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場合,国家领导人之间如何“斗法”,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既考验言辞间的技巧,又透露出背后两国实力的较量。
中日“无笑会面” 11月10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应约会见来华出席APEC会议的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这场本是此次APEC会议最大看点的元首会面进行得异常低调,两人的会见是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内进行的。
会面时,安倍一行人先是到达会场等候,然后习近平才现身与之握手。无论是从视频画面中看,还是从照片中分析,习近平和安倍的会晤,两人都显得比较严肃。有细心的网友注意到,握手的5秒内,安倍一直在说话,习近平则一言未发,甚至在翻译还没说完时就转身拍照了。
舆论分析认为,这自然反映出两国关系的现实。传递出来的信号无疑是清晰的,那就是中日关系依然严峻,首脑会谈只是开端,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
美俄“各自傲娇” 美俄首脑在北京APEC期间也只是“点头之交”。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说,双方碰头并没有进行交谈。乌克兰危机后,美、欧和澳大利亚联手制裁俄罗斯,美俄关系降至冰点。
普京和奥巴马“闹不痛快”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2年,普京拒绝参加当年5月在美国戴维营举行的G8峰会,而随后,奥巴马亦缺席9月在俄罗斯海参崴举办的APEC峰会,奥巴马和普京在全世界面前完美上演了一出“你不来、我不往”。
2013年G8峰会,奥巴马和普京不早不晚同时出现在下榻酒店的健身房。两位“型男”都希望优先独享健身房,不想等待。于是,经过一番“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谈判后,奥巴马赢得了胜利。有民众爆料说,的确是奥巴马先预定健身房,而普京最后也以“要去游泳”做出了让步。随后的峰会上,奥巴马和普京恰好是邻座,但两人似乎相互不待见。一脸疲惫的奥巴马把手放在脸上扮鬼脸,普京的眼睛则直直盯着地板。
“隔空”交手考验外交技巧 领导人交手并非一定要直接喊话,“隔空”较量的情况也很多。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期间,奥巴马主张中国承诺的碳减排要接受国际监督,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一改温和形象,“愤而离开会议中心”,派遣低级别代表替代他出席后续会谈。随后,心急的奥巴马在保镖簇拥下,直闯当时中国与印度、巴西及南非开的“小会”。边走边对正在里面参会的温家宝喊话:“总理先生,你准备好了和我见面吗,准备好了吗?”
有时候,选择是否与对方领导人见面,也是表达态度的方法。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就在一次访日中,突然取消了与当时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会晤,提前回国。当时给出的理由是,“国内有紧急公务”。外交部发言人后来在记者会上解释了吴仪不见首相的真实原因。因为就在吴仪访日期间,日本领导人还在发表参拜靖国神社的言论,这让“两国领导人的会晤缺少必要的合适气氛”。
日本最有“和好”经验 中日关系因为历史和领土问题的“先天不足”,停摆甚至恶化的状况时常发生。或许是出于“心虚”,日方领导人似乎特别善于修补两国关系,总结下来六个字:“先邂逅,再找话。”
因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发生矛盾时,曾上演过一出“借笔外交”。时任首相小泉纯一郎曾这样自述:“大会为我们准备了签名用的钢笔,但温总理取出(自带的)毛笔签下了汉字,所以我也借了他的毛笔,用汉字签了名。日中关系出现了波折,一直非常担心的(各国代表)为我们鼓了掌。”
在2010年亚欧峰会上,工作晚宴结束后,时任日本首相菅直人与时任中国总理温家宝在走廊里“相遇”,相互打了招呼后,“刚好”走廊里有两把椅子,于是两人坐下来交谈。消息说,“刚好还有一名翻译在场”,于是,“三个偶然”碰在一起,促成了这次为时25分钟的交谈。
更多的时候,国与国之间的和好则需要时间的考验,中美关系因“底线”台湾问题滑至冰点时,中国曾经“断然”召回过驻美大使。那是1995年,当时美国允许台湾当局领导人李登辉访美,打破了其已执行17年的不准台湾最高层领导访美的“禁令”。这是中国首次以召回大使的方式表达不满,并且时间长达4个月。
鉴于中国一系列的强硬回应,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只好致信江泽民,第一次以书面形式表态,美国反对台湾加入联合国,还通过副国务卿向中国通报此后美国将对台湾当局领导人访问采取的限制措施。?笪(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