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文东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关注愈加密切,在这个知识与科技主导的时代下,高等教育的管理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很多有关高校管理的问题随即出现,如何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将具有时代精神的创新思维运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去,成为了高校管理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本文对创新思维在高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加以阐述,为创新思维在高校管理培训工作中的运用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望此文可以为高校管理培训工作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帮助。
【关键词】 创新思维;高校管理;继续教育;作用地位
一、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时效
高校应当拓宽继续教育培训的服务,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继续教育途径,树立继续教育的新理念,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形成灵活度高,开放性强的继续教育体系。对高校教师个人进行继续教育的行为进行鼓励,最终达到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提高高校师资水平的目的。继续教育要以为教师服务为宗旨,以改革课程为发展线索,以科研课题为领导,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对高校教师进行专业、管理、科研、心理等方面的培训,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与先进教学技能相结合,进行教师适应课程教学工作的岗位培训。
规范继续教育工作管理,挖掘教师培训潜力。对教师培训机构的资源配置进行优化,提高培训能力与服务水平,强化培训、教研、管理、指导的功能,做好教师培训任务。对教师培训与教研资源进行整合,成立有利于教师培训机构发展的资源中心。完善制度规范,加强对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发挥领导作用,建立完善继续教育的工作运行机制。
外聘专家教师进行专题讲座,通过本校教师在其他高校专家教授演讲中所获的独特见解,可以形成高校互补的模式,使得学校教师可以积极吸取其他高校的优秀之处,将其他学校的教学优势结合本校自身的教学特点加以执行,以便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局面。多多进行教师评课活动,为专业课程开展的质量进行保障。加强培训,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培训教师对于专业知识进行自觉性的学习,对于科研方面要做到方向、教材、计划、笔记并存的研究,熟练掌握培训技术。
二、对继续教育的目标进行创新
之前在我国高校中继续教育的目标主要是要提高高校教师的学历层次,然而,如今我国高校教师多已具备了一定的学历水平,再接受继续教育的目标也应当得到改变。因此,高校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以更新、充实教师知识和改善其知识结构为目的的培训活动,使得高校专业发展的计划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成长。
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高校教师在面临高等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形势发展为总目标,根据高校内教师队伍素质与能力的实际,提出更为具体、详细的分目标。高校继续教育要对教师的创新意识进行重视,确保高校的教育实施可以做到创新,才能使高校教师成为启迪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者。
三、创新继续教育的内容
在我国,对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长期都以基础性、专业性的培训作为培训的主题,使得高校再教育培训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硬性规定模式。虽说基础性与专业性在继续教育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新的形势下,我们应当更加注重对于高校教师自主性培训,以及极强对培训综合化的要求。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对于自身的认识应当是较为全面的,他们能够指出什么样的培训可以使他们受益,也可是知道什么样的培训内容更能够促使他们的进步,因此作为受教育的主体,教师对培训内容的设置最有发言权。创新型的继续教育应当重视教师的需求,让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其想要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进而更好的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在继续教育的内容上,要控制好内容性学科、技能性学科与工具性学科的划分比例,打破科学文化门类的界限,以便将相关学科内容上的联系进行综合形成综合性强的跨学科的内容体系。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就是要为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传授新知识、新理念、新技术,以便扩大教师的视野是很必要的。另外,对于高校教师学力进行继续教育也是很必要的,要引导教师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在授课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要适时进行教学经验的反思与扩充,要对教师对于新知识的理解、消化能力进行培训,使其能够更好的将新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还要注重教师的文化素养,对教师的特长爱好加以培养,使其在工作之余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并使得其高尚的情操与良好的文化修养能够为其教育工作的展开提供帮助。
四、创新继续教育的形式
繼续教育形式的单一化,使得继续教育的效果得不到更好的实现。如今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形式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这种形式导致了工学矛盾出现的同时也增加了高校继续教育的成本。新形势下的继续教育应当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于满足教师需要的方式与可以手段、有利因素,为教师提供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帮助。高校教师可以在众多教育形式中挑选适合自己实际情况进行学习与提升。保证继续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同时,也为教师能够处理好教学与课程研究与自身提升之间的关系。
五、创新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
继续教育的授课方式一般仅有讲授一种方式,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满足高校教师对于继续教育的需求。因此,自主学习方式由此而生,自主学习相当于维持性学习的一个对立面,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实施的一种主动参与教学课堂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强调学习的主动性,是一种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教学措施,是集体教育向自我教育的转型,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能将这种教学方式运用到对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去,依靠教师对于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具有较强学习欲望的特点,定能够改变传统继续教育模式中的弊端,丰富继续教育的教学方法,提高继续教育的效率。
六、创新继续教育的考评机制
如今继续教育往往仅是将眼光放在人员培训方面,但在培训效果的审核与追踪上并没有过多的注重,这样对于教师的学习效果就不能做出较为客观的判断,因此为保证继续教育的效果,达到继续教育的目的,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的考评机制,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审核,使得教师能够在接受继续教育后能够真正的得到提升。继续教育考评制度的实施一方面是要教师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加以弥补,且看到高校对于教师团队的需求与期望,找出自己的差距,通过今后的学习进而提高自己;另一方面则是使考评机制成为一种激励与督促教师积极进行继续教育的有利手段。
七、创新思维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创新思维可以更新传统的高校管理模式,大胆的运用最新的科研成果树立全新的高校管理理念。传统的高效管理模式过于死板,缺少了与时俱进的特征,无法面对社会的发展为高校管理提出来的新的要求,而创新思维能够使得高校管理在实践工作中保持灵活度,能够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为时代发展带给高校管理的全新挑战做好时刻的准备。其次,许多高校在传统模式的管理之下形成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也能够因新思维的出现得以纠正。高校在长期与市场经济脱节的环境中发展,呈现出组织机构松散的特征,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过度浪费的现象,甚至出现官僚特征,并负债累累。高校管理者只有具备了创新思维,才能更好的做好高校管理机制改革的工作,使得高校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齐头并进。
八、创新思维在高校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思想的创新。树立新的管理理念是一切管理工作实施的前提。管理者只有具备了创新型的管理思想,才能在管理实践活动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大胆的创新型实践尝试。具体实施起来便是指坚持高校内管理者与员工平等的原则,使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能够充分的考虑其他人员的意见,做出综合性高,科学性强的正确决策。并建立健全人员激励机制,使每个员工都能在激励下发挥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管理者完成管理决策并形成积极活跃的管理氛围。
管理组织的创新。目前,我国各高校都多多少少的存在着组织机构庞大以及人员过多的现象,因此想要达到创新化的效果就必须从高校的组织机构下手,将传统管理模式下出现的无实际意义的部门加以去除,将权责不明的现象加以改革,将不合理的分工模式加以改进,使其达到机构简约,权责一致,管理区域划分明确的效果。使得高校管理在创新思维下变得更加灵活,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下出现的消息不灵通,管理回路不封闭的问题。
管理方式的创新。将创新思维融入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去,运用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管理方式的更新,为高校管理提供信息化的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设备开展管理工作,抓住互联网的优势,建立高技术水平的现代化高校信息管理平台。
管理人员的创新。高校实施管理工作,其工作的中心便是人对人的管理,因此,想要做好管理工作,对于人员的创新是非常必要的。创新思维的养成对人也是有要求的,在创新工作之中要求管理者能够具有开阔的视野、远见的卓识、以及与时俱进的思维。因此,面对新时期对高校管理者提出的新要求,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创新意识,为迎接新挑战做好准备。
九、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实现现代化的高校管理就要从管理理念入手,使其符合新時期的管理要求;作为管理者还要协调好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关系,使其形成强大的内部凝聚力,为管理工作的进行创作良好的氛围。另外,做好高校管理就要做好高校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只有保障了高校的师资力量,提高了高校教师整体的综合水平,才能为高校教学质量提供保障,才能使得高校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宁峰.创新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管理模式的理论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11)
[2]高健.高校继续教育学院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7)
[3]廖述梅.高校研发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分析[J].科研管理.2011(06)
[4]王双巧,王占梅.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5)
[5]程强,顾新.学习型区域与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华东经济管理.2011(04)
[6]谢南斌,田金信.基于复杂性科学的高等教育系统管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0(11)