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琴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的阅读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阅读效果,一直是教师的困惑。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很值得探讨。
突出语文教学核心内容
人们把语文能力归为听、说、读、写,语文教学需要着力培养的也就是这四项基本能力。从能力角度来说,这四项能力都是重要的,本无轻重之分。但是从语文学科特点和能力形成过程来看,阅读确实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一个不具备阅读能力的人,他的写作能力则无从谈起。识字无非是手段,目的是为阅读和写作做准备。至于过去不被重视的口语教学,现在虽然已经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然而也不能与阅读并肩。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表达思想感情、进行交际的工具,但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来看,虽然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出现得晚,但书面语言比口头语言更高级,使用书面语言有着更加严格的要求;口头语言可以在生活中自然习得,但书面语言必须经过专门的教学才能掌握。小学生入学后,摆在他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尽快地学习和掌握书面语言。而阅读教学就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掌握书面语言的教学形式和实践活动。因此,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抓住阅读这个主要矛盾,其它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理解课文的表现和语言形式
理解课文的表现形式和语言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极其重要的美育任务。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为将来的文学鉴赏能力打基础大有益处。
教材中选用了叶圣陶《荷花》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荷花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作者在这段话里写了荷花的形状及颜色的静态美,并运用了一系列动词,显然这些动词不是无意识的使用,而是作者有意而为。作者用动词表达的意思,正是课文后面所说的“活画面”的具体体现。正是这些动词的运用,体现了作者从独特角度观察和描写荷花的精妙之处。这些动词让人明显感觉到:荷叶也好,荷花也罢,花瓣、花骨朵、莲蓬也罢,都在以旺盛蓬勃的生机、以不可压抑的活力竞相发育成长。因此,这池荷花不仅有外在颜色、形态美,更有着它充满着生命力、生机勃发的内在美,而这一点更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否则为什么他会在课文中慨叹画家难于将这池荷花画活呢?
重视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文学作品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精选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感情色彩浓重,既体现了作者健康向上、高尚美好的情感,又表现了作者对丑恶虚假情感的批判。人的美好情感是后天习得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体验课文对美好的赞扬和对丑恶的批判中,形成是非的分辨能力,形成爱憎分明的性格,从而逐步形成美好的情感世界。
《翠鸟》一课最后一段话:“我们真想捉一只翠鸟来饲养,老渔翁跟我们说:‘孩子们,你们知道翠鸟的家在哪里?沿着小溪上去,在那陡峭的石壁上。洞口很小,里面很深,逮它很不容易啊!我们只好打消了这个想法,在翠鸟飞来的时候,我们远远地看着它那美丽的羽毛,希望它在苇杆上多停一会儿。”这本是一段充满情感的语段,有一位教师却将理解的重点放在翠鸟住处的特点上,大讲翠鸟的生活习性,这和作者的初衷相去甚远。其实,这段文字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由想逮到到打消念头再到远观希望多停留一会儿,无不体现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打消想法”是对“真想”的无奈和失望,“远观”和“希望”又是对失望与无奈的补偿,一个“情”字贯穿这段文字的始终。如果忽视了这段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偏颇。
引領学生体味阅读感悟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学中,笔者教学《黄果树瀑布》时,借助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品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这“大自然的杰作”的具体表象,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大自然的无限生机;读《爱如茉莉》时,指导学生从“在医院爸爸妈妈握手而眠”的细节描写中,感受父母间平淡而深厚的感情,体会人间亲情的美好,理解“真爱就像茉莉”;从《诚实与信任》中感受诚信的可贵;从《生命桥》《蚁国英雄》中懂得敬重卑微、热爱生命,体会合作的力量及抱成团的智慧……无须任何赘述,无须任何的讲解,孩子们尽情地品读,细心地感悟,这美的事物,这美的色彩,这美的境界,这美的人格,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学生在品读、感悟中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体味着真善美。
“文字孕蓄情感,阅读丰盈生命。”关注阅读感悟说到底是为了建设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学中,让感悟为生命涂抹本真的色彩,力求使学生在真善美的氛围中全面地掌握知识、开启智慧、陶冶心灵、完善人格,为一生的发展积淀坚实的精神底蕴。
目标的设定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制定明确的、恰当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在设定目标时,首先对教材、学生的分析是必然的。要去研究教材在课程标准和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教材的前后联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除了研究教材和教参外,教师还要多阅览其它相关的参考资料,补充教学内容,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材。把课后练习分散到课时中完成,每节课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新学知识。另外,目标的设定还需要关注接受对象——学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
目标的设定,离不开课标的指导,课标的“三维目标”要进行有效整合。整合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各项内容的有机结合,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重新优化组合。这需要教师精心备课,找到交汇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
实现人格养成、个性发展目标
生成需要一定的情境。在适宜的情境下,学生会很自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情境的设置要有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创设的情境不能过难也不能过简单,而且问题要有生成的空间,避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问题,否则就没有意义了。教师也可以激发学生自己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提问的会更加有趣。
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经验和亲身经历来感受语言文字,在真切的感受活动中获取信息,受到启迪。语文学习中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大声地朗读体验、视觉冲击体验(从文本到文本描绘的事物形象)、换位感受体验等等。但最有效的生成方式之一,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如何质疑,抓住文本中的可疑之处,引发学生心中的疑惑,将疑惑转化为问题,培养质疑意识,提高质疑能力。如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或语言空白点等,做适当的提示或者暗示,以增强质疑的针对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合理有序地解决。利用学生的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解决问题,为学生搭建一個“发现问题——多元质疑——互动解决”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解决文本,发现新知,建构知识框架。
课堂是个动态的。动态生成,就是教学过程中随即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如:课堂上学生对话精彩的时候,抓住刹那的精彩生成,精彩的回答,教师不仅仅需要鼓励和夸奖,还要把这种精彩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利用这种新的资源,通过及时评价,引领更多的学生走进精彩的世界。让学生争论不休的时候,抓争论促生成。当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抓错误促生成。
当下,学校大力提倡“减负”。“减负”不等于不要作业,适当的作业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不仅有利于知识的获取,更有利于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而丰富的语言积累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让家庭作业来辅助实现这个目标。语言的积累可以作为一项常规作业长期坚持,如:每天30分钟读课外书并作好词好句的摘抄。常规作业的完成也不仅限于晚上,自己灵活安排就可以。特定练习一般是针对所学新课的预习和复习。常规与特定相结合,既实现了课堂新学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又能很好地完成整个语文学习的目标——语言积累。作业还可以采用因材施教的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练习,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相结合。
在教学中,通过实施这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阅读,并且能够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自主地选择阅读资料,自主地选择阅读方式,自主地选择交流方式。这样,课堂上因为有了自主,才显得生机盎然,每个学生也都会踊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也得到了充分张扬,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语文课堂成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乐园。这时的学生,是放松的,也是最真实的。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提高了教学质量,一举两得。
叶圣陶先生主张“阅读教学发展儿童的心灵”,著名学者钱理群提出语文教育应该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李镇西说“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开始,悟是读的深入,练是读和悟的融会贯通,是语言积累和运用的水乳交融。阅读教学应该做到以人为本,“训练”中包容“感悟体验”;以读为本,在“感悟体验”中体现“训练”。从而实现在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内涵以及人格养成、个性发展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启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