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路凯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内容抽象的学科,如果认识不当,学生很容易对数学产生厌倦,从而形成机械的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抛开机械的学习方式,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率就越高。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种方法:
1.要让学生清楚学习数学的目的
学生学习的短期目标是高考,长远的目标是为了以后的生活与工作。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如果将来从事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有关的工作,就必须学习数学。数学是一种思维,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日本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曾经说过:“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数学那种铭刻于头脑的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通过划分学习小组,研究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以计算为基础,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普遍对讨论研究非常感兴趣,在学习“柱、锥、台”的表面积公式时,积极性非常高。借助于这一高涨的气势,笔者先让学生分组制作柱、锥、台的模型,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分析,总体效果很好。
3.把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不等式的解法”时,笔者举了一个这样的例子:2013年10月份,台风“菲特”在我国台湾和福建省陆续登陆,造成重大灾害。假如我校处于福建省某地,据气象站测得该台风中心位于本校南偏东60°的400千米处,台风以40千米/小时的速度向正北方向移动,距台风中心350千米以内都将受台风影响。问:假如我们撤离需要3小时,那么我们能否安全撤离?我校受台风影响的时间有多久?学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致,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从而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与欣赏别人
1.学生之间相互欣赏
要让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和其他人。学生向同学请教问题,说明是欣赏别人。学生不仅要会欣赏别人,也要会欣赏自己,把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经验主动分享给别人,就是对自己的欣赏,也是对自己知识的巩固。
2.教师也要欣赏学生
教师的欣賞,实质是委婉的激励,是一种艺术,欣赏学生是非常有意义的。班里有一名叫马杰的学生,刚入学时,数学成绩较差。有一次他做对了一道有关“函数单调性”的选择题,记得当时笔者是这样说的:“你做得不错,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不过变成一道解答题,看看你能写出来吗?”他没加思考就说了一句:“我一定能做出来。”结果他真的交了一张令人满意的答卷。现在马杰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夯实基础
基础知识和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必要条件,一定要牢固掌握。为了达到此目的,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是按下面的几步进行的。
1.建立牢固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分为点系、线系、面系和体系。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以基本初等函数为例,说一下建立知识体系的过程:在上新授课时,让学生把握每种函数的概念、图像、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型等性质及规律,理解透彻;章节复习时,让学生以书面的形式把所有的知识点和规律联系起来,并且谈一下自己的收获,不断地构建和加固知识体系。
2.精选习题,错题重组
教师选择的题目首先应是经典的,再考虑题目数量,盲目的题海战术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典型的题目能强化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错题重组是一个强化训练非常重要的途径。错题重组能够查漏补缺,使学生绝对理解知识点并能发现自己知识的欠缺从而及时纠正,在做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一件事情或一个问题还很模糊时,如果说给别人听,在表达的过程中说着说着就清晰了;一个半成熟的想法在叙述的过程中就成熟了。所以,表达能理顺思路,提高思维逻辑,是思维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好的表达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个人素质,为将来工作与学习做铺垫。为了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笔者是这样做的:
1.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学习小组内的交流与课上、课间学生相互讲解问题两个方面。课上小组讨论交流,对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很关键,每个学生都能锻炼表达与思维,使几种思维整合。学生之间讲解问题,更是在零压力下的一种交流,讲的学生强化了知识与思路,听的学生理顺了思路。有时候讲的学生思路还不够成熟,在讲的过程中可能就成熟了。
2.课堂上多提问,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提问是有意图的,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思维拓展。例如:在讲授“三垂线定理”时,笔者设计了四个问题:(1)哪几条直线之间互相垂直?(2)能否用这个定理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3)分析这个问题的题设与结论?(4)在什么状况下考虑用这个定理?让学生口头表达,长此下去,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总之,以上所有策略,都是在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的积累与探索,努力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