的培训,也显得无能为力。
同时,很多高职院校也忽视了对学生干部管理群体的建设问题。在决策层面,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校各级领导班子对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等重大议题共识不够等问题,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3]。在实际工作中,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很多是辅导员和学工线的青年干事,专业背景不一,缺乏专门的学生工作管理经验,在某些能力和素质上还不能适应现代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很多管理人员缺乏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团队管理以及自身角色定位深入的认识,在工作中,经常流于表面,多是聚焦于具体的事务,而忽视了学生干部的成长和发展问题。
一是选拔制度不完善。把握好学生干部的进口关是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任用建立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与要求。但在某些院校,仍然存在着选拔过程不透明,选举大会形式化严重等现象,严重挫伤了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热情,使一些群众基础好、有能力、有抱负的学生对学生干部选拔制度不再信任,使学生干部在学生中不再具有威信。二缺乏完善的培训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和理论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对学生干部人才培养越来越重视,但仍有很多院校对干部培训很不重视。培训工作存在缺乏统筹规划和制度保证,没有计划性、系统性;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手段落后等问题。三缺乏适当的监督机制。目前,在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中存在缺乏监督意识、监督制度、监督主客体不明等方面的问题。四是后勤保障乏力。主要是缺乏干部激励创新、经费投入过少、以及经费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一是树立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观念。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高层次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建设和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和内容。我们必须更新观念,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与时俱进地做好学生干部的培养教育工作。加强学生干部的道德培养和理想信念教育,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加大教育干部培训的教育投入,立足于学生干部的成长成才,可持续发展,综合素质培养,培养好学生干部,为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榜样,就可以影响和带动广大青年学生共同进步。
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虽然要注重整体性的成长和进步,但是整体之下的每一个学生干部个体的发展需要是不能被忽略的[3]。由于学生干部家庭背景、个人爱好、智力等条件不同,在各个阶段的成长需求也不尽相同,在培训方案的设计中,对学生干部要分层次、分类别设定培训方案和内容,考虑个性化需求,实行差异化培训,那么培训效果会大大加强。
1.建立高效有序的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管理运行机制
一是构建基于责任、激励、绩效考核模式的高职学生管理体系。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可构建基于责任、激励、绩效考核模式的高职管理学生管理体系。首先在干部上任之初便向学生下达职务说明书,明确职责。一份完整的职务说明书一般包括六个内容:基本信息、职务性质、职务联系、职务内容或职务职责、任职资格、职务考核[4]。通过这些内容对组织各个职务的工作性质、任务、工作内容、任职资格、工作标准等做出统一、明确的规定[5]。通过任务书,可以让学生明确任期内的工作目标、该职务所需要的能力、工作中的上下级关系、工作考核与奖励办法。绩效考评是促进学生干部工作积极性的一个有效手段,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强调考核的制度化、可操作性、多方面性和过程性,提升学生干部的工作效能。在绩效考评的方法设置中,可仿效企业采取360度考核方法[6](如图1),设置上下级对其的考核、同学评价、学生干部自评、同级互评、任课老师评价等方面的考评。从多渠道、深层次了解学生干部的工作成效。对绩效考核成绩好的学生适当奖励激励,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则考虑解除其职务,形成流动性职务管理设置,这种设置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保持学生干部队伍的高效能和灵活性。
二是完善对学生干部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目前高等教育院校学生干部的培训内容涉及范围很广,主要有国际形势、政治理论、党史、党建、团史、团建、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青年工作、公文写作等方面的内容;实践教育的内容可包括公益实践、主题实践等活动,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等方面。高职院校培训内容受学生学制限制和本身资源限制不能泛泛开展,可采取差异化培训方式。差异化培训体系是将实用化的常规培训和注重学生干部发展的个性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具体设计流程见图2。差异化培训可分为培训策划、培训实施、培训评估三个阶段。培训的重点在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常规培训内容主要有基本规章制度学习、基本技能学习、基本礼仪习惯学习等。特色培训内容主要是调查社会、学校发展需求,调查学生关注热点、目标取向及个性需求,设立特色化培训目标和内容。比如对某些重大理论、重要专题及学生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短期培训学习;针对学生团结协作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进行团队辅导活动;针对学生会的组织部学生干部,在工作中需要一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而宣传部学生干部,则在工作中需要传播学、新闻学的一些知识。但是针对这些知识,学生只能是通过实践自己摸索。尤其针对当前的“90后”学生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缺少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及培养学生干部的创新思维的特色讲座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干部领导力的社会指导等;甚至可以实行选课制度,让学生干部自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培训课程。而整个培训体系,既强调了学生干部培训的普适性,也易于满足不同学生干部间的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拓宽他们的视野。表1是差异化培训内容示例,这里仅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做了讨论。
图2 学生干部差异化培训体系框架图
2.提供良好的保障服务
首先,学生干部培养要制度化。学校要加大对于学生干部培养方面的投入,从软硬件方面给予支持。学院应成立专门的学生干部培养办公室,由专门人员来研讨培训课程、培训内容和组织实施学生干部培训,以及后期对评训效果进行评估;设立学生干部培训专项经费,为长期有序地进行培训工作提供经济支持;健全学生干部培训制度,分层次分阶段培训,确保培训时间和效果;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学生干部发展平台,引导学生干部正确进行经验交流,畅通信息渠道。
其次,整合校内外资源,探索学生干部培训新路径。首先,高校应该允许学生组织探索多元化的经费筹集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和参加社会活动,为学生组织进行筹资。比如开设超市、书店、网店等盈利性机构筹集到活动经费,通过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其次,做好外交公关[7]。加强校际联系、联合学院所在地教育部门及企业资源,发挥学生干部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开展各种特色活动,比如公益活动、大型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通过活动的组织,学生干部的能力得到增强,同时也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
高职院校学生干部是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的纽带,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党和国家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当前形势下学生干部的特点,认识到干部培养工作中的误区,掌握学生干部工作的策略,不断完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理论水平,为培养素质过硬的学生干部管理队伍做出贡献。
[1]赵新龙.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华北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
[2]姜微微.需要层次理论在高校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8,(27).
[3]江志斌 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任盈盈,袁智强,张辉.基于职务说明书的高校学生干部管理[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5]彭剑峰.人力资源管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6]庄雯培,袁力.企业管理视阈下的学生干部管理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0).
[7]孙维鹏.髙校学生干部培养机制创新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