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关军
在当今世界上,唯中国有一支专门研究基础教育的教研队伍,既然有这么一个中国特色,那么本文的话题就显得十分必要。长期以来,教研工作有一条宗旨是:研究、指导、服务。怎么研究、怎么指导、又怎么服务呢?笔者以为,当好教研员的要素很多,而最关键的是要在认识上找准“四个定位”。
一、工作定位:教研员主要的工作场所应当在课堂
教研部门不能沾染“官衙”气息,教研员也不能老是坐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其主要的工作场所应当在课堂。教研员去学校、进课堂,不是可去可不去或可多可少的事情,应该是一种常态、一种习惯。因为不到学校就无法了解教学的实情,不了解教学实情,就会是瞎子摸象,“研究、指导、服务”也就无从谈起。
去学校的目的应该有三个:一是了解学科教学的常态,即日常教学的真实情况,为此,教研员听课可以是不做预告的;二是指导教师改进教学,特别是对年轻教师需要实行跟踪听课、深入指导;三是发现问题,通过听课发现有代表性的典型问题,为的是进行深入研究,组织研讨,以点带面,解决问题。为此,教研室应规定教研员每年听课的节数,制定适当的考核制度是必须的。
现在有一种普遍情况:教研员听课好像是行政检查,所以教师们都很紧张。这是不正常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由以下三种情形造成。
一是有些地区的教育局,习惯于把教研员当作行政人员使用,纳入开学检查的队伍中,那样教师当然紧张。因为既然称为“检查”,就包含着某种不信任的成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就存在着某种对立,而每位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都是带着“梦”在工作的,他们需要进步、需要前途,甚至梦想有机会提拔,你去检查,又是肩负教育局行政使命而去的,万一发现什么问题。所以教师怎么能不紧张呢?
二是有些教研员平常去学校听课太少,教师也会紧张。因为你去学校去得少,教师不了解你,他们忌惮你。经验告诉我们:教研员去学校越少,关系就越疏离,检查气息就越浓,教师就越紧张。
三是教研员对教师不够亲和,态势上居高临下,俨然一副不可亲近的样子,教师见了就会紧张。这一点,教研员应该明确:指导就是服务,服务就是要相互商量与探讨,主客体之间是平等的,你是与教师站在共同的立场上以探讨与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没有居高临下的理由。
二、研究定位:组织“听课评课”永远是教研活动的主要载体
课堂教学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研究课堂理所当然应该是教研工作的核心内容。组织教师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永远都是教研活动的主要载体。而近几年,教师队伍中好像有这么一种情绪,认为“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形式已经过时,这是错误的。学科教研如果不研究课堂教学还研究什么?我们要改进教学,探寻规律,提高学科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需要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
当下,有人时兴用“课例研究”的概念,其实它与“听课评课”没有本质的差异,区别只在于前者书卷气一点,后者通俗化一些罢了。这与把“办公室”称作“工作室”“工作坊”“工作站”都是一样的道理。不过,应当理解那种主张以“课例研究”来代替“听课评课”的用意,其目的是要把“听课评课”活动组织得更认真一些,让“研究”的成分更浓一些,这是非常正确的。组织“听课评课”的教研活动不能流于形式,不能没有目的,敷衍了事,不讲质量与效果。课例要策划、准备,教研员也得预先听课,准备工作要有学校教研团队的参与,融入集体的智慧,要让课例相对成熟(具有典型性)才有研讨的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
课堂教学研究与改革需要规划蓝图,教研员作为蓝图的规划者,需要有自己的理念、思想的指引。没有理念贯穿的研究是零碎无序的,没有理念贯穿的改革也是不可能持久的。所以,我们强调“教研活动的主题化、系列化”。每次活动要有主题,主题研究需要系列化。
在教研活动中,教研员的话语权来自哪里?从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中来,从对教学情形的掌握了解中来,从对学科前沿信息的了解中来。所以,教研员需要不断地补充新能量。而这是需要有一种精神的。一个教研室学习氛围浓不浓,哪些教研员爱学习,只要看一看阅览室、问一问资料员就清楚了。教研单位要重视阅览室建设,让阅览室的资料得到充分利用。
三、服务定位:教研员的服务对象必须是全体教师
教学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教研员工作与此有相似之处。教研员的职责是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的。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是“全体教师”,而不是群体中的少数。所以,我们必须要面向全体教师,关注团队的发展。优秀教师的培养、骨干队伍的建设固然也重要,但抓好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更是关键。
“不让一名教师掉队”,对教研员而言也许是比较苛刻的要求,但是按照“木桶理论”,补好短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每一位教师的背后都关联着一大群学生。
这些年,各处都在倡导教研员带徒的事,笔者并不支持这种主张。因为笔者的理解是,教研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总太公”,是大家都有权享用的教师教育资源,教研员应该关心帮助每一位教师的进步与发展。而带徒就意味着教研员给自己划了小圈子,亲近了那么三五个,疏远的却是一大批,这不符合教研员的工作使命,也不利于教研工作。所以,迄今为止,笔者对所辖区域内每位语文老师都一样尊重、一样关心。当然,没有“师徒”的名分并不说明对那些特别优秀的语文教师就不予特别的培养,对特优秀的骨干教师,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而给予特别的指导、提供特别的帮助是完全应该的,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发展定位:教研员应该带着教研团队共同进步
教研员不应是孤独的战士,而应是学科教研团队的领航人。教研员的角色和使命决定了他必须以带领广大教师共同进步为己任。在开展教科研工作时,教研员尤其需要有团队意识,要能凝聚团队的力量,发挥教研团队的集体作用。因此,教研员每组织一次教研活动,都要着眼宏观,考虑全局,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
为了探寻解决教学问题的办法,为了获得某种假设的验证,为了尝试某种理念的落实,教研员还必须做课题。而教研员做课题的意义通常不只在研究内容的本身,而在于躬身示范的带动作用,通过研究来鼓舞教师的科研热情,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让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与切身的体验,还在于通过课题研究来营造氛围,扩大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辐射作用。教研员也应当带领教师做课题,让每一个课题的背后都有一支教研团队。
同时,教研员还应写论文。尽管教研员的研究成果主要见之于所辖区域内教师专业的发展,但论文著述毕竟也是衡量研究成果的重要指标。教研员写论文的目的也是为了鼓舞、引导教师写论文,搞研究。近些年来,有一种鄙薄写论文的倾向,但笔者的体会是,发表一篇有质量的论文是很件不容易的事情,它要比作讲座作报告困难得多。作讲座你可以老生常谈,有时候还可以拣一点芝麻绿豆的事情来忽悠忽悠,发文章就不行,不能拾人牙慧,炒人家的冷饭;作讲座由于受听群体有限,你还可以一稿多用,有时候甚至还可以搬来搬去,而写论文只能一稿一投,并且是发表在阳光下的,抄袭人家的就是剽窃,会让你名声扫地。但教研员写论文是必须的。江苏的教育为什么全国有名,除了他们的教育确实卓有成效之外,还与他们的教研员群体经常写论文不无关系,关注全国各大学术杂志,有关江苏的教研员、江苏的特级教师发表的论文随处可见。我们可以不要求教师写多少论文,而对教研员写论文则应该有质与量的规定。
教研员的工作是良心工作。教研员的岗位具有工作自主性、成果他显性的特点。这给教研员留下了两个空间,即工作的自由空间和事业的创造空间。在工作的“自由空间”里,你可以选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也可以选择潦潦草草、庸庸碌碌,无论你选择哪一种工作状态,都可以制造出许多的理由。因此,在这个空间中,考验着教研员的良心、教研员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在事业的“创造空间”里,我们绝对摒弃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因而考验着教研员的专业水平,也考验着教研员的智慧和创造才能。所以,从事教研工作除了专业知识,还需要有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需要有专业理想与专业智慧。
教研员手中是有权力的。譬如教科研立项评比、论文评比等,再如组织活动时可以使教师们呼之能来,挥之能去。在这个岗位上,有同机关干部一样的精神满足,享受着一样的心理快感。所以,坐在教研员的位置上,务必要珍惜并用好自己的权力。要特别指出一点的是,我们又不同于行政领导干部,不能仅仅依靠这一点岗位权力来过日子,教研员权威的确立与教师之间感情的建立,最终还得依靠自己的人格精神、行事作风和专业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