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尘世的王妃(评论)

2014-05-30 05:49北野
安徽文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王妃睡莲诗歌

北野

安徽籍诗人一直让我尊敬,其中包括王妃。但王妃并不是神性、智性、乡土或先锋写作的那一路,尽管有人说她比较“先锋”,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她就是她自己,她一直身在生活场中,不游离,不沉溺,不毁坏,不做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始终保持独立观察的目光和按个人经验写作的习惯;诗歌中的许多细枝末节都来历分明,没有触发从不泛滥喷薄,一招一式都准确无误;她写得慢,但条理清晰,想透了理顺了,笔下一情一景,都闪耀万物生息和活跃的面目;其中的沉思,都是人生和命运的执着与无力;其中的慨叹,都是万千事物的内部波澜和悠长的太息;而其中的祈望和理想,都是普通的塵世所必需的精神安慰和美好期冀;她其实就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有限的浪漫如同她信仰的道德感中纯洁的推力,一直提着她,在自己信赖的诗歌中,向未知的生活稳健地迈进。

对于王妃的诗歌,我已经有多年的阅读经历。她每有新诗出现,我都跟踪去读,基本上知道她所思所感。有的诗人和批评家说,王妃的诗属于“中年写作”,这个概念我比较赞成。如果从她整个的诗歌创作情况来看,包括诗集《风吹香》里收入的作品,我还是比较喜欢她近年写作的那些诗歌,也就是说她作品中时间痕迹特别重的“中年”,也许是这些诗歌比较契合我个人的生活经验。人到中年,焦虑惆怅,矛盾百出,疲惫不堪;家庭的、社会的、婚姻的、心理的、生理的,来自父母儿女兄妹和身边朋友的,来自人生观念的摇荡和命运磨砺的疼痛;等等,不一而足,伤郁的、疲乏的、无可奈何的,各种压力和困惑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狭窄的矛盾丛生的精神空间,这是一个社会在发育过程中最真实的一面。其实也是被社会严重异化的一面,就是这样的一个“中年”和它的写作者,引起了阅读者无限的共鸣和遐想,“王妃式”的中年诗歌写作,也就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样板。

“省略姓氏。有时也会省略名字/直接说嗳或者嗯/争吵,或者不理不睬,但不影响在餐桌边/围坐、就餐、叮嘱孩子/在拧灭台灯之前,把明天再次认真的算计一遍/最后,用呵欠的尾气拖出一个长音——‘睡吧/省略‘晚安,省略所有的肌肤相亲。/若是寒夜,就在各自的被窝里想念/空调、电热毯、暖手宝、热水袋……/这些能散发热气的名词,会让冰凉的被窝和身体/慢慢暖起来”(《我们不说爱已经很久了》)这是一场家庭日常情景剧,它的仪式感非常强。我曾经把这首诗,读给在床头深夜无眠的妻子听,她同样感慨万千。

这首诗重新带领我把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孩子与婚姻》一节又诵读了一遍。“所谓的爱,但愿是对受难与被蒙蔽的同情,一般说来,是两个人的彼此照亮。即使是最好的爱也只是一个象征性的微笑和一个痛苦的热情,它可以照亮你前面的通往高处的路”,看来疲惫的婚育和家庭自始至终是人类情感的羁绊,王妃的诗歌背景藉此伸向了远处,尽管她仍然选取了酷似个人经验的生活场景,而且细节极端个人化,但王妃指向明确,直击痛处,虽然她坚持使用了温婉的手段。此时,天堂的意志和凡尘里的动物几乎差别不大,“当一个圣徒和一只天鹅成为配偶时”,我们要如何才能过完这像谎言一样漂亮的生活!

这就是王妃诗歌现实中给我们呈现出的残酷一面,我们不接受也不行,因为她已经有了“王妃式”的发现,而我们必须顺从她的目光和引领,进入泥泞的尘世中间,去翻捡和重新经历那些画面。“感官、身体、记忆、在场感,作为写作的母体和源泉,在任何时候都是语言的质感、真实感和存在感的重要依据”(谢有顺语),在中国目前的诗歌界,卿卿我我、风花雪月等纠缠不清的小女人写作到处泛滥,让人生厌;而王妃仍然坚持了自己“说出心中的爱、温暖、痛和感恩”的观点,坚持沉浸在生活场中,写充满了“爱、温暖、痛和感恩”的诗,这尤其是难能可贵的,这使王妃的诗歌写作与眼下的诗歌流弊有了天壤之别。

命运像一枚月亮,它有“孤悬之美”,而生存如此荒凉,又如此汹涌和喧嚷,到处都是喊着我们名字的人,回声里有花朵、有果实、有阴影,也有行尸走肉和驱赶它们的手。而诗人就是要抓住这只手,就是要发现和找出这一切,如同一场隔着中秋之夜,与睡莲完成的对话:“让孤悬之美高挂中天/那些欢欣的,流泪的,呓语的,痴狂的……/一份孤独,供千万个孤独分享/让仲秋的凉铺满小小的池塘/将含在嗓子眼里的名字吐出来/清洗,擦净,趁鱼转身之际/再吞回去/让清淡的光行走在虫豸纤细的声线上/压住一枚落叶惊出的尖叫/水面安静。月色扑朔迷离。在光与水中/静坐的,只有我和你/没有圆满,没有婀娜之姿/我是你的水中月,你是我的镜中花/今夜,影子抱合影子/我们在重叠,在摇晃”(《中秋夜,与睡莲对话》)。“睡莲”这个意象在王妃的诗歌里出现过多次,而面对月光下一池方塘,王妃心绪飞扬,另成镜像;一个静谧、唯美、古典、摇曳多姿的月夜澄清了多少浑浊不堪的人间世相?

而另一个《睡莲》则不同:“池面如镜/我看见,二十五岁的姐姐束长发,着红衣,低眉/小心铺开红裙下摆,在闺房端坐/泪珠儿晶莹,顺着新绸衫/一滴一滴悄悄滚落/‘两只小燕子,就要飞走一只了/一句话扯疼了父亲的软心肠,他蹲在地上/像个孩子,掩面而泣/母亲默不作声,将姐姐换下的旧衫理了又理/西装笔挺的新郎,搓着手/如一支菖蒲,形单影只/站在这场盛大的婚礼之外/顽童们是一条条活泼的鱼,钻进钻出/风动,帘动,水波四起/二十五岁的姐姐,端坐闺房/糖纸飞舞,二十载/暮春的落英缤纷入池/随流水而去”;这个“睡莲”的意象一变,就成了有女初长成,“小乔嫁了周郎”那种青春落花随流水的无限慨叹和怅惘,此情此景,三五个人物在诗中宛如眼前,情态毕肖,栩栩如生,悄悄的痛惜中仍然流溢着童贞的芳香。这一幕或者是王妃心中的真实故事,她文字细腻、节制,但仍然没有取消自己穿梭于“帘下”的活泼身影,她仍然在场,是靠回忆救活了几十年前的旧时光。回忆也是“中年写作”的特征之一。

在诗歌中,王妃坚持找回自己心灵中应有的准则和愿望。为此,她不虚构它们,不夸大它们,也从不放弃它们。这可以证明,王妃在生活中就是这个本色,这在物欲横流和风尚糜腐的境况下,会让一个诗人始终保持身心清洁,不轻浮,不堕落,不迷失,一直心明眼亮。《把我的江山好好爱一遍》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我熟悉每一条河流的走向/有时候我会加固堤坝,把它们抬高/满足水走高处的欲望,实现三千亩谷地的梦想/我熟悉每一座山峦的起伏/在茂盛的草木深处,那些隐匿的洞口/正适合无家可归的鸟兽栖身/我熟悉每一棵草木的长势/横向、纵向,只要它们乐意/所有的枝条可以恣意向四周扩张/我熟悉每一个子民的生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刨过的地里,把过旧的日子再次翻新/他们的背影,看起来像另一个我/我熟悉我的江山——/那些属于我的河流、山峦、鸟兽、草木/和子民,他们/都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我所过的每一天,就是/把我的江山好好爱一遍/把自己好好爱一遍”。爱祖国爱江山,因为过于空乏和概念,而始终令人警觉,王妃能别出心裁,在个体体验中大胆使用被别人熟知的意象而另出新意,这也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一种写作功力。除此之外,我还把这首诗当成王妃一个人的道德准则看。爱什么和怎样爱,其实现在基本上已经不被看作是一个人的守衡定律了;爱太宽泛,大如空茫,小如针尖,或者是一篇《小学生守则》,都可以寄予人一生的信念。王妃能如此,是保证了一份心灵的自我和傲慢,这既可以不让她有年轻人的娇气和轻狂,也不至坠入一种夕照流连的暮气——这是珍贵的中年。

而“既得安慰,又得恐惧”的《中年赋》,则是对“中年”的一个写实,它引起的共鸣足可以说明,我们既分享了“中年写作”的艺术趣味,又深深品味了诗人提炼出的苦涩生活资源,而“中年写作”如果真的成为一种创作现象,并且承担了它应有的时间之重,则诗歌既可回归“在场”之说,又可回归“集体抒情的人格化”之说:“我尽量保持端正的坐姿,任夜色/爬上眉梢 挂上厚厚的霜/将墨色窗帘轻轻合上 我好想睡/文件夹、水池里的碗筷、儿子的作业本/还在耳边 发出窸窣的响声/像家鼠鸣出的警报/有时,我真的想:不管了/我这就倒下去了,你们别想用什么词语/来撑开我的眼皮!我真的/真的想睡,却越来越不敢睡。尽量/保持端正的坐姿。即使顺应人间的意志/躺下来,也是睁着眼睛做梦 呓语/偶尔,在凌晨/三两点钟,从记忆里惊出 盗汗 潮红/‘虚胖的中年 在枕边人起伏的鼾声里/既得安慰 又得恐惧”。王妃的诗歌理解起来没有难度,读者基本上可以一遍就看清诗人的主旨,但她诗歌的内部空间却非常大,需要我们反复品味,而形体上“虚胖的中年”,在诗歌中已经变身为尘世生活里的众多影像,她们所承载的母亲身份,已经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空旷,像夜色中晾衣绳上挂着的旧衣服,它们顺着风声在翻卷,在飘扬。

体现出这种创作意趣的还有《那个字》、《空位》、《夜歌》、《角色》、《感谢一只麻雀的提醒》、《我所爱的》、《人间净土》等,占了这部诗集一多半的比重,而我愿意从这个角度归结王妃,主要感觉她最优势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可能在此,她专注于此的目标和用意,或者对她以后的创作道路将产生诚实的影响;王妃不是那种虚妄和自我迷幻的人,她有清晰明确的文字追求,有稳定和执着的诗歌理想,相信她会陆续奉献给我们更多更好的作品。

风吹着尘世,也吹着那些暗藏在人间的花朵、果实和芳香。

责任编辑 何冰凌

猜你喜欢
王妃睡莲诗歌
你好,睡莲
诗歌不除外
睡莲盛放
一脸青春甜美 活得潇洒强悍 摩纳哥最美王妃的外孙女也很亮眼
睡莲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王妃是这样炼成的
诗歌岛·八面来风
睡莲
凯特王妃用 Mulberry搭配经典手包出席慈善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