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记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儿童绘画作品的评价不仅是使儿童从绘画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在儿童画培养中“涂鸦”期绘画是对训练儿童色彩感知能力和色彩应用能力以及练习和发展大肌肉整合运动及精细动作控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利用“涂鸦”发展儿童色彩能力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涂鸦;色彩感知能力;第一印象;第一感觉
前言
当今的儿童绘画教育复杂化多样化,而作为儿童画初段的“涂鸦”绘画则是儿童在艺术世界登堂入室的第一步,尽管儿童涂鸦在成人看来是无意义的混乱线条,但儿童在其中表现自己,就像语言和手指一样,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唤醒儿童“第一印象”“第一感觉”而不是去批评,指责,无视进而埋没这种感觉,在“涂鸦”期发展儿童色彩能力方面,教师应帮主引导他们增强自信,并及时给与肯定和赞美,教师是否明确儿童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否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原则,直接影响着儿童绘画作品及对儿童绘画作品评价方式方法的正确性,因此教师及其家长的重要性在儿童绘画教育中不可忽视。
首先:儿童美术造型特点基于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即涂鸦期,象征期,图式期,写实期,而罗恩菲尔德则描述了绘画发展的六个阶段:涂鸦期(2-4岁),图式前期(4-7岁)图式期(7-9岁)写实绘画期(9-11岁)假现实主义期(11-13岁)决定期(青少年期)。无论是四个阶段还是六个阶段,都说明儿童在绘画上有普遍的阶段性,并因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
2-3岁左右的幼儿脑和身体其他生理器官的发育属初级水平,手的抓握,手臂的运动等,都处在有条件反射到自觉模仿的进化过程,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模式以动作思维为主,在自发模仿与自觉模仿中获的动作体验。绘画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动作的有效控制,画出的线条与图形无序无组织,在绘画形式和内容上没有意义,但“涂鸦”却给儿童体验肌肉运动的快感提供了机会。
3-4岁的儿童,绘画时意识逐渐起主导作用,他们开始认为画在纸上的线条及形状可以代表他们生活和环境中的事物,他们的涂鸦开始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4-7岁儿童最突出的进步是空间概念的发展,儿童开始懂得自身与外界空间的关系,开始理解方位与空间概念。
儿童涂鸦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无控制的线运动,画面常常出现混乱和无组织状态,其次,线形涂鸦,重复动作,建立起一些动作活动的协调性和控制感,再次,圆形涂鸦,对动作便显出更高的控制能力,这需要更多的运动能力和更复杂的动作,最后,命名涂鸦,儿童把动作与想象以及色彩经验联系起来。因此,在儿童不同的涂鸦阶段,儿童练习了对自己身体不同的控制能力和对色彩感之能力和运用能力。
对成人来讲,要善于鼓励儿童“涂鸦”。赞美儿童的“涂鸦”,并利用儿童涂鸦发展的色彩感知能力和色彩应用能力是极为有效的途径。
一、“涂鸦”绘画培养和发展了儿童的色彩能力。
心理学角度观察:儿童在识辨颜色的同时,对色彩的喜好他、有着民贡献的倾向性,不同颜色对儿童的吸引强度不同。红色系列最能引起儿童的注意,浅而明亮的高明度色彩也是儿童喜欢的对象,下面颜色的排列反映出吸引儿童颜色有这相对固定的顺序:
红——粉红——橙色——浅绿——黄——紫——蓝——天蓝——白——黑——深绿——棕。
这种对颜色喜好的倾向在年龄之间基本一致,男女幼儿之间的差别也不大。直到大约8-9岁之后,财主检出限性别上的差异:男孩子喜欢较明亮的冷色,女孩子则对弱和的暖色产生更多的兴趣。涂鸦期,图式期,写实期儿童的色彩观。
1:幼儿半岁以后直到3岁左右会对漂亮的颜色表现出极大好奇,玩玩具时总线注意颜色而不是形状,这与“涂鴉”时只关注线条而忽视色彩的情况稍有区别,原因是色彩的抽象性制约着孩子的思维,幼儿还不能对色彩做出有意识的判断,因此“涂鸦”期幼儿在视觉上对色彩比较敏感,在使用色彩上表现出更多的盲目性。
2:图式期儿童对颜色的使用带有强烈的个人倾向性,他们不把色彩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用色毫无禁忌,主观性是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
3: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儿童,已经进入了绘画写实期,对色彩的理解有了本质的改变,孩子们将色彩与客观实际紧密联系,固有色观念逐渐加强,原来对颜色的主观偏好已不能满足孩子的审美要求,他们要尽可能的模仿自然,以达到逼真的效果。孩子们用物体固有的颜色来表征世界,形成色彩符号化。
二、“涂鸦”期教育在儿童美术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据调查:当一个儿童对自己身体活动的控制力还未发展到足以与视觉神经相协调时,如果被迫去表现一些“正确”的动作,结果,他不但不能挖不成指令,然而还会对自己的变现方法(涂鸦)丧失信心,甚至会觉得自己根本不能够表现任何真实的东西。儿童利用夸张来表现一件东西的重要性,如果根据实际比例去批评他不对,他会觉得迷惑茫然。通过让儿童经常性地欣赏梵高及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是建立自信的第一步,“大师们”敢这样画,我为什么不敢。目的就在于改变儿童原有的观念,意识与眼睛的审美尺度,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儿童的主动与子新旧可以建立起来。
在色彩训练的初级阶段,主动与自信对一些刚刚接触色彩的儿童来说尤为重要,看似开放与自由的“胡画”“乱画”实则反映出是以“感性”为先还是“理性“为先得主旨。儿童在早期(涂鸦期),通过画线来体验肌肉运动的快感,那些由于手臂自由运动带来的各种杂乱的线条,反映出幼儿机体运动的状态,同时也代表着儿童涂鸦时得情绪,从这个角度来看,儿童涂鸦的意义正在于涂鸦本身。
儿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仍停留在粗略模糊的水平:多数儿童不会整体细致的观察对象,只会对形象的外部轮廓留有印象,对物体轮廓线进行刻意的表现,会削弱形象的空间立体感,看上去趋于平面化。这是所有13岁以前儿童画画得共同特点(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普通成年人也是如此)。儿童会用某些特殊的表现方法回避这个难题:他们讲形象透明化,或者将形象用平面展开方式表现,还有的用散点式的构图来避免物象重叠与遮挡的复杂层次。
因此,在儿童看似是一种无章法的“涂鸦”中,实则是对儿童进行一种强调“印象”和“感觉”的训练,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态度和在这种态度下进行的创造,有理由相信,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色彩感强的一排小画家正是从最初的“涂鸦”开始起步的。(作者单位:许昌陶瓷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英]赫伯特.里德《艺术的真谛》中国人民大
[2] 《小儿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3] 张卫东《生物心理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2007
[4] 于国良,戴宾容《基础心理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5] 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重庆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