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曙光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在品德教学中,笔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让品德与生活携起手来,做到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在品德教学中,笔者尽力做到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体验、自我修正和提高,从而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比如:教学“让危险走开”一课,在课前,笔者布置学生收集安全常识,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就懂得了一定的安全知识。收集过程中让学生向家长、朋友了解,既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又使学生明白,懂得安全知识、明白道理的途径很多,从而培养了学生用眼观察生活,动口、动手了解生活,动脑思考生活的能力。在课上,笔者灵活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演习中解决问题。开课利用情景剧联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一些事,在表演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演示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能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在“说话有礼貌”一课的课堂上,教师戴着老牛的头饰,与学生共同表演“小牛问路”的故事。当小牛有礼貌地问“老牛伯伯您好,请问小鹿家在哪儿?”时,教师扮演的老牛却严肃生硬地说:“顺着这条路走就到了!”“老牛”的话音刚落,学生的小手就纷纷举了起来,说:“老師,您刚才说话太横了,那样说多没礼貌啊!”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请学生再来表演,通过对比和教师不露声色的引导,学生自然感受到了“对人说话有礼貌,不仅要说礼貌用语,还要注意态度要和气”。这一教学环节是在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中,学生自主得出了行为要求。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在教学情境中与学生一起感受生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摒弃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这就是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的较好体现。
现在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很好的张扬,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能够从学生学的角度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教师的暗示,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出道理,学生整个的学习过程是身心的全面参与,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内化所学的道德知识及行为要求。
三、教学任务生活化,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春天的美,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生活世界中去。其次,通过学生亲自体验春天、观察春天,让学生了解春天不仅美,而且是个充满生机的季节,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在大自然中的乐趣。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春天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和春天玩。在玩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内心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创造。
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最终应该回到生活中去,经由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改善生活品质,提升生活品位。我们不能期待品德教育一蹴而就,只希望能通过德育课程“敏化”学生对道德问题的情感、态度,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正确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希望他们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思考去。因为他们的精神家园必须靠他们自己在生活中一点一点去经营,一天一天去慢慢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