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芳
摘要:目的:探讨脂肪肝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选取60例脂肪肝辩证论治方药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症状消失,血脂降至正常脂肪肝消失23例;症状消失,血脂在6个月降至正常,B超、CT示脂肪肝显著减轻,显效26例;有效8例,症状时有减轻,血脂未下降或反而升高,无效3例,总有效率95%。结论:脂肪肝在依证论治基础上,如果症状明显,出现胁痛、腹胀、恶心呕吐、胁下肿痛等,应依症治疗。
关键词:脂肪肝;肝硬化;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201-01
脂肪肝是指肝内脂肪含量大增的一种病变。本病属于"积聚"、"痰证"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情志内伤、肝失疏泄;劳逸偏颇,气血失和等所致。本病病位在肝,病机在于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瘀互结[1]。对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60例脂肪肝辩证论治方法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60例脂肪肝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23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8岁,平均年龄38岁。病程2~20年,平均10年。其中高脂血症有42例,超重或肥胖45例,其中轻度脂肪肝19例,中度脂肪肝33例,重度脂肪肝8例。
1.2方法
1.2.1肝郁脾虚证:胁肋胀满疼痛,胸闷太息,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腹胀;舌质淡、苔白,脉沉弦。肝气郁结,脾虚不运。疏肝理气,健脾和胃。逍遥散加减:柴胡、白芍、当归、白术各12g,茯苓、陈皮、紫苏叶各15g,焦三仙各10g。
1.2.2气滞痰阻证: 胁下胀痛,可触及积块,质韧,善叹息,大便不爽;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气滞痰阻,湿邪内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四逆散合二陈汤加减:柴胡、枳实、白芍、陈皮各12g,半夏、瓜蒌、苍术各15g,茯苓、薏苡仁各20g,甘草6g。
1.2.3湿热内蕴证: 胁痛口苦,恶心呕吐,小便黄或有黄疸;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湿邪内停,郁久化热。清热利湿,疏肝利胆。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栀子、柴胡各12g,茵陈30g,陈皮6g,车前草30g,甘草6g。
1.2.3痰瘀互结证:面色晦滞,形体肥胖,身目发黄,胸闷脘痞,肝脏肿大,钝痛或刺痛;舌体胖大,有齿印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痰湿内阻,痰瘀互结。健脾化痰,活血祛瘀。水红花汤加减:水红花子、水蛭、丹参各15g,海蛤粉、瓦楞子、土狗各10g,大枣10枚,鸡内金、甘草各6g。
2结果
脂肪肝是一种预后较好的疾病,症状消失,血脂降至正常脂肪肝消失23例;癥状消失,血脂在6个月降至正常,B超、CT示脂肪肝显著减轻,显效26例;有效8例,症状时有减轻,血脂未下降或反而升高,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3讨论
引起脂肪肝常见的病因有营养失调(营养不良、营养过度)、肝细胞中毒(酒精中毒,某些抗生素中毒或某些化学药物中毒,如四氯化碳、氯仿、磷等)、代谢内分泌障碍(如糖尿病、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妊娠等)及某些消化道疾病等。B超显像可发现肝形体增大,实质呈较密--密集微波或小低波,深层回声衰减。CT扫描显示肝密度比其他实质脏器低下,对脂肪肝诊断率较高。磁共振(MRI)可检出T2时间与肝脂肪含量呈正相关,凡脂肪堆积量愈多,MRI的T1、T2时间愈长[2]。高能营养引起肝脂肪浸润也可以检出。目前,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所致的肥胖,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近年来我国此病有明显上升趋势。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依因治疗应祛除主要病因,如戒酒、避免接触各种肝毒性药物或化学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糖尿病、低脂、低蛋白饮食,控制肥胖症。
本病可分为脾虚湿困、湿郁痰阻、气滞血瘀、气阴两虚、肝郁气滞、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肝脉瘀阻、肝肾阴虚、脾肾亏虚10个证型,其中属于实证5个,虚证2个,虚实兼夹3个,涉及的脏腑有脾、胃、肝、肾,病理产物有气、血、痰、湿、热等,以虚实相兼为特点。基本方有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药、枳壳、川芎、香附、山楂、决明子、泽泻、郁金)、导痰汤(姜半夏、青皮、陈皮、茯苓、胆南星、生姜)、加味枳术汤(枳壳、白术、白芍、生山楂、郁金、丹参、首乌、黄精、枸杞子、决明子、泽泻、石燕)等[3]。固定方有活血清脂汤(柴胡、茵陈、泽泻、炒苍术、厚朴、白术、丹参、何首乌)、疏肝消脂汤(佛手、柴胡、三七、丹参、泽泻、白芍、枳壳、茵陈、人工牛黄、甘草)、降脂和肝汤(丹参、陈皮、浙贝母、何首乌、郁金、佛手、白术、桃仁、黄芪)、降脂汤(丹参、生山楂、决明子、黄芪、枸杞、自术、生地、茯苓、白芍、柴胡、泽泻、半夏)、理肝清脂饮(柴胡、泽泻、茵陈、首乌、山楂、决明子、黄精、枸杞子、丹参、白芍、郁金、厚朴、甘草)等。
病人应戒酒,加强营养,保证足量的蛋白质摄入,低糖低脂肪饮食为宜,多食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少食葱、姜、蒜、辣椒.胡椒等对肝脏有刺激的食品。加强锻炼,减肥对肥胖病人尤为重要。体育锻炼应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运动量。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糖尿病、肝炎病人易合并脂肪肝,对这些患者应积极救治,以防脂肪肝的发生。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断标准[S]. 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2):71.
[2]殷鑫,侯宝峰,刘小燕.肝脂平治疗脂肪肝156例[J].陕西中医,2005,26(9):877878.
[3]魏华凤,季光,邢练军.脂肪肝辨证分型规律的初步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11):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