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社区矫正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2014-05-30 16:48:45胡莲芳
2014年47期
关键词:社区矫正困境

胡莲芳

摘要:随着监禁刑的运行成本日益昂贵,改造的成效却没能与时俱进。由此社区矫正在西方发达国家应运而生,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我国也开始探索社区矫正制度的本土化建设。但由于历史、经济、社会观念、立法等方面的因素,我国的社区矫正制度并没有顺利开展,下文将对此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区矫正;困境;原因分析

一、社区矫正的界定及特征

社区矫正是指与监禁刑相对的一种行刑方式,即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里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有以下三个特点:1、刑事制裁性,一方面矫正的对象是罪犯,另一方面在于社区矫正的刑罚惩罚性。2、非监禁性,矫正地点在社区而不在监狱,罪犯不需要与社会隔离,享受较大的自由。3、社区参与性,立足社区、依赖社区,强调社会力量对矫正的参与,让罪犯不再与社会隔离。

二、社区矫正在中国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随着2003年7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司法部出台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国的社区矫正本土化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社区矫正本土化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建立了社区矫正的基础运作机制,并予以立法保证,个案的风险评估等。但对我国来说,社区矫正是一种引进的新事物,虽然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仍有一些问题桎梏着社区矫正本土化的进程。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观念障碍问题

首先,社会大众普遍将犯罪分子看成反社会的人加以排斥和提防,将其社会身份去除并监禁是传统社会理念和刑罚思想的主流,认为监禁刑的拘禁逮捕才是最好的惩治犯罪的手段,使得其没有再去犯罪的机会和条件。在公众缺乏安全感的时候,面对犯罪,人们似乎更愿意信赖监禁刑罚长期的的隔离作用。第二,学界也有些对社区矫正持强烈的反对态度的人。他们认为虽然从表面上看,社区矫正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权思想,但犯罪分子脱离监禁而实施报复他人或产生新的犯罪与帮助少数的犯罪分子回归社会相比,社会公共利益应当优先考虑。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国内的社会环境不如国外,认为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滋生二次犯罪和腐败等。第三,行刑机关的保守倾向。重刑主义的观念不仅根植于公众的观念之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刑事执法者和决策者。尽管建立了这套制度,但敢用的人太少。以假释为例,全国监狱每年的假释比例平均为1%到2%,连法院规定的额度3%都用不完。

(二)社会基础薄弱

社区矫正是利用社区环境的力量和资源在社区内对罪犯进行矫正的行刑方式。因此,一个相对完善的现代化社区就成为了社区矫正成功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显然,这在现在的中国还不完全具备。

第一,我国的社区建设在目前的情况下不能满足矫正的需求。我国的社区建设是在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社区治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中国的社区虽然有一定的社区界限,但还是没有逃脱行政规划的范围,政治色彩相当浓厚,虽然从法律上讲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治的组织,但实际上是国家行政权力的延伸而已,居民委員会在实际的运作中有着行政化的趋势。这就使得居民委员会陷入两难的境界,既无法完全的承担起国家的行政职能,也无法充分得到居民的认可,更不可能完全调动居民对社区的积极性,使得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较低,社区意识无法深入人心,依赖于社区的社区矫正就自然无法得以顺利开展。

第二,中国也没有完全意义上的社区矫正主体即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有五大特点:组织性、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愿性、自治性。培育非政府组织既是建设法制国家法制社会的需要,也是实现社区矫正的重要保证。欧美国家之所以能将大量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矫正,就是因为其成熟、完备、发达的非政府组织。而在我国非政府组织大多都挂靠在一定级别的政府部门之下,官办气息浓重,自治性较低。且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对国家事务的参与还主要集中在教育、扶贫、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国家政治性不强的领域。

(三)立法滞后

尽管现行刑法中有非监禁刑的规定,但其规定是根据1996年之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制定的早已不适应目前的实际需要。虽然有些地方制定了规章来解燃眉之急,但规章效力低下、内容粗糙,难以满足社区矫正发展的长远之需。

按照《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现阶段社区矫正方法的刑种有五类: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和监外执行。除传统上被认为是社区矫正方法的缓刑和假释外,所规定的社区矫正种类很少。并且我国没有一部统一的关于社区矫正的法律,实践中对适用的条件和对象还是按照《刑法》、《监狱法》的内容加以考察,限制较多。

最后,根据《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我国社区矫正要求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所、行政机关加强合作、健全机制、明确各自的权力职责和任务,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实施。但这还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行刑体制桎梏

刑事执行是刑法在运作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我国目前的行刑权力的构造和运行上存在着重大缺陷就是行刑权过于分散,在现行的行刑体制下,公安、监狱、法院都有着一定的行刑权。刑事执法权主体的多元化体制严重制约着非监禁刑的发展。例如,人民法院在适用缓刑及假释时,需要征求罪犯所在地公安机关的意见建议,而公安机关常年超负荷运转,不暇自顾,因此对其提出的非监禁刑罚常常做出否定性意见和答复,在客观上就限制了社区矫正刑罚的适用。

三、结语

没有最完美的制度,只有不断完善的制度。立足于问题的原因,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才能更好的发挥社区矫正这一即将作为非监禁刑罚主流刑罚的作用,更好的为我国的非监禁刑罚做出贡献。(作者单位:四川大学)

猜你喜欢
社区矫正困境
困境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08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循证矫正视角下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问题研究
浅析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方式
西北地区社区矫正现状调查与模式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19期)2016-12-30 17:07:26
罪犯社会适应性心理辅导之展望
论社区矫正的检察监督
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环境科技(2016年3期)2016-11-08 12:14:20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