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东 何志明 林烨澎
骨盆骨折的发病率相对其他部位骨折较低,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3%左右,然而随着交通事故不断增多,骨盆骨折在复合性外伤中的发病率高达10%,病死率在11%~54%[1]。有研究指出,不稳定骨盆骨折如采用保守治疗,临床效果不好,并发症发生率非常高;手术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部位的早期愈合[2]。2011年3月-2013年3月,本院共收治68 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分别给予两种不同的手术治疗,并对手术疗效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入本院的68 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43 例,女25 例;年龄19~68岁,平均(28.5±12.6)岁。引起骨折的原因中:交通事故伤38 例,压砸伤13 例,坠落伤17 例。分型标准按照Tile骨盆骨折:B型32例,其中Bl型21 例,B2 型8 例,B3 型3 例;C型36 例,其中C1 型18 例,C2 型9 例,C3 型9 例。68 例中有46 例患者存在合并伤,其中头部外伤4 例,胸部损伤7 例,腹部损伤5 例,上肢骨折12例,下肢骨折15 例,腰椎骨折9 例,肾挫伤13 例,膀胱破裂7 例,尿道损伤3 例,腰骶丛损伤16 例。将68 例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 例。一组平均年龄34~68 岁,男性20 例,女性14 例,14 例有并发症;二组平均年龄20~58岁,男性17 例,女性17 例,10 例有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微创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
1.2.1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术前准备充分,患者均行气管插管麻醉;对于耻骨联合分离或耻骨骨折的病例视具体情况取耻骨上横切口或髂腹沟切口,如骶髂后复合体损伤则取骶髂后入路,复位达到理想的解剖位后维持位置不变,根据骨折情况选择重建钢板,预弯后,置入钢板,牢靠固定;如患者同时并发尿道、膀胱、直肠等损伤,要及时妥善处理;伴有四肢骨折的病例需同时行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如有胸腰椎骨折则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合并脊髓、神经损伤的病例给予椎管减压术。
1.2.2 微创小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 术前各项准备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只在两侧髂嵴和耻骨联合上2 cm处取3 个小切口;重建钢板塑形后贴骨面通过隧道以减少精索、血管及神经、肌肉的损伤和出血;耻骨联合固定取耻骨联合上方2 cm处的横切口,单钢板固定;若伴有耻骨支及髋臼骨折可取改良髂腹股沟入路,重建钢板塑性后进行内固定;骶髂关节复合体骨折可取髂嵴切口入路,剥离骨膜,显露髂骨翼与骶髂关节前部;骶髂关节发生骨折脱位可在复位钳夹持下用2 枚螺钉固定[3-4],恢复骶髂关节正常位置,重建钢板固定。复杂骨盆骨折要遵循先后环再前环的原则,但对伴有耻骨联合分离者,要在临时复位、固定耻骨联合复位下处理后环;后环严重损伤的C型骨盆骨折,必须进行后路固定。对于并发尿道、膀胱、直肠等损伤骨盆骨折,在行尿道、膀胱、直肠手术时,要同时给予处理。
1.2.3 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 d,放置引流条的试引流情况36 h内予以拔除。1 个月后开始扶拐下地,避免患侧肢体负重,8 周后视骨折愈合情况开始并发负重,10~12 周方可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种术式术中出血情况和术后引流情况;疗效评定根据功能恢复情况和骨盆行X线片进行,标准依据Matta标准:<4 mm为优秀,≤10 mm为良好,≤20 mm为一般,>20 mm为较差[5]。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7.0 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8 例患者均获得6~12 个月的随访。观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100±12.8)ml,对照组(1300±142.9)ml;术后引流量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0±1.5)ml、(180±3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优良率分别为85.3%、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为78%、80%。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术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情况及疗效比较(±s,n)
表1 两组术式术中出血、术后引流情况及疗效比较(±s,n)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量(ml)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观察组 34 100±13a 20.0±1.5a 18 11 3 2对照组 34 1300±142.9 180.0±30.7 17 13 2 2
骨盆骨折在临床骨科较为常见,具有多并发症、高致残致死的特点。国内胥少汀报道一组287 例骨盆骨折后遗症发生率约60%,主要原因为:(1)骶髂部疼痛跛行;(2)患肢短缩畸形;(3)骨盆畸形。恢复骨盆完整性和稳定性是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目的,为促进患者早期下地,缩短其住院和卧床时间,最大程度地避免骨化性肌炎及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6]。
国内学者对重建钢板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其有以下优点:可塑性强,固定前可进行预弯以适应骨盆的形态,术后发生松动或折断的可能性较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可以使骨盆环的生理形态得以有效恢复,促进功能重建;术后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可早期进行功能锻炼[7]。
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方法相比,微创内固定技术的优点有[4]:(1)手术创伤小,软组织剥离少,出血少,手术时间短;(2)不暴露骨折端,维护了了骨折端的血供,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3)固定结果可靠,稳定性强,有利于卧床时间和伤口感染率的减少;(4)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功能恢复。该手术的手术适应证:(1)旋转或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2)无须骶神经或骶管减压;(3)骨盆骨折无移位或移位较小;(4)有移位经术前牵引后达到满意复位或术中易行闭合复位。
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以及微创化两方面[2]。采用微创手术治疗骨盆后环不稳定骨折或脱位相对于开放手术来说具有减少所需固定螺钉的数量、减少手术操作的时间,降低感染率、术中出血量以及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等[1]。本研究中,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者,提示微创内固定对软组织及骨折部位的损伤小,无需大量补液或输血液制品;另外两种术式在手术疗效的优良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两种手术均能促进骨折良好愈合。但是微创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只能达到功能复位,无法达到解剖复位;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以达到解剖复位[8]。
微创小切口锁定钢板固定不稳定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固定方法。
[1]李明辉,刘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治疗及其生物力学研究进展[J].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0,16(5):510-514.
[2]李公伦,佘正华,王国蕊,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与疗效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8):899-900.
[3]赵平,母建松,汪学军.锁定钢板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2(34):110.
[4]杨彬,李强,谢鸣.钢板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7):1364-1365,1367.
[5]唐礼明,刘立明.重建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效果评价[J].安徽医学 ,2009,30(11):1320-1322.
[6]太光乔.45 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的内固定治疗[J].当代医学,2010,16(36):33-34.
[7]陈红卫,赵钢生,叶招明.经皮微创内固定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J].中国骨伤,2010,23(7):541-543.
[8]王其湧.曾永平.骨盆外固定架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05(11):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