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起谷
摘要:目的:探讨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43例神经根型、颈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按就诊时间先后安排)分成治疗组72例,对照组71例。治疗组用腹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灸治疗,临床治疗1-2个疗程进行疗效评价。结论: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对于颈型、椎动脉型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和对照组没有太大差异。
关键词:腹针疗法;颈椎病;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型【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09-01
1临床资料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针灸科2012年9月1日至2014年3月30日临床神经根型、椎动脉型和颈型颈椎病患者143例,按就诊时间先后安排每例治疗组患者后一位为对照组患者。一般情况:143例患者年龄在35岁至74岁之间,平均年龄47.3岁。其中治疗组72例,年龄最小者36岁,最大者74岁,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43例,神经根型者22例、椎动脉型者18例、颈型者32例,病程2天-3.5年,平均2.71个月。对照组71例,年龄最小者35岁,最大者69岁,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41例,神经根型者23例、椎动脉型者19例、颈型者29例,病程5天-3.26年,平均2.83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病情严重程度、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1.2.1①、主诉头、颈、肩疼痛等异常感觉,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②、X线片上颈椎显示曲度改变,或椎间关节不稳定,具有"双边"、"双突"、"切凹"、"增生"等表现。③、除外颈部扭伤(俗称"落枕")、肩周炎、风湿性肌纤维炎、神经衰弱及其它非因颈椎间盘退行变所致的肩颈部疼痛。
1.2.2神经根型颈椎病:①、具有较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其范围与受累的神经根所支配的区域相一致。②、X线片上显示颈椎曲度改变、不稳或骨质增生。③、压颈试验或上肢牵拉试验阳性。④、痛点封闭治疗效果不明显。⑤、临床表现与X线片上的异常所见在节段上相一致。⑥、除外颈椎骨实质性病变(如结核、肿瘤等)、胸廓出口综合征、肩周炎、网球肘、肱二头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疼痛为主的疾患。
1.2.3椎动脉型颈椎病: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推关节骨质增生。④、除外耳源性及眼源性眩晕。⑤、除外椎动脉I段(即进入颈6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颈椎动脉Ⅲ段(即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⑥、除外神经官能症、颅内肿瘤等。⑦、确诊本病,尤其是手术前定位,应根据椎动脉造影检查。
1.3治疗方法:均用针灸治疗方法。治疗组:取穴:中脘、商曲、天枢、关元、上风湿点、风池、天柱,均取双侧,仰卧位,毫针刺(先坐位刺风池、天柱再仰卧刺其余穴位),腹部温灸盒灸,每次针灸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和疗效治疗1-2疗程。对照组:取穴 :颈夹脊(患侧)、阿是穴、风池(双侧)、天柱(双侧)、合谷(患侧)、外关(患侧)、后溪(患侧),取侧卧或俯卧位,毫针刺,加电针疏密波,每次针灸3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和疗效治疗1-2疗程。
1.4疗效评定:颈椎病治疗的疗效评定方法很多,参照2002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关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的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痊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消失。活动自如,臂丛神经牵拉试验等阴性。恢复正常工作。显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伏案长久稍有疼痛,休息后疼痛消失。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基本恢复正常工作。好转: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部分消失,伏案后加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好转。无效:颈肩臂部疼痛等症状无明显改善,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不能胜任日常工作。椎动脉型疗效评定标准:治愈: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好转:眩晕、头痛、恶心等症状明显减轻,有时仍复发。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眩晕症状如前或稍有好转,不能胜任日常工作。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三个亚型治疗结果对照如下表1、2、3。
表1两组患者神经根型疗效对照表
分组(例) 痊愈(%) 顯效(%) 好转(%) 无效(%)治疗组(22) 6例(27.3) 8例(36.4) 6例(27.3) 2例(9.0)对照组(23) 11例(47.8) 9例(39.1) 2例(8.7) 1例(4.3)表2两组患者颈型疗效对照表
分组(例) 痊愈(%) 显效(%) 好转(%) 无效(%)治疗组(32) 18例(56.2) 12例(37.5) 2例(6.3) 0(0)对照组(29) 9例(31.0) 6例(20.7) 9例(31.0) 5例(17.3)表3两组患者椎动脉型疗效对照表
分组(例) 痊愈(%) 好转(%) 无效(%)治疗组(18) 12例(66.7) 6例(33.3) 0例(0)对照组(19) 7例(36.8) 8例(42.1) 4例(21.1)2.2两组患者三个亚型治疗结果分析:神经根型患者的治疗传统针灸疗法效果明显优于腹针疗法,痊愈率和总显效率有统计学意义;椎动脉型和颈型患者的腹针疗法效果明显比传统疗法要好,痊愈率和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显示腹针疗法在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上的优势。
3讨论
颈椎病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常因为过度劳累(久坐位如开车、用电脑等)、受凉、及年老肝肾亏虚等所致气血瘀阻、筋脉不通而出现麻木、疼痛、眩晕等症状,传统针灸采用颈夹脊、阿是穴、风池、天柱、合谷、外关、后溪等穴针刺,取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滋补肝肾、通络止痛等效果,临床有很好的疗效。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应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于临床,其中的腹针疗法治疗颈椎病在临床上广为推广。
2013年7月在大连举行中医药适宜技术临床验证工作会议,我院作为选定医院参加会议,并接受腹针治疗颈椎病临床验证工作,在近来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腹针疗法治疗颈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其独特的疗效,就腹针治疗的穴位:中脘、商曲、天枢、关元、上风湿点、风池、天柱。中脘、天枢补益中焦脾胃;商曲、关元温肾;上风湿点、风池、天柱活血通络、散寒止痛。诸穴合用共奏温补脾肾、活血通络、散寒止痛之效。临床观察现代人们的生活习惯,运动缺少、坐位过多、长期紧张的伏案工作、夏天空调温度过低等等,致使受凉、慢性劳损、脾肾阳虚、经脉瘀阻成为颈椎病的常见病因病机,临床多见患者项背强直、疼痛、眩晕、遇寒加重、得温则舒、舌淡苔白、脉沉细弦,主要为寒、瘀、虚像,所以腹针疗法能温补脾肾、活血通络、散寒止痛,对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有良好的疗效,希望广大针灸工作者积极推广应用,加入到中医药适宜技术的临床验证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颈椎病针刀治疗与康复》张天民 王凡 2010.01.01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针灸推拿学高级教程》 石穴敏等 2014.02.01 人民军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