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白
几十年来,父母与我曾有无数次的相送。但让我长久怀想,镌刻于心的是父亲那两次送别我的场景。
第一次是在上海火车站,父亲携家人送我去黑龙江上山下乡。那天站台上吹着阴冷的风,父亲穿着单薄的棉袄,戴着破旧的棉帽,木讷地站在我身边,深度眼镜后是沮丧的目光,几天没刮胡须的脸上,布满胡茬。
我上了火车,趴在窗前向家人招手告别。想着孤身一人到遥远的边陲,在火车加速的瞬间,我不由得掉下眼泪。只见父亲突然跟着火车急促地跑了起来,声嘶力竭地喊:“儿子,不要哭,坚强些!坚强些!……”洪亮而撕裂的声音,像压抑过久的情感迸发……车窗过了站台,我回头看见父亲在站台边停住,喘着气,挥动着手中的帽子,头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
40多年后,当我想起站台上那幕情景时,很多图像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模糊,但父亲奔跑时皱着眉、急切而又无助的表情却占据了我整个脑海。
父亲是一个刚强倔强的男人,可他对我却如最纤柔、最耐心的守护者。从小到大,我身上任何部位的叮咬、磕碰,父亲都会摘下圆框眼镜,两眼贴近皮肤,看个仔细,即使我厌烦,他也笑眯眯地哄我。然后,涂消炎膏,炎症消退,再用护肤膏,确保皮肤光洁无损。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问父亲,问他当时的感受,问他送别我回家后的情形。但是,总觉得时间还长,有的是机会。直到他患上老年痴呆症,我才悔悟,这个问题,已经永远不会有答案了。
有一次回家,我坐在父亲身边,父亲突然支吾着。疑惑之际,父亲分明又对着我说:“有困难找我!”我听得千真万确!而且,父亲瞬间的表情十分肯定,似乎只有他能帮我解决问题,说完便又沉寂了。
我难以相信,一个患痴呆症的老人,会有这样瞬间的清醒。
我向父亲告别时,父亲从藤椅上慢慢地起身,执意要送我到楼下。但是,他哪里走得了?父亲一寸寸地往前挪着。大概挪不动了,父亲让人撩起房门的布帘子,战栗着抬起手与我告别。他抖动着嘴唇,却发不出声音。眼睛里写满了忧愁、爱怜、不舍、无奈。刹那间,我的眼眶里涌满了泪水,我不敢再看父亲一眼,转过身,急急地离去。
以后,再见父亲时,他又没有了任何表情。直至他躺倒在医院的病床上,昏睡。
我知道,这是父亲对我最后的送别。他的儿子,已经在他的记忆中飘散得太远太远,再也看不见了。
从站台上的狂奔到混沌中的移步,父亲,您的两次送子之痛,在您记忆深处是否渐行渐远了?但它却沉沉地落在了我的心底,深藏在我的记忆深处……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3年第8期,有删改)
读后一品
父子情深就体现于平凡中的点点滴滴中,而父爱如山又岂能用话语言尽。父亲对“我”的两次时隔多年的送别,让“我”看到了未曾改变的父爱,也让“我”明白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道理。
思有所悟
1.作者详细描写了父亲哪两次送“我”的场景?
2.赏析文中的画线句子中黑体词语的表达效果。
3.结合上下文,赏析第五段中黑体词语的深刻含义。
4.仔细品读第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从中得到的感悟。
5.请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