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菊芬
【摘 要】目的:探讨肥胖儿童龋齿的影响因素及预防保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9月于本院进行龋齿检查的160例儿童,根据受检儿童的体重情况分为2组,肥胖组37例,正常组123例,对其采用医院自制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口腔的预防和保健,并分析对比其预防保健效果。结果:正常组龋齿发生率为5.7%,肥胖组龋齿发生率为29.7%,肥胖组儿童龋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组儿童常吃甜食、油炸食物及未定期刷牙的人数明显多于正常组(P<0.05),经口腔预防和保健,正常组龋齿儿童有6例好转,肥胖组有4例好转,肥胖组龋齿儿童好转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结论:肥胖儿童龋齿的影响因素包括常吃甜食、油炸食物及未定期刷牙等,应及时进行预防治疗和口腔保健,减少龋齿发生。
【关键词】肥胖儿童;龋齿;预防保健
龋齿主要是由于含糖食物在口腔内进行发酵产酸,导致无机物溶解破坏牙[1]。儿童肥胖于后期有可能引发多种疾病,比如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等,情况严重者可导致儿童发育受影响,为减少龋齿发病率,本文对肥胖儿童龋齿的影响因素及预防保健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进行龋齿检查的160例儿童中,肥胖组有37例,正常组有123例,其中男性95例,女性65例,受检儿童的年龄为3~6岁,平均年龄为(2.5±0.4)岁。龋齿诊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所制定龋病标准,肥胖诊断按照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及世界卫生组织规定标准[2]。排除牙冠上粗糙及变色斑点采用CPI探针探测无组织软化者;釉质表面点隙裂沟染色但无肉眼可视牙釉质下潜行破坏者,且CPI探针探测无洞地或者沟壁软化者;氟牙症所致牙釉质凹状缺损凹陷者;牙釉质表面磨损无龋损楔状缺损者。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及家庭情况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医院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调查对象为儿童及其家长,问卷内容主要为日常口腔卫生习惯等方面,包括是否定期刷牙、是否常吃甜食以及是否常吃油炸食物等。分析对比两组儿童的龋齿发生率和预防保健效果。
1.3 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 19.0中做分析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正常组龋齿发生率为5.7%,肥胖组龋齿发生率为29.7%,肥胖组儿童龋齿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经口腔预防和保健,正常组龋齿儿童有6例好转,占85.7%(6/7),肥胖组有4例好转,占36.4%(4/11),肥胖组龋齿儿童好转率明显低于正常组,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龋齿影响因素分析中,正常组常吃甜食、油炸食物及未定期刷牙的儿童例数明显多于肥胖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 讨论
龋齿为细菌性疾病,俗称为蛀牙和虫牙,属于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之一[3]。对于肥胖儿童而言,其进食量较大、甜食摄入量较高且运动量较少,这些均可导致肥胖儿童龋齿发生率增高。在本组研究中,肥胖组龋齿发生率达到29.7%(P<0.05),其与肥胖儿童常吃甜食、油炸食品及未定期刷牙等因素相关。本组研究中采用了氟封闭剂进行预防,经采取预防和口腔保健,肥胖组好转率达到36.4%,正常组好转率达到85.7%(P<0.05),由此可见,进行口腔预防和保健可有效减少龋齿发生。
口腔保健主要为合理刷牙,儿童龋齿的预防保健首先应选择合宜的牙刷,根据儿童的年龄选择不同的牙刷,最佳为符合儿童特点且质量合格的保健牙刷。在选择牙刷的过程中,应注意牙刷的柔软程度,是否具有弹性,牙刷头应小而薄,牙刷柄应宽且直长,牙刷毛丝端应圆钝。其次选择適宜的牙膏,一般情况下应避免儿童使用成年人牙膏,尽量选择儿童专用牙膏,牙膏的选择过程中,应注意其是否含有药物,在儿童年龄超过5岁之后,可选择含氟牙膏,每次使用量不宜过多,通常为黄豆粒大小即可。同时,应注意含氟牙膏的生产日期,通常为出厂后12个月之内。选择适宜有效的刷牙方法,通常可采用牙面上画圈的方法,其较易于儿童进行模仿和理解,每天早晨和晚间定时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为3min左右。采用菌斑染色片进行刷牙效果的检查,并对牙刷进行保护,在儿童每次刷牙之后,应保持牙刷洗刷干净,牙刷的刷头应向上放置,避免采用热水进行烫洗,放置于通风干燥处,定期更换牙刷。
参考文献
[1]马卫平.5424名幼儿园儿童龋齿患病情况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9(31):351-352.
[2] 陈志斌.3~6岁儿童龋齿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52-1053.
[3] 张晓蓉,王小燕,闫亮等.窝沟封闭术联合氟保护漆在预防儿童龋齿中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18):212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