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敏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翻的发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2010年以来发生的16例子宫内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发生的16例子宫内翻患者,经手法复位6例,开腹还纳10例,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处理好第三产程是预防子宫翻出的关键,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关键。
关键词:子宫内翻;第三产程;治疗;预防【中图分类号】R71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4-0096-01
子宫内翻是少见且较严重的产科并发症,产后急性子宫翻出约90%伴大量出血,是引起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死亡率极高[1]。子宫内翻是较少见的产伤,子宫内翻确诊后应立刻处理,全身情况改善后,立刻复位。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产妇发生子宫内翻患者16例,经临床治疗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16例子宫内翻患者,其中年龄23~39岁,孕周27~41周,初产妇11例,经产妇5例,均有人工流产史1~4次。单胎8例,完全性子宫内翻7例,不完全性子宫内翻9例。
1.2方法:(1)产妇情况良好,可先给哌替啶(杜冷丁)、吗啡及阿托品等止痛剂使宫颈松弛。同时输液,并做输血准备后行阴道徒手还纳术,将翻出的子宫复位。由于多数产妇出现休克,首先要输液、输血,抢救休克,同时用温盐水纱布覆盖在翻出的子宫上,等一般情况稍好转即行阴道还纳術,不要等待时间过长,多数患者常因失去抢救时间而死亡。(2)如胎盘尚未剥离,应先复位再娩出胎盘,以免复位前剥离胎盘加重出血与休克。如因胎盘附着而还纳困难或部分剥离伴大出血时可先剥离胎盘。(3)阴道徒手还纳术:术前一定要给麻醉以减轻由神、经刺激引起的疼痛及休克,并使宫颈口松弛有利于复位。消毒外阴阴道,一手伸入阴道,轻轻扩张子宫颈环,再将翻出之宫底向上托到宫颈水平[2]。另一手在腹部宫底凹陷处将宫颈环轻向下推。当脱出的宫底被推入宫腔后,子宫复位,停止麻醉,立即肌内或静脉注射催产素或麦角新碱等宫缩药,促进子宫收缩后再慢慢退出宫腔的手,复位即成功。术后给抗生素预防或控制感染。(4)经腹部还纳术:当阴道还纳失败后即考虑从腹部还纳。在麻醉下开腹,进入腹腔,见宫底向阴道凹陷形成狭窄环。用两鼠齿钳分别夹住翻出的子宫向上提,或由助手在阴道帮助将宫底向上顶,最后使子宫复位。如宫颈环紧而使还纳困难时,可切开环。切开宫颈环前部剪开膀胱腹膜反折,推下膀胱,以免损伤。切开环后邴时要注意勿伤及直肠。还纳后用肠线将切口间断缝合。关腹前应愉杏邻近脏器有无损伤。(5)如翻出时间过长而有明显感染及组织坏死时,应先控制感染,再作子宫切除术。
2结果
对发生的16例子宫内翻患者,经手法复位6例,开腹还纳10例,所有患者均全部治愈出院。
3讨论
子宫内翻的发生有急有缓,但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先是胎盘附着部位的子宫弛缓,在临床上不易察觉;继而子宫体翻出于阴道内,成为不完全的子宫内翻;最后子宫完全翻出于阴道口之外,并有子宫脱垂,则为完全内翻。子宫内翻病人常有子宫过度膨大及第三产程推压子宫或牵拉脐带等病史,突发剧烈下腹痛,伴有严重休克,阴道出血,阴道有球形软组织包块脱出,其上或附有胎盘。仔细检查,可见两侧有输卵管口陷凹。阴道上方可摸到子宫颈位置高,肿物系由子宫颈口脱出。腹部检查时摸不到子宫体,可在耻骨上方摸到呈漏斗状的子宫[3]。金属导尿管插入尿道时有阻力。据以上临床表现和检查所见,诊断可以确立。
子宫内翻的治疗依急性、慢性、内翻程度、感染程度及是否保留生育功能而定。急性子宫内翻应迅速在麻醉下行手法子宫还纳。外阴、阴道及脱出的肿物充分消毒。子宫颈环缩小,不易扩张者,可注射阿托品0.5mg,或用乙醚行全身麻醉。在无菌操作下,用手掌托住内翻的子宫底部,轻柔地向上还纳。将最后脱出的部分最先送回,避免将子宫中部先上推。复位后用无菌纱布条填塞子宫,并用子宫收缩剂,以防子宫再翻出。如胎盘未剥离,最好先还纳再剥离;若宫颈环小,翻出包块过大,影响还纳,或胎盘已部分剥离且有大出血,则可先手剥胎盘,再行还纳。经阴道徒手还纳失败,对部分内翻的病例,可经腹用组织钳夹住内翻的子宫壁,交替向上提,使之复位。复位成功后仍经阴道填塞纱条,注射宫缩剂,防再翻出。慢性子宫内翻须经腹或经阴道行手术矫治,手术应自子宫前面或后面切开宫颈环及部分子宫壁,将子宫复位后再缝合切口。无生育要求者同时行输卵管结扎术。
子宫翻出主要是第三产程处理不当所致,处理好第三产程是预防子宫翻出的关键。尤其是在胎盘未剥离前勿强拉脐带或在腹部用力压宫底。防止子宫翻出的发生。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熟练掌握接生技术,正确处理第三产程,不可用力挤压子宫或强拉脐带,以防止发生子宫内翻。对多胎、羊水过多、子宫收缩乏力或应用硫酸镁者,胎儿娩出后立即应用缩宫素。发现子宫内翻立即全麻下还纳。子宫黏膜下肌瘤患者应警惕子宫内翻,一定要检查子宫体。
参考文献
[1]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95.
[2]庄依亮,李笑天.病理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75-678.
[3]王长丽,牛秀敏.产科急症病例精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